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校学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关系着技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采用社会适应量表对某技校学生开展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调查,了解技校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并分析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技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随着《技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展,技校生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生力军,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一方面他们正值从青春期走向青年早期的过程,自我意识增强,个性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许多用人单位反应,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待提高。因此,技校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将“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情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
社会适应能力(SAC)是指人为适应外界环境赖以生存的能力,是个体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应对和适应能力[1]。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社会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它包括在心理上、生理上、行為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作为个体会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积极承担社会角色,改变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环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并承受一定的外界压力和焦虑。
一、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研
1.调研对象。
以某技工学校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73份,剔除無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90.4%。目的在于了解该校技校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本次调查对象涵盖计算机、物流、汽车维修、维修电工等专业。
2.调查方法 。
为了初步了解某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测者在课堂上自行填写问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收回。《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20道选择题。
3.调查结果 。
通过分析问卷中20道题的得分情况,从而分析出目前某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能力。通过EXCEL统计得分情况如表1:
从以上统计来看,得分在17~28之间“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的学生仅6人,占总人数的9.0%,情况不容乐观。在66名随机抽取的学生中,有57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甚至很差”,占调查总人数86.3%。如果这部分学生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改善,进入社会后将很快因为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比如心理承受能力低、人际关系不良,意志力薄弱,以及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好高骛远,从而导致抑郁频发,身体不适等现象。
二、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亟需改善。通过分析单项题和双项题,分析某技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下为部分《社会适应能力测量表》单项题,通过分析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等方面进行典型分析。得分情况统计如下参见表2:
从表2可以了解到在社会交往方面,34.5%的技校生“在陌生人面前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很尴尬。”有37.9%的学生“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感到紧张。”39.4%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场时,做事情有些不自在。”34.8%的学生“在同别人争论时,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么反驳。”45.5%的学生“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总是有意回避。”在学习能力方面,45.5%的学生认为“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24.2%的学生认为“每到一个新环境,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根据《社会适应能力测量表》单项题得分统计,技校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交往方面表达比较含蓄,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学习能力方面,喜好偏见明显。喜欢的可以学习,不喜欢的则弃之不理。
表3为《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的双项题得分统计,在人际交往方面,有45.5%的学生“每到一个新地方,很容易同别人接近”,但也有30.3%的学生不是,所占比例还是很高的。40.9%的学生认为“即使有同学对我有看法,仍能同他(她)交往。”28.8%的学生则认为不行。33.3%的学生“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觉得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62.1%的学生认为”“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也能很快习惯。”66.7%的学生主人为“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也能过得很愉快。”在学习能力方面:48.5%的学生“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能调动积极性。”但是也有27.3%的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没有动力。42.4%的学生认为“在正式比赛时,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但也有31.8%的学生对于练习与学习之间不能划等号。
根据双项题得分情况统计,技校生在双项题的选择上表现出以下特点:技校学生相比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来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人际交往、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
如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存压力与日俱增,职业竞争危机日益激烈。技校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还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以期在强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下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根据以上分析情况,技校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简称“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影响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交往的语言素养。语言是良好人际关注的润滑剂,人以何种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倾听别的讲话,并以对方可接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二是道德修养。这表现在对集体、对他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三是个人生活态度。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都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四是心理素质。对于技校生来说,要培养抗挫折的能力,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有能承担压力的心理素质。 技校可以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加強语言表达与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世能力是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技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对学生的社交能力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关的语言表达课程,结合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次,加强公民教育与礼仪教育,注重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发展。培养技校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公民教育与礼仪教育,加强技校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技校学生尊重他人、诚实有信,待人接物有礼有度。
(二)搭建社会实践舞台,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指具有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有积极主动地调节自我,才能长期而稳定的立足于社会。因此,提高技校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尽快的成长。
通过为技校学生搭建社会实践舞台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第一,深入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工学结合,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加未来职业的认同感。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的新型学徒制、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都有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第二、利用假期投入社会实践。了解就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的差别,增加人生阅历,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在实践中体验挫折、磨练意志、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尝试创业。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技校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成本的创业,比如个体户经营、淘宝网店、餐饮等。在创业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眼界,学会合作、生存。
(三)他教与自教相结合,增强学习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能力是指学習者通过克服各种困难使自身与学习环境达到协调一致,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倾向。许多技校生刚步入新的工作岗位,不知如何学习新知识,对于查阅资料更是束手无策。
通过他教与自教相结合,来培养技校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教会他们自学的方式方法,比如自学英语,相关专业知识的查阅等。在学校阶段,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进度、内容,强调重难点,指引学生独立的学习。另一方面,技校学生自己要努力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定时定量的学习,学会独立使用专业工具书、网络资源、教学资源。
(四)注重心理知识学习,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技校学生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它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冲突的认知、自我同一性的认知等方面[2]。“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内在自我的成长。”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自身的评价不能过高,不能过低。对于技校生来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定期为技校学生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个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要求为每一位技校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个体心理特征的发展。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压力时进行自我调节、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各种社会的挑战。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相互认识,形成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在真实情景中自我探索、角色扮演,体会换位思考问题。每次团体心理辅导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辅导完后要求技校学生能分享感受、经历等。
四、总结
技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提升技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技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情商教育,喜欢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肃清网络平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凤,周方,坂田宪治. 中日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31-732.
[2]彭娟,杨映萍,周建南等. 自我认知的团体辅导对心理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3.23(8):105-108.
【关键词】技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随着《技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展,技校生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生力军,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一方面他们正值从青春期走向青年早期的过程,自我意识增强,个性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许多用人单位反应,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待提高。因此,技校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将“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情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
社会适应能力(SAC)是指人为适应外界环境赖以生存的能力,是个体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应对和适应能力[1]。人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社会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它包括在心理上、生理上、行為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作为个体会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积极承担社会角色,改变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环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并承受一定的外界压力和焦虑。
一、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研
1.调研对象。
以某技工学校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73份,剔除無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90.4%。目的在于了解该校技校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本次调查对象涵盖计算机、物流、汽车维修、维修电工等专业。
2.调查方法 。
为了初步了解某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测者在课堂上自行填写问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场收回。《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20道选择题。
3.调查结果 。
通过分析问卷中20道题的得分情况,从而分析出目前某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能力。通过EXCEL统计得分情况如表1:
从以上统计来看,得分在17~28之间“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的学生仅6人,占总人数的9.0%,情况不容乐观。在66名随机抽取的学生中,有57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甚至很差”,占调查总人数86.3%。如果这部分学生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改善,进入社会后将很快因为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比如心理承受能力低、人际关系不良,意志力薄弱,以及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好高骛远,从而导致抑郁频发,身体不适等现象。
二、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亟需改善。通过分析单项题和双项题,分析某技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下为部分《社会适应能力测量表》单项题,通过分析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等方面进行典型分析。得分情况统计如下参见表2:
从表2可以了解到在社会交往方面,34.5%的技校生“在陌生人面前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很尴尬。”有37.9%的学生“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感到紧张。”39.4%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场时,做事情有些不自在。”34.8%的学生“在同别人争论时,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么反驳。”45.5%的学生“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总是有意回避。”在学习能力方面,45.5%的学生认为“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24.2%的学生认为“每到一个新环境,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根据《社会适应能力测量表》单项题得分统计,技校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交往方面表达比较含蓄,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学习能力方面,喜好偏见明显。喜欢的可以学习,不喜欢的则弃之不理。
表3为《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的双项题得分统计,在人际交往方面,有45.5%的学生“每到一个新地方,很容易同别人接近”,但也有30.3%的学生不是,所占比例还是很高的。40.9%的学生认为“即使有同学对我有看法,仍能同他(她)交往。”28.8%的学生则认为不行。33.3%的学生“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觉得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62.1%的学生认为”“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也能很快习惯。”66.7%的学生主人为“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也能过得很愉快。”在学习能力方面:48.5%的学生“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能调动积极性。”但是也有27.3%的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没有动力。42.4%的学生认为“在正式比赛时,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但也有31.8%的学生对于练习与学习之间不能划等号。
根据双项题得分情况统计,技校生在双项题的选择上表现出以下特点:技校学生相比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来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人际交往、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技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
如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存压力与日俱增,职业竞争危机日益激烈。技校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还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以期在强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下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根据以上分析情况,技校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简称“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交换。影响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交往的语言素养。语言是良好人际关注的润滑剂,人以何种形式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倾听别的讲话,并以对方可接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二是道德修养。这表现在对集体、对他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三是个人生活态度。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都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四是心理素质。对于技校生来说,要培养抗挫折的能力,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有能承担压力的心理素质。 技校可以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加強语言表达与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世能力是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技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对学生的社交能力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关的语言表达课程,结合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其次,加强公民教育与礼仪教育,注重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发展。培养技校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公民教育与礼仪教育,加强技校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技校学生尊重他人、诚实有信,待人接物有礼有度。
(二)搭建社会实践舞台,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指具有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有积极主动地调节自我,才能长期而稳定的立足于社会。因此,提高技校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尽快的成长。
通过为技校学生搭建社会实践舞台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第一,深入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工学结合,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加未来职业的认同感。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的新型学徒制、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都有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第二、利用假期投入社会实践。了解就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的差别,增加人生阅历,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在实践中体验挫折、磨练意志、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尝试创业。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技校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成本的创业,比如个体户经营、淘宝网店、餐饮等。在创业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眼界,学会合作、生存。
(三)他教与自教相结合,增强学习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能力是指学習者通过克服各种困难使自身与学习环境达到协调一致,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倾向。许多技校生刚步入新的工作岗位,不知如何学习新知识,对于查阅资料更是束手无策。
通过他教与自教相结合,来培养技校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教会他们自学的方式方法,比如自学英语,相关专业知识的查阅等。在学校阶段,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进度、内容,强调重难点,指引学生独立的学习。另一方面,技校学生自己要努力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定时定量的学习,学会独立使用专业工具书、网络资源、教学资源。
(四)注重心理知识学习,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技校学生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它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冲突的认知、自我同一性的认知等方面[2]。“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内在自我的成长。”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对自身的评价不能过高,不能过低。对于技校生来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定期为技校学生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个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要求为每一位技校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个体心理特征的发展。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压力时进行自我调节、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积极面对各种社会的挑战。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相互认识,形成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在真实情景中自我探索、角色扮演,体会换位思考问题。每次团体心理辅导都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在辅导完后要求技校学生能分享感受、经历等。
四、总结
技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提升技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技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情商教育,喜欢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肃清网络平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凤,周方,坂田宪治. 中日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31-732.
[2]彭娟,杨映萍,周建南等. 自我认知的团体辅导对心理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3.23(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