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得以突破。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平台,克服了说、教、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课堂教学能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互助合作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对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谈几点做法。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导入新课
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首先是使每一位学生进入课堂之中。"相信很多教师都不会否认导入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重要性。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即使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准确找到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
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唯美的具有田园风光的图片,并抛出问题1“你联想到了什么诗句?”这时学生就会兴致勃勃的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着我会再提出问题2:“这揭示了植物生长具有什么样的现象?”学生思考后说出“向光性”,此时我再提出问题3“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原因何在?”顺势和学生一起进入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再比如我在讲《通过激素的调节》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果汁美汁源的图片并问学生喜欢喝吗?这时学生积极回答“喜欢”,接着我就告诉学生这里面可能含有塑化剂,并播放关于塑化剂报道的视频。学生会很认真的观看,看完视频后我接着告诉他们不只是塑化剂,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残留在蔬菜、水果当中,可能对人或動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看完视频学生有进一步想知道原因的欲望,在这种求知欲望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学也将顺利开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设置探究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借助信息技术设置探究任务,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营造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书籍、杂志和实验室设备等,还包括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学生可以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自主探索方式;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方式。任务的设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其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说整堂课中,老师是导演,那么学生就是在舞台上积极表演的演员。老师应该及时的去欣赏学生、去赞美学生,把灯光和舞台还给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比如我在讲《种群的特征》给学生介绍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时,我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一系列有简单到复杂的活动,第一个计数几何图形的活动十分简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接着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的图片,并以大样本图案来模拟草地上的蒲公英,规定学生在1分钟内数出的蒲公英的数量,这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此时我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取样的方法。在明确学生需要随机取样。顺势展示了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我把模拟的草地打在了一张纸上,发给各小组再让他们计数大概的数量。此时尽管学生明确随机取样的原则,但样方选择多大?多少样方?样方位置的选择如何体现随机性?学生似乎不十分清楚。接着引导学生经过五花八门的尝试,共同讨论归纳样方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再次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接近正方形、长方形以及不规则图形代表的地块,要求学生画出选择的样方,再向学生介绍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这样学生亲自尝试体验了样方法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了其本质,可以更好的用于实践。
三、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生物学知识涉及微观世界,一些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过程比较抽象、高度概括,仅凭教师讲述,挂图,学生学得乏味,枯燥,难以理解、不易接受。借助信息技术来模拟生物现象或生理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直观,再配之教师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对这部分微观知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接受起来难度较大。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各部分结构,并总结突触的类型。在学生弄清突触前膜实际是轴突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模式细胞体或树突的膜后,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认识突触小泡以及里面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为学生理解兴奋在突触部位的单向传递打下基础。此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兴奋在突触这个部位传递动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神经递质通过什么方式出突触前膜?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结构特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吗?2.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由突触后膜什么结构识别?3.兴奋在突触这个部位的传递方向?为什么?通过借助多媒体形象演示动画,使学生能看不见的微观知识具体化,学生自己主动的探究经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互助合作意识;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不能代替人脑精密的思考和艰苦努力地学习,它只能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之路将不断延伸,我们都在路上行走,但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赵忠战.生物高效课堂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教师教育,2012.
[4]杜振伟.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1997.
[5]刘凯春.教学媒体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导入新课
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首先是使每一位学生进入课堂之中。"相信很多教师都不会否认导入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重要性。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即使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准确找到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
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唯美的具有田园风光的图片,并抛出问题1“你联想到了什么诗句?”这时学生就会兴致勃勃的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着我会再提出问题2:“这揭示了植物生长具有什么样的现象?”学生思考后说出“向光性”,此时我再提出问题3“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原因何在?”顺势和学生一起进入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再比如我在讲《通过激素的调节》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果汁美汁源的图片并问学生喜欢喝吗?这时学生积极回答“喜欢”,接着我就告诉学生这里面可能含有塑化剂,并播放关于塑化剂报道的视频。学生会很认真的观看,看完视频后我接着告诉他们不只是塑化剂,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残留在蔬菜、水果当中,可能对人或動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看完视频学生有进一步想知道原因的欲望,在这种求知欲望的驱动下,我们的教学也将顺利开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设置探究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借助信息技术设置探究任务,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营造一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书籍、杂志和实验室设备等,还包括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学生可以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自主探索方式;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方式。任务的设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其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如果说整堂课中,老师是导演,那么学生就是在舞台上积极表演的演员。老师应该及时的去欣赏学生、去赞美学生,把灯光和舞台还给课堂中真正的主角。比如我在讲《种群的特征》给学生介绍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时,我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一系列有简单到复杂的活动,第一个计数几何图形的活动十分简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接着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的图片,并以大样本图案来模拟草地上的蒲公英,规定学生在1分钟内数出的蒲公英的数量,这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此时我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取样的方法。在明确学生需要随机取样。顺势展示了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我把模拟的草地打在了一张纸上,发给各小组再让他们计数大概的数量。此时尽管学生明确随机取样的原则,但样方选择多大?多少样方?样方位置的选择如何体现随机性?学生似乎不十分清楚。接着引导学生经过五花八门的尝试,共同讨论归纳样方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再次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接近正方形、长方形以及不规则图形代表的地块,要求学生画出选择的样方,再向学生介绍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这样学生亲自尝试体验了样方法这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了其本质,可以更好的用于实践。
三、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生物学知识涉及微观世界,一些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过程比较抽象、高度概括,仅凭教师讲述,挂图,学生学得乏味,枯燥,难以理解、不易接受。借助信息技术来模拟生物现象或生理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直观,再配之教师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对这部分微观知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接受起来难度较大。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各部分结构,并总结突触的类型。在学生弄清突触前膜实际是轴突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模式细胞体或树突的膜后,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认识突触小泡以及里面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为学生理解兴奋在突触部位的单向传递打下基础。此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兴奋在突触这个部位传递动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神经递质通过什么方式出突触前膜?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结构特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吗?2.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由突触后膜什么结构识别?3.兴奋在突触这个部位的传递方向?为什么?通过借助多媒体形象演示动画,使学生能看不见的微观知识具体化,学生自己主动的探究经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互助合作意识;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不能代替人脑精密的思考和艰苦努力地学习,它只能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高中生物教学之路将不断延伸,我们都在路上行走,但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赵忠战.生物高效课堂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教师教育,2012.
[4]杜振伟.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1997.
[5]刘凯春.教学媒体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