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学是分不开的,自古文人绘画,匠人施工,所以传统建筑天生就带有一种浪漫色彩,具备文学艺术的风雅诗情。很多古典著作都对人们理想的居所有所描写。《列子·汤问》有“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博物志》第一卷有“地南北三万五千五百里,地祁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山海经·海外东经》有“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可见古人一直向往一个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理想的居所,即我们常说的仙境。那里山水秀丽,和谐富足,平和安乐,是无忧的乐园。只可惜它们大都出现在远方,充满神秘感。
科学技术与
东方建筑艺术的融合
受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不少建筑师也开始意识到东方建筑特色衰亡这一危机,只是时代变迁,传统建筑已经不适应现代人居住。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的东方建筑形式,以适应人们的现代生活,同时保留我们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山水情怀。那么该如何在这个背景下结合科技以升华我们的东方建筑呢?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在这方面的成果就是很好的例子。东方传统建筑的结构以木榫卯结构为主,受限制于木材质的特性。传统建筑都有寿命短、不耐白蚁啃噬的缺点。 为此,在现代,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简单粗暴的钢筋混凝土,而东方建筑那种潇洒轻盈和克制内敛的特性也随之消失。在隈研吾的作品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一种东方品质的回归。那种由木材质地带来的传统感十分突出,但其核心却十分结实可靠,加入了简洁的钢结构。钢木结构的搭配不仅美观耐用,还让东方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特色,同时不失现代的金属科技感。
除了日本,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在这方面也有所思考和尝试。
中国山水意境经常被缩小成盆栽,所谓以小见大。而马岩松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带有人们理想精华的盆栽放大,并以此为原型进行建筑创作,营造出传统国画般的山水艺术氛围。要实现这样的效果,需要强有力的结构表皮支撑技术,在达到美观要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结构受力的安全性,诸如在楼板上种植巨大的树木,覆土、防潮、防虫害以及防树根对建筑内部的破坏等问题,都需要借助科技解决。
未来东方城市的想象
马岩松的山水建筑模型无疑是对未来的大胆探索。现代城市因为人口的剧增而变得拥挤不堪,对于仙境中那美好的场景更是渴望,在未来,我们的建筑会变成什么样?仙境是否可以真正实现?无数同行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在此,笔者分享自己不成熟的两个想法以供参考。一个是关于天空城市的构想,另一个是关于海上城市的研究。
天空城市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建筑会逐渐往高处发展,建筑与建筑之间充满连接廊道,底下腾出大片的自然绿地,以形成复合的天空城市,要完成这样的工程需要引入复杂的技术。
首先是结构技术,建设复合的城市空间需要先进行骨架的搭设,骨架由结构支撑体系、管道网络和交通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其次,需要在搭好的骨架上进行空间层次的划分,就好比往一个柜子里插入抽屉,它们分别是交通、住宅、绿地、公众场所等等。再者是生态技术,包括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等自然要素,缺一不可。阳光的引入可以通过电脑控制的智能机械系统来补充,将阳光反射到不易射到的地方,适当安装足够的电池来转化和积蓄太阳能;绿化则以预留的“空抽屉”实现,在“空抽屉”的位置上覆土,种植树木,花草以调节气候;交通工具也不再以小汽车为主,而是以立体公共交通为主,辅之以自行车和步行。
建立这样高科技高密度的天空城,可以减少对可耕用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占用,高效分层次更是使城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将平面型城市空间叠在一起,形成“压缩饼干”式的块状城市形态,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空出了大片的原野,成为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场所,最终还原原生的山水环境。这种模式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举多得。
海上城市
长久以来,《山海经》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都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它们分别代表着健康、长寿和自由。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并没有寻访到这些仙山。随着科技日益成熟发达,我们能否在海上建造这样的仙山呢?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结合独特的建筑语言,模拟自然山脉的肌理和氛围,在广阔的海域或许真能營造这样一处美妙的山海之境。 以笔者的一个竞赛项目为例。项目位置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交界,毗邻马来西亚生态湿地,是世界第二大红树林保护区。周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便捷的交通到达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
我们的理念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座山海城市,填海建造出如诗如画般的东方仙境,除了诗意的设计,还需要很多技术性的内容支撑,比如:
绿色建筑处理。首先是建筑遮阳。平衡能耗和海景的价值,需要主动和被动两种遮阳方式综合使用。在需要良好景观却又是东西向的地方,通过建筑形体互相遮挡以形成被动式遮阳。在被动式遮阳做不到的位置,增加可调节百叶窗加以辅助。其次是在建筑高层区域的设备层增加风力发电机组,以提供整栋大楼的应急照明能源。再者,建筑应采用表皮绿化及屋顶绿化,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并减少噪声。
岸线的绿色处理。一方面,岸線采用分级设计,充分考虑涨潮退潮以及台风洪涝天气的岸线使用状况,其中最外侧的第一级为红树林保护带以及沙滩,第二级为景观步道和部分人工绿化,第三级与城市道路相连,为城市的外围景观道路。另一方面,岸线延长,在中间设置淡水过滤以及储蓄设备,通过风力发电以及潮汐发电,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降低城市的淡水使用成本。
海水淡化处理。填海项目的淡水资源往往需从内陆调运,成本过高。因此,项目中岸线的生态保育以及净化处理极为重要,在保留原有的红树林天然过滤带的同时,增加了风力发电,主动式净水技术,以及潮汐发电等绿色能源技术,同时在高层塔楼采用退台式绿化处理,使整个城市微气候变得十分宜人,同时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立体交通。方案设计采用分层交通设计,将车行流线用立体交通的模式控制在一、二两层,并与周边的停车区域有机结合;第三层为主要设计的城市景观层,通过两个位于地块中间的生态环将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整理起来,并在其中设置自行车使用站点、景观节点、商业休闲区等慢行系统配套设置;第四层则主要与轻轨站组织起来,通过裙楼内的垂直交通以及轻轨站的垂直交通串通人流。
弹性设计。弹性设计上,我们将红树林的生态保育与人的休闲游览路线进行分级处理,将红树林保护区纳入到休闲景观流线之中。同时根据当地水文状况和气候条件,有条理设置岸线的分级步行系统。
事实上,需要应用的技术还远远不止上述的部分,要实现这样一个庞大的东方仙境建筑群,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可见未来的东方建筑艺术追求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科学技术与
东方建筑艺术的融合
受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不少建筑师也开始意识到东方建筑特色衰亡这一危机,只是时代变迁,传统建筑已经不适应现代人居住。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的东方建筑形式,以适应人们的现代生活,同时保留我们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山水情怀。那么该如何在这个背景下结合科技以升华我们的东方建筑呢?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在这方面的成果就是很好的例子。东方传统建筑的结构以木榫卯结构为主,受限制于木材质的特性。传统建筑都有寿命短、不耐白蚁啃噬的缺点。 为此,在现代,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简单粗暴的钢筋混凝土,而东方建筑那种潇洒轻盈和克制内敛的特性也随之消失。在隈研吾的作品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一种东方品质的回归。那种由木材质地带来的传统感十分突出,但其核心却十分结实可靠,加入了简洁的钢结构。钢木结构的搭配不仅美观耐用,还让东方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特色,同时不失现代的金属科技感。
除了日本,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在这方面也有所思考和尝试。
中国山水意境经常被缩小成盆栽,所谓以小见大。而马岩松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带有人们理想精华的盆栽放大,并以此为原型进行建筑创作,营造出传统国画般的山水艺术氛围。要实现这样的效果,需要强有力的结构表皮支撑技术,在达到美观要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结构受力的安全性,诸如在楼板上种植巨大的树木,覆土、防潮、防虫害以及防树根对建筑内部的破坏等问题,都需要借助科技解决。
未来东方城市的想象
马岩松的山水建筑模型无疑是对未来的大胆探索。现代城市因为人口的剧增而变得拥挤不堪,对于仙境中那美好的场景更是渴望,在未来,我们的建筑会变成什么样?仙境是否可以真正实现?无数同行已经在这条路上探索,在此,笔者分享自己不成熟的两个想法以供参考。一个是关于天空城市的构想,另一个是关于海上城市的研究。
天空城市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建筑会逐渐往高处发展,建筑与建筑之间充满连接廊道,底下腾出大片的自然绿地,以形成复合的天空城市,要完成这样的工程需要引入复杂的技术。
首先是结构技术,建设复合的城市空间需要先进行骨架的搭设,骨架由结构支撑体系、管道网络和交通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其次,需要在搭好的骨架上进行空间层次的划分,就好比往一个柜子里插入抽屉,它们分别是交通、住宅、绿地、公众场所等等。再者是生态技术,包括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等自然要素,缺一不可。阳光的引入可以通过电脑控制的智能机械系统来补充,将阳光反射到不易射到的地方,适当安装足够的电池来转化和积蓄太阳能;绿化则以预留的“空抽屉”实现,在“空抽屉”的位置上覆土,种植树木,花草以调节气候;交通工具也不再以小汽车为主,而是以立体公共交通为主,辅之以自行车和步行。
建立这样高科技高密度的天空城,可以减少对可耕用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占用,高效分层次更是使城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将平面型城市空间叠在一起,形成“压缩饼干”式的块状城市形态,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空出了大片的原野,成为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场所,最终还原原生的山水环境。这种模式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举多得。
海上城市
长久以来,《山海经》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都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它们分别代表着健康、长寿和自由。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并没有寻访到这些仙山。随着科技日益成熟发达,我们能否在海上建造这样的仙山呢?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结合独特的建筑语言,模拟自然山脉的肌理和氛围,在广阔的海域或许真能營造这样一处美妙的山海之境。 以笔者的一个竞赛项目为例。项目位置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交界,毗邻马来西亚生态湿地,是世界第二大红树林保护区。周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便捷的交通到达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
我们的理念是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座山海城市,填海建造出如诗如画般的东方仙境,除了诗意的设计,还需要很多技术性的内容支撑,比如:
绿色建筑处理。首先是建筑遮阳。平衡能耗和海景的价值,需要主动和被动两种遮阳方式综合使用。在需要良好景观却又是东西向的地方,通过建筑形体互相遮挡以形成被动式遮阳。在被动式遮阳做不到的位置,增加可调节百叶窗加以辅助。其次是在建筑高层区域的设备层增加风力发电机组,以提供整栋大楼的应急照明能源。再者,建筑应采用表皮绿化及屋顶绿化,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并减少噪声。
岸线的绿色处理。一方面,岸線采用分级设计,充分考虑涨潮退潮以及台风洪涝天气的岸线使用状况,其中最外侧的第一级为红树林保护带以及沙滩,第二级为景观步道和部分人工绿化,第三级与城市道路相连,为城市的外围景观道路。另一方面,岸线延长,在中间设置淡水过滤以及储蓄设备,通过风力发电以及潮汐发电,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降低城市的淡水使用成本。
海水淡化处理。填海项目的淡水资源往往需从内陆调运,成本过高。因此,项目中岸线的生态保育以及净化处理极为重要,在保留原有的红树林天然过滤带的同时,增加了风力发电,主动式净水技术,以及潮汐发电等绿色能源技术,同时在高层塔楼采用退台式绿化处理,使整个城市微气候变得十分宜人,同时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立体交通。方案设计采用分层交通设计,将车行流线用立体交通的模式控制在一、二两层,并与周边的停车区域有机结合;第三层为主要设计的城市景观层,通过两个位于地块中间的生态环将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整理起来,并在其中设置自行车使用站点、景观节点、商业休闲区等慢行系统配套设置;第四层则主要与轻轨站组织起来,通过裙楼内的垂直交通以及轻轨站的垂直交通串通人流。
弹性设计。弹性设计上,我们将红树林的生态保育与人的休闲游览路线进行分级处理,将红树林保护区纳入到休闲景观流线之中。同时根据当地水文状况和气候条件,有条理设置岸线的分级步行系统。
事实上,需要应用的技术还远远不止上述的部分,要实现这样一个庞大的东方仙境建筑群,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可见未来的东方建筑艺术追求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