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爱与美的殿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a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珂,中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出色的女诗人之一,曾任海南出版社编辑,出版有诗集《在夜的眼皮上独舞》《哑夜独语》《K型感觉》,诗文集《隔纸听海》,她的诗歌创作基于她对艺术真诚执着的追寻,极富灵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潜入存在的命运的人,是一个更大的冒险者;他用自己的冒险探入存在的深渊,并用歌声把它敞露在灵魂世界的言谈之中。”林珂也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其诗歌创作的支撑,把其对世界独有的理解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是林珂诗歌创作中被低估的一首,这首诗不光体现出诗人对生命意识的深沉思考,而且是唯美主义文学创作母题的集中表现。
  一、死亡:唯一的情人
  “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他嗓音低沉,身着黑袍/在必经之路等着我/等我去赴那神秘的约会。”“情人”在诗歌语言里,是“爱”的载体,是诗人的抒情对象,是诚挚情感的寄托,甚至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爱和行为是诗意的东西,对这种诗意的东西的倾听对诗人来说是美好的。”而在《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这首诗里,因诗人饱含着对“死亡”的“爱”,死亡便成了这种诗意化的东西。诗一开头,林珂就打破常理,将可怖、可惧的死亡与情人画上了等号,确定了歌颂“对死亡的爱”的主基调。“嗓音低沉,身着黑袍”是被拟人化的死亡,酷似西方死神的形象,在人生的必经之路上等着每一个人,这是一场未知却如约而至的约会,“死亡”的神秘性和必然性在诗歌短短的开头表露无遗。对“死亡”戏剧化的幻想,在诗歌的第二、三段进一步深化:“未曾谋面,却早已灵犀相通/我常在夜里重温/重温剪断脐带的咔嚓声/剪子的双脚,我的双脚/这其中充满了该有的暗示。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你的信心比我的耐心还要长久/韧性十足,如训练有素的声带/一声呼唤,就足以响彻我整整一生。”诗人从婴儿的出生写起,在人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如影随形,人的一生除了必定会死亡没有什么是必定会发生的。卞之琳曾说:“我总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或者西方所说‘戏剧性处境’,也可以说是倾向于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甚至偶尔用出了‘戏拟’(parody)。”林珂同样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戏拟”手法,诗歌将人生演绎成戏,在读者面前上演,无论是诗中人还是诗外人,都是与“死亡”搭戏的演员,这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在这种清醒的认知之下,诗人才会呼喊出“具有如此穿透力的只剩下你了/具有如此诱惑力的只剩下你了”。两遍“只剩下你了”的重复强调不仅揭示了死亡的唯一性,还将诗歌的情绪变化推向高潮。“奔赴死亡。奔赴死亡/你在那边,挥动时针的鞭子/鞭子却不紧不慢/让我有足够的机会/想象草原上的歌声/牧羊姑娘的鞭子也曾这般温柔”,奔赴死亡在诗人笔下变成了與心爱的姑娘之间的相会,让诗人怀着急切又期待的心情等待着,草原上的歌声充满野性的原始意味,暗示着死亡是最为本真的东西。“牧羊姑娘的鞭子也曾这般温柔”一句,用“温柔”形容“死亡”是十足的陌生化手法,姑娘手中的鞭子是伤人的,而姑娘却是温柔的,诗人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修饰了死亡的残酷性,面对“死亡”人也可以变得柔情似水,并毫无畏惧地拥抱它。
  “死亡”与“爱”常常被视为对立的两面,死亡的到来意味着爱的能力的丧失,代表着爱的终结,但林珂笔下的“死亡”与“爱”并非对立,它们被诗人熔铸于一炉。诗人将“死亡”与“情人”相等同,对“死亡”的追逐,就是对“爱”的追逐,用巨大的勇气迎接“死亡”,就是用无比坚定的心拥抱“爱”,“死亡”是注定的事,无法改变,但对待“死亡”我们仍能采取一个积极的态度。就像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的:“尽管提出了关于死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它最终却是沙漠之中对生和创造的真挚邀请。”林珂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通过这首献给“死亡”的爱情诗表现出来,一个能用“爱”对待“死亡”的人,必能用“爱”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包容生活中的一切。西方唯美主义者认为“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自我意识和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林珂自己也认为“私人象征只能源于诗人个体的独特经验”这种对唯美主义精神的继承,使林珂在《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一诗中,将“死亡”与“爱”结合,建立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人笔下的“死亡”就在平静而日常的生活中,如情人一般与我们无比接近,诗人将其视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普通而必然的环节。而诗人在诗中所倾泻而出的爱,显示出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这是建立在接受“死亡”的同时,又对人生有着非比寻常的珍视,正是因为将生死看得透彻、超脱,才能珍惜生活,创造生活。
  二、死亡:极致的美
  “爱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凭它孕育生殖,达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生殖是以新替旧,种族与个体都时时刻刻在生灭流转中。这种生殖可以是身体的,也可以是心灵的。诗人、立法者、教育者,以及一切创造者都是心灵方面的生殖者。”朱光潜在解释柏拉图《会饮篇》时,认为爱情的目的就是通过美达到不朽,这与唯美主义要“使‘爱’的生命在艺术中实现永恒”及“爱由美而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中,死亡是情人,是爱的化身,而这种爱背后蕴藏着一种极致的美:“死亡,我不是透过刀刃/而是透过刀鞘,约会你/精美的刀鞘,未知的刀鞘/红盖头一样的刀鞘/哭嫁的琴声/何时绣上了荷包。死亡,我不是凭借毒药/而是凭借蜜糖,约会你/黏性的蜜糖,虚幻的蜜糖/弥漫坟头青草味的蜜糖/祖先的骨骼,在每一片土下发出磷光。死亡,我没有铺展饥饿/而是端来食物,约会你/植物的尸体/动物的尸体/在盘中低吟美味之食殇。死亡,我不是通过衰老之桥/而是点燃青春的火焰,约会你/红色的火焰,红色的血/红色的脸颊/我在一阵晕眩中/轻轻地撩起了你的黑袍。”在诗人的笔下,她通过“红盖头一样的刀鞘”“弥漫坟头青草味的蜜糖”“端来食物”和“点燃青春的火焰”来约会“死亡”。红盖头隐喻着新娘,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是蜜糖而不是毒药,甜味是人们无法割弃的嗜好,“植物的尸体”“动物的尸体”蕴含着死亡的气息,但是最后却成为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盘中美食。“青春”“红色的血与脸颊”代表着一个女人最可贵的年轻生命,所有的这一切“美”的东西,诗人都献给了“死亡”。“死亡”“美”“爱”,一直是西方唯美主义文学不断重复采用的母题,死亡是“刹那之美”,而唯美主义就是要“赋予每一刹那以最高的美”,在此,诗人完成了她在精神上的殉道,“死亡”在这里成为“爱”与“美”最为极致的绽放,散发出强烈的悲情之美。“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使艺术生命化、生命艺术化是唯美主义的追求,林珂凭借其独到的巧思,在“死亡”“爱”与“美”的互相融合中,刻画出了艺术和生命的内在机理,这是唯美主义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就像杨然对这首诗的评价:“死神即爱神手中挥动的不朽的谜,鞭挞着我们永恒的精神。全部人类文明的终极追求,无不直接来自死神的永生召唤,除了把十全十美的爱奉献给死神,我们对艺术的其他解释都是一种失误。”
  若能明白对死亡的爱,是诗人对艺术的追求,那么我们也能明晰作者对赴死亡之约的从容与坚定,“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你的专横因神秘而神圣/你在必经之路等着我/等我去赴那神秘的约会”。
  三、结语
  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是一切都完全没有意义。我们都会死,而死后是空无的。并且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大多数活动都是荒唐的。生命“轻”得可怕,无关紧要得可怕。而诗人林珂却通过一首《死亡,是这么一个情人》告诉我们,以死亡作为结局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事实,为何不能怀着一种虔诚、一种信仰直面死亡,对“死亡”的爱恋,是穷极一生的追寻,而这追寻却是意义的诞生之地。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没有死亡的生命是近乎虚伪的,没有死亡陪衬的生命,也是无关乎“美”的。林珂将其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都倾注于这首诗中,她始终明白“生命是一场始终被阻止的死亡”,“爱”与“美”在“死亡”中才能合一。
  基金项目:2020年海南省比较文学与海岛文化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海南新诗的唯美主义美学形态研究”(项目编号:HNBJ-2020-02)。
其他文献
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与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现实主义小说家一般会如实地反映事实,读者在作品中看到的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图景。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则不同。20世纪是人类生存的境遇遭遇巨大困难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一个世纪:世界经历了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兴起,第三世界的人民正在觉醒并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资本
摘 要:英美文学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就是使用陌生化语言,很多意识流文学作品都广泛应用这种语言技巧,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吸引广大读者并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陌生化语言特点在英美文学中主要体现在现实与虚幻的统一和陌生化适度,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最大程度地突出陌生化语言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法,灵活的使用陌生化语言,极大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英美文学;陌生话语言;《尤利西斯》  作者
摘 要:神话原型理论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批评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方向,其原因是中国古代神话对于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古典小说如《红楼梦》当中的三个明显神话痕迹,体现了古神话根深蒂固的生命力,通过对神话原型的探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红楼梦》文本内容。  关键词: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红楼梦;古典小说  作者简介:陈涛(199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空间叙事是科幻电影一个重要的维度,电影的空间叙事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流浪地球》不仅在叙事文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国产科幻电影叙事范式,而且在叙事的整体策略中更加注重空间叙事的运用。[1]本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空间建构的角度切入,对电影中的叙事空间类型进行大致的划分,从中总结出电影空间叙事的规律以及其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科幻电影;空间叙事;叙事规律  作者
总有一份幸福  挂在旷野的树梢  月色浸润  幸福總是擦肩而过  在乎某一次眼神  将心刺穿  血液就这样奔流过你颤抖的指尖  你挖的坑洞不见底  上面铺满娇艳的玫瑰  只等我胆怯又痴情地坠落  在乎你的笑  在乎习惯的问候  在乎你走时  一抚我脸颊的轻风
采撷阳光的小鸟们  离开了家 飞翔的梦  执着而又坚定  寂寞的空巢里  风和雨成了常客  充当门卫的蜘蛛侠  布下了天罗地网  月光孤影 思念的漣漪  在深夜里泛起  夜 总是无眠
也许更高更远处  有冰山  明月更喜欢贴近  人间的暖  與不眠的灯火  相依相偎  皎洁的月光  轻轻推开 往事的窗  那些青春的身影  和归隐了的记忆  一颗两颗  星子一样不断闪现  向月围拢了过去  恍若一些梦  离真实越来越近  闭上眼 一切美好  从时光的万花筒里飞出  穿透夜的铜墙铁壁  活生生地站在了  我的面前
摘 要:弋舟,这个骨子里其实是诗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既有中國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遗风,又规避了早期先锋文学的暴力叙事。弋舟对城市生存本质的书写,展现了身处城市的繁华,精神却无处安放的人们,孤独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弋舟在新世纪的书写中试图去克制欲望,力图召唤人的耻感和清洁的精神。  关键词:弋舟;先锋精神;城市;孤独;探寻;自省  作者简介:方梅(1996-),女,汉族,河南省信阳人,沈阳师范大学
鱼肥许我心,送肉上刀砧。  既入名师宴,还添散养禽。  围炉温老酒,酣饮暖罗衾。  两地传唇语,应和且置琴。   杂 感(通韵)  不周山下愣头青,化羽凌霄欲赋形。  半世无非拼半饱,浮身恰似寄浮萍。  棹歸洲渚平心绪,浪打沙鸥充耳听。  怎奈疮痍无处写,低头羞作育儿经。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他将“存在”分为“自在”和“自为”。外部世界是“自在”,是本就存在着的,而人是“自为”,随着时间逐渐形成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萨特看来,未来是未知的,且人不被任何神的意志或人类天性所束缚,因此人生而自由,应当通过自由选择来创造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虽然人拥有选择的自由,但也不得不承担选择的后果,因此荒谬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在該哲学原理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