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牧区汉语文教学,由于汉语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针对这些客观情况,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了(藏族地区使用)汉语教科书,目的就是为了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也一直使用五省区协编教材,到了2013年,很多老师和家长提出,学校的汉语教材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的领导认为,汉族学生能接受到的知识,我们藏族學生同样能够接受。由此,在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学校将汉语教材改成了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现如今已经过去了四年,语文教材在牧区教学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今天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和汉语教材对比的情况下,来简单谈谈自己对语文教材在牧区教学中的弊端吧。
一、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但牧区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语文教材的内容很丰富,从第一册开始,拼音部分比较少,大概两周的进度。紧接着是识字和课文。每篇课文基本上是图文穿插,难易适中。全册有八个单元,每单元有不同程度的说话训练、写作训练。对于汉族学生来讲,语文教材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是太难,从每一册的编排的难易程度来看,选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涉及面特别广,有知识点的渗透,有情感价值观的体现,从简单的知识到复杂的知识循序渐进。可是,对于藏族学生来讲,特别是牧区的孩子,从零起点学汉语,连基本的汉语会话基础都没有,怎么去学深层次的知识,很多对于汉族学生来讲的简单的知识,在藏族学生这里就成了难学、难懂的知识。不是说孩子们不聪明,实在是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语文教材,起点太高了,思维也就跟不上了。而一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在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就能看出学生的差异,如果后期老师不抓紧的话,有些学生将在小学六年顶着学困生的帽子过日子,想想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二、语文教材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掌握
以前学校都是在九月开始招生,可是有些家长不按时送学生到校,只能来一个学生重新教一遍。现如今,各个学校都有学前教育,可是,学前教育在学校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幼教成了看孩子的保育员。很多老师的职责就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工作,因此,即使学生接受了学前教育,对于藏族学生来讲,所接受的汉语知识是零乱的,一年的学前教育,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拼音,没有相应的介定材料,也没有设定一些词语或短语来为汉语拼音教学做铺垫,只是将汉语拼音作为符号,一味的拼读,结果学生按顺序背的是滚瓜烂熟,但真正能掌握拼音的没有几个,由此,拼音的基本作用也就发挥不了了。我们都知道,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中不仅仅是拼音教学,更重要的是识字教学,课本中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生字,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能初步理解字义”。从这一条中就能看出,生字教学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样,一个学期的知识根本就教不完,即使匆匆教完,也是为了完成进度而教学,学生也就是学了点皮毛。
三、语文教材教学大纲要求过高,牧区小孩学习困难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准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不能随意更改,大纲中要求:“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对于牧区的藏族学生来讲,家庭教育基本为零,学生平时交流都是藏语交流,即使教师多次有意创设语言环境,不能让汉语变成“哑巴汉语”,为此,很多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这也仅限在自己课堂上的40分钟,当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要求,让他们按大纲的要求去学,实在是不大可能。
四、语文教材要求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转变过程比较漫长
大纲的总目标中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看似一条比较简单的要求,但对于藏族学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它的语法接近于英语,和汉语刚好相反,也就是我们说的是倒装句。教师如果对于短语错误之处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就会越错越多,因此,思维的转变,是让学生将藏语思维先转换成汉语思维,要保证学生用汉语思维,而不是藏语思维,然后才去发展思维,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或两个学期可以完成的,甚至小学六年都发展不了,这样,小孩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怎么去激发呢?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真的不适合牧区教学,一次我去听讲座,其中旦巴加措老师说:“汉语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针对这种性质,我们要遵循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规律,选用的教材内容要通俗易懂,要趋于白话。”是呀,在牧区教学,你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就应该选用什么教材,对于民族生,应该灵活运用教材,用好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一、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但牧区学生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语文教材的内容很丰富,从第一册开始,拼音部分比较少,大概两周的进度。紧接着是识字和课文。每篇课文基本上是图文穿插,难易适中。全册有八个单元,每单元有不同程度的说话训练、写作训练。对于汉族学生来讲,语文教材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是太难,从每一册的编排的难易程度来看,选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涉及面特别广,有知识点的渗透,有情感价值观的体现,从简单的知识到复杂的知识循序渐进。可是,对于藏族学生来讲,特别是牧区的孩子,从零起点学汉语,连基本的汉语会话基础都没有,怎么去学深层次的知识,很多对于汉族学生来讲的简单的知识,在藏族学生这里就成了难学、难懂的知识。不是说孩子们不聪明,实在是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语文教材,起点太高了,思维也就跟不上了。而一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在第一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就能看出学生的差异,如果后期老师不抓紧的话,有些学生将在小学六年顶着学困生的帽子过日子,想想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二、语文教材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掌握
以前学校都是在九月开始招生,可是有些家长不按时送学生到校,只能来一个学生重新教一遍。现如今,各个学校都有学前教育,可是,学前教育在学校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幼教成了看孩子的保育员。很多老师的职责就是保障学生的安全工作,因此,即使学生接受了学前教育,对于藏族学生来讲,所接受的汉语知识是零乱的,一年的学前教育,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拼音,没有相应的介定材料,也没有设定一些词语或短语来为汉语拼音教学做铺垫,只是将汉语拼音作为符号,一味的拼读,结果学生按顺序背的是滚瓜烂熟,但真正能掌握拼音的没有几个,由此,拼音的基本作用也就发挥不了了。我们都知道,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中不仅仅是拼音教学,更重要的是识字教学,课本中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生字,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会常用汉字450个左右。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记忆字形,能初步理解字义”。从这一条中就能看出,生字教学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样,一个学期的知识根本就教不完,即使匆匆教完,也是为了完成进度而教学,学生也就是学了点皮毛。
三、语文教材教学大纲要求过高,牧区小孩学习困难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准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不能随意更改,大纲中要求:“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对于牧区的藏族学生来讲,家庭教育基本为零,学生平时交流都是藏语交流,即使教师多次有意创设语言环境,不能让汉语变成“哑巴汉语”,为此,很多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这也仅限在自己课堂上的40分钟,当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要求,让他们按大纲的要求去学,实在是不大可能。
四、语文教材要求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转变过程比较漫长
大纲的总目标中提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看似一条比较简单的要求,但对于藏族学生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它的语法接近于英语,和汉语刚好相反,也就是我们说的是倒装句。教师如果对于短语错误之处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就会越错越多,因此,思维的转变,是让学生将藏语思维先转换成汉语思维,要保证学生用汉语思维,而不是藏语思维,然后才去发展思维,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或两个学期可以完成的,甚至小学六年都发展不了,这样,小孩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怎么去激发呢?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真的不适合牧区教学,一次我去听讲座,其中旦巴加措老师说:“汉语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针对这种性质,我们要遵循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规律,选用的教材内容要通俗易懂,要趋于白话。”是呀,在牧区教学,你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就应该选用什么教材,对于民族生,应该灵活运用教材,用好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