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文本设计教案时,最首要的是找准一个切入点。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切入点,教学设计就成功了一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好一个切入点,就是定好基调,就是确定思路,这是非常基础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找好了切入点,教学就条理分明,层次清晰,效率就高;否则,就会随意盲目,头绪混乱,高耗低效。
那么,什么叫切入点呢?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不好,学生厌恶、甚至抗拒教师所提出的某种信息,没有出现积极的反应,对话过程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阅读教学设计也就无法达到目的。切入点选择得合理适当,教学就直接明白,正如走路一样,选择的路径恰当,就可以长驱直入,就能走上捷径坦途。
选择切入点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主要有三:一是突出课文重难点的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点应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二是集中辐射的原则。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原则。即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问题具有启发性,又符合思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规律,学生思维被激活,因而踊跃参与,课堂学习效率才可能大大提高。
如何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
1、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作者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教《孤独之旅》时,我抓住“孤独”一词引导学生讨论:本文写的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作者怎样描写他旅行中的孤独心理感受?完成了这次孤独之旅,他“长大”了,变得“坚强”了,他的坚强表现在哪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受到怎样的启发?我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抓住题眼“仙”和“消逝”,引导学生这样展开讨论: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湖?什么时候消失?怎样消失?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在教《伤仲永》一文时,我抓住“伤”这个词,设计问题:为什么要伤仲永?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看待作者的“伤”?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很快学生就理解了全文。还有,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我抓住“伟大”和“悲剧”这两个题眼,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有没有又是悲剧,又是伟大的人物或事件呢?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叙述了什么故事?故事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经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就突兀出来了。
2、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中心句切入,可以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思考文本的中心内容。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教《社戏》一文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这件事作者有着什么样的态度?这样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就能知道作者在文章中的大体情感,即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对观看社戏的喜爱。然后,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的那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豆是否好吃?戏到底好不好看?为什么其实并不好看的戏、并不好吃的豆,作者却要如此称赞呢?其实这一句话就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看书,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行文,作者的情感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3、从人物语言切入,引导揣摩。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作品所有的思想含义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我们切不可放过品读作品中好的语言。在学习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话,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4、从整体内容切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的能力。
有位名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把它借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阅读教学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什么叫切入点呢?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不好,学生厌恶、甚至抗拒教师所提出的某种信息,没有出现积极的反应,对话过程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阅读教学设计也就无法达到目的。切入点选择得合理适当,教学就直接明白,正如走路一样,选择的路径恰当,就可以长驱直入,就能走上捷径坦途。
选择切入点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主要有三:一是突出课文重难点的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点应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二是集中辐射的原则。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三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原则。即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问题具有启发性,又符合思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规律,学生思维被激活,因而踊跃参与,课堂学习效率才可能大大提高。
如何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
1、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作者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教《孤独之旅》时,我抓住“孤独”一词引导学生讨论:本文写的是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他为什么要完成孤独之旅?作者怎样描写他旅行中的孤独心理感受?完成了这次孤独之旅,他“长大”了,变得“坚强”了,他的坚强表现在哪里?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受到怎样的启发?我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抓住题眼“仙”和“消逝”,引导学生这样展开讨论: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湖?什么时候消失?怎样消失?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在教《伤仲永》一文时,我抓住“伤”这个词,设计问题:为什么要伤仲永?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看待作者的“伤”?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很快学生就理解了全文。还有,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我抓住“伟大”和“悲剧”这两个题眼,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有没有又是悲剧,又是伟大的人物或事件呢?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叙述了什么故事?故事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伟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经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就突兀出来了。
2、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中心句切入,可以开门见山地让学生思考文本的中心内容。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教《社戏》一文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这件事作者有着什么样的态度?这样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就能知道作者在文章中的大体情感,即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对观看社戏的喜爱。然后,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的那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豆是否好吃?戏到底好不好看?为什么其实并不好看的戏、并不好吃的豆,作者却要如此称赞呢?其实这一句话就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看书,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行文,作者的情感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3、从人物语言切入,引导揣摩。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作品所有的思想含义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我们切不可放过品读作品中好的语言。在学习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话,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4、从整体内容切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概括、归纳、分析、理解的能力。
有位名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把它借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阅读教学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