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真实地记录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体会到的,是需要,是快乐,是享受。真实,才是作文的正道。真实,才是习作的生命。
关键词:真情趣;真素材;真水平
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它表现的是儿童的世界,使用的是儿童的语言。学生怎么做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让真实成为习作的生命,而不使学生无病呻吟,总写空词套话,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真情趣
当学生没有体验,在毫无热情的情况下去完成“任务式的作文”时,便可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人是感性动物,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发展。因此,创设一定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如笔者在上三年级习作课《盒子里的秘密》时,神神秘秘地端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猜盒子里的东西,学生们兴致勃勃,猜想五花八门。我趁势让他们把自己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承诺让写得最好的一个看看盒子里的秘密。学生的写作热情顿时被点燃了,真情不知不觉在笔尖流淌。可见,只有学生有了表达的兴趣,有了不吐不快、喷发自己情感的激情,才有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真实基础。
二、贴近生活,积累真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前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也认为,作文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体会才会真切,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就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他们写作文时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抄袭别人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缺乏真情实感。要学生写出真作文,就要引导学生在童年生活中积累真实的素材。
这些童年生活当然离不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等等。例如,他们自己动手做一道“西红柿炒蛋”,吃得津津有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山,听鸟儿欢唱,看花儿的笑脸;和小伙伴们去骑自行车,去溜冰,玩最新的电子游戏;帮爸爸妈妈扫地,擦桌子,一边流汗,一边歌唱……童年的这些生活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眼睛仔细地看,用耳朵认真地听,用心深切地感受,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一个小小的选材本,及时记录生活中充满情趣、印象深刻的写作素材。有了这个选材本,还要让学生尝到甜头,如写周记的时候,让他们翻看一周以来的记录,选择最想写的一件事。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情有所动,心有所感,学生何愁“无米下锅”?学生写作时,题材便能随手拈来,充满激情,不吐不快。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老师又何愁学生写不出真实而富有情感的习作呢?
三、把握目标,体现真水平
小学生作文属于起步范畴,属于习作、练笔性质。《课标》总目标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个总目标需要用时九年。《课标》强调从一年级开始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要求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才提到: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不可要求过高,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就以第二学段为例:很多教师要求学生习作时要做到内容具体,而《课标》只要求学生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中年级小学生习作刚起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习作不可能长篇大论,所以教学时教师不必强调内容要多具体,结构要多完整,寓意要多深刻,只要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或想象用一个片段写清楚便可。习作讲评眼光也不可过高,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少数几篇优秀习作上。要重视讲评中下水平的习作,对于那些虽选材不新颖,但语句还算通顺、内容还算清楚的习作更要多鼓励。这样能让学生增强信心,不再畏惧习作,也能展现自己的真水平。
总而言之,真实是小学生习作的生命。真实地记录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体会到的,是需要,是快乐,是享受,是作文的正道。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写下去,才会越写越顺畅,越写越快乐,越写越成功。
作者简介:严淑珍(1980—),女,小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真情趣;真素材;真水平
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它表现的是儿童的世界,使用的是儿童的语言。学生怎么做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让真实成为习作的生命,而不使学生无病呻吟,总写空词套话,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真情趣
当学生没有体验,在毫无热情的情况下去完成“任务式的作文”时,便可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人是感性动物,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发展。因此,创设一定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如笔者在上三年级习作课《盒子里的秘密》时,神神秘秘地端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猜盒子里的东西,学生们兴致勃勃,猜想五花八门。我趁势让他们把自己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承诺让写得最好的一个看看盒子里的秘密。学生的写作热情顿时被点燃了,真情不知不觉在笔尖流淌。可见,只有学生有了表达的兴趣,有了不吐不快、喷发自己情感的激情,才有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真实基础。
二、贴近生活,积累真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前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也认为,作文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体会才会真切,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就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他们写作文时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抄袭别人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缺乏真情实感。要学生写出真作文,就要引导学生在童年生活中积累真实的素材。
这些童年生活当然离不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等等。例如,他们自己动手做一道“西红柿炒蛋”,吃得津津有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山,听鸟儿欢唱,看花儿的笑脸;和小伙伴们去骑自行车,去溜冰,玩最新的电子游戏;帮爸爸妈妈扫地,擦桌子,一边流汗,一边歌唱……童年的这些生活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眼睛仔细地看,用耳朵认真地听,用心深切地感受,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准备一个小小的选材本,及时记录生活中充满情趣、印象深刻的写作素材。有了这个选材本,还要让学生尝到甜头,如写周记的时候,让他们翻看一周以来的记录,选择最想写的一件事。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情有所动,心有所感,学生何愁“无米下锅”?学生写作时,题材便能随手拈来,充满激情,不吐不快。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老师又何愁学生写不出真实而富有情感的习作呢?
三、把握目标,体现真水平
小学生作文属于起步范畴,属于习作、练笔性质。《课标》总目标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这个总目标需要用时九年。《课标》强调从一年级开始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要求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才提到: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不可要求过高,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就以第二学段为例:很多教师要求学生习作时要做到内容具体,而《课标》只要求学生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中年级小学生习作刚起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习作不可能长篇大论,所以教学时教师不必强调内容要多具体,结构要多完整,寓意要多深刻,只要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或想象用一个片段写清楚便可。习作讲评眼光也不可过高,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少数几篇优秀习作上。要重视讲评中下水平的习作,对于那些虽选材不新颖,但语句还算通顺、内容还算清楚的习作更要多鼓励。这样能让学生增强信心,不再畏惧习作,也能展现自己的真水平。
总而言之,真实是小学生习作的生命。真实地记录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体会到的,是需要,是快乐,是享受,是作文的正道。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写下去,才会越写越顺畅,越写越快乐,越写越成功。
作者简介:严淑珍(1980—),女,小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习作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