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现成的做题过程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启发式教学阐述的是“我要学”的问题,因此,通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启发式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此抛砖引玉。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1.激发功能
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2.引导功能
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发展功能
启发式教学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
三、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1.导入要奇,以“奇”诱发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如果在上课的一开始,我们就将学生的思维和精力集中到将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大家知道,等比数列是成几何级数递增(递减)的,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2毫米的报纸对折41次,那么大概有多厚呢?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尺高,有的说一米高,两米高……笔者让同学们再往上猜,大胆的学生已经猜到几十米高,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一张报纸对折……当笔者说出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吃惊得有点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学完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探究,使他们开始就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问题要准,以“准”引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1)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2)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例如:两个等差教学数列相加时,下面有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
方式一:
①和数列是否也是等差数列?
②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后,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什么?
方式二:
①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相加吗?
②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新数列的公差是什么?
④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否等于两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的和?
比较之下,后者显得“杂”“乱”“碎”,并且过于“直”和“露”,问得学生心神不宁,不利于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得不到较好地培养。而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思”得深的效果。除此以外,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还需通过提问获得反馈信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3.语言要巧,以“巧”激发学生的潜能
课堂提问是启发思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除了提出的问题要“准”外,运用的语言还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其思维。让我们换位思考,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可能是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怎么一种情况?”“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来帮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怎样的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增加一个条件你看如何?”等,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唯物辩证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作螺旋式和渐进性的发展的。启发式教学的贯彻与落实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教学时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疏漏并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需要改进的方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定义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1.激发功能
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2.引导功能
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发展功能
启发式教学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
三、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1.导入要奇,以“奇”诱发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如果在上课的一开始,我们就将学生的思维和精力集中到将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大家知道,等比数列是成几何级数递增(递减)的,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2毫米的报纸对折41次,那么大概有多厚呢?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尺高,有的说一米高,两米高……笔者让同学们再往上猜,大胆的学生已经猜到几十米高,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一张报纸对折……当笔者说出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吃惊得有点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笔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学完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探究,使他们开始就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2.问题要准,以“准”引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1)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2)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例如:两个等差教学数列相加时,下面有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
方式一:
①和数列是否也是等差数列?
②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后,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什么?
方式二:
①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相加吗?
②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新数列的公差是什么?
④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否等于两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的和?
比较之下,后者显得“杂”“乱”“碎”,并且过于“直”和“露”,问得学生心神不宁,不利于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得不到较好地培养。而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思”得深的效果。除此以外,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还需通过提问获得反馈信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3.语言要巧,以“巧”激发学生的潜能
课堂提问是启发思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除了提出的问题要“准”外,运用的语言还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其思维。让我们换位思考,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可能是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那是怎么一种情况?”“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下一步该怎么办?”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来帮助深思而又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怎样的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增加一个条件你看如何?”等,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四、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唯物辩证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作螺旋式和渐进性的发展的。启发式教学的贯彻与落实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教学时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疏漏并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需要改进的方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