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由于知识局限及教学条件限制,容易产生厌学现象,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科学》教学 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中学学科内容,虽然内容不是太难以理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内容包含范围、广度及知识的局限性,甚至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让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困惑,甚至畏惧感。于是上课学习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厌学现象。通过《科学》课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一些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第一,利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我国教育古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教师:“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更容易信任老师,信服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小学生是最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的。怎样才能做到、做好呢?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直的品格,其次要有和蔼可亲的感染力,最后就是见多识广的经验和丰富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敬佩感,为上好《科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如何激励学生每节课中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中对于不同内容及学习形式要能机动灵活地掌握,以有效的教学形式把握掌控好每节课堂。如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除了给出食盐、糖两种溶质外,还给了他们味精、化肥、淀粉,让他们结为小组,采用小组围坐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教学“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时让他们做“老师”,为其他提问题的同学解答疑问。教学“光和影”时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掌握光是直线传播及光具有反射现象等不同方式方法。总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死板教条,要因内容而异,学会创新,不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成规。
第三,利用科学内容的“生活现实”激发学生。
科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中如教师能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觉遥不可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科学知识就如同身边的生活,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如果乒乓球被不小心捏瘪了,怎样让它恢复呢?
第四,利用科学实验的“机动灵活”培养学生。
小学科学是实验性强、实验非常多的一门学科,我的建议是教学实验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室内实验,要能机动灵活地安排不同实验于教室内、教室外、大自然及家庭进行。大多数实验是在教室内或实验室进行,而教学“太阳钟”时,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教室外进行;再如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要求学生亲自种一颗种子,在家庭中进行。这样学生会觉得有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中轻松学到知识且印象比较深刻。实验教学时要求教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时的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性。
第五,利用农村学校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
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等有关生物知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走进田地、大自然观察,体会科学知识带来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如学习“杠杆的科学”时,利用农村家庭中的压水井亲自动手改变用力点的变化,体会用力的大小,理解科学的实验特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的必要性。
第六,利用直观的“自制教具”启发学生。
李政道博士说:“自制的教具永远比买的好。”现实教学告诉教师灵活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制教具,对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样重要。如在“摆的研究”中,让学生准备材料,设计探究制作出一个摆动2秒的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兴趣。再如教学“测量降水量”时,让学生准备废弃的能够盛水的工具,再让他们比较得出哪类工具才能真正作为测量工具,等等。总之,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随处可以进行。
以上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知识的传播者,我一定会在今后工作学习中和同学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同时希望广大同行跟我一起创新,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科学教师作为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无论是教师个人及教学组织还是科学内容本身,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准备,不断创新,让每一位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科学》教学 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中学学科内容,虽然内容不是太难以理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内容包含范围、广度及知识的局限性,甚至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让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困惑,甚至畏惧感。于是上课学习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厌学现象。通过《科学》课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一些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第一,利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我国教育古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教师:“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更容易信任老师,信服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小学生是最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的。怎样才能做到、做好呢?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直的品格,其次要有和蔼可亲的感染力,最后就是见多识广的经验和丰富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敬佩感,为上好《科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如何激励学生每节课中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中对于不同内容及学习形式要能机动灵活地掌握,以有效的教学形式把握掌控好每节课堂。如教学“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除了给出食盐、糖两种溶质外,还给了他们味精、化肥、淀粉,让他们结为小组,采用小组围坐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教学“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上课时让他们做“老师”,为其他提问题的同学解答疑问。教学“光和影”时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掌握光是直线传播及光具有反射现象等不同方式方法。总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死板教条,要因内容而异,学会创新,不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成规。
第三,利用科学内容的“生活现实”激发学生。
科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学中如教师能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觉遥不可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科学知识就如同身边的生活,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如果乒乓球被不小心捏瘪了,怎样让它恢复呢?
第四,利用科学实验的“机动灵活”培养学生。
小学科学是实验性强、实验非常多的一门学科,我的建议是教学实验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室内实验,要能机动灵活地安排不同实验于教室内、教室外、大自然及家庭进行。大多数实验是在教室内或实验室进行,而教学“太阳钟”时,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教室外进行;再如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要求学生亲自种一颗种子,在家庭中进行。这样学生会觉得有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中轻松学到知识且印象比较深刻。实验教学时要求教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时的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性。
第五,利用农村学校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
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等有关生物知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走进田地、大自然观察,体会科学知识带来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如学习“杠杆的科学”时,利用农村家庭中的压水井亲自动手改变用力点的变化,体会用力的大小,理解科学的实验特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的必要性。
第六,利用直观的“自制教具”启发学生。
李政道博士说:“自制的教具永远比买的好。”现实教学告诉教师灵活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制教具,对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样重要。如在“摆的研究”中,让学生准备材料,设计探究制作出一个摆动2秒的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兴趣。再如教学“测量降水量”时,让学生准备废弃的能够盛水的工具,再让他们比较得出哪类工具才能真正作为测量工具,等等。总之,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随处可以进行。
以上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知识的传播者,我一定会在今后工作学习中和同学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同时希望广大同行跟我一起创新,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科学教师作为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无论是教师个人及教学组织还是科学内容本身,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准备,不断创新,让每一位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