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文分析了高校扩招后高职教育的现状给招生带来的困境,提出了高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就业质量,加强招生宣传、塑造高职形象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招生 思考
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1998年到2011年招生人数从108.36万人增加到681.5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6.3倍,在校生人数也从340.87万人猛增到2308.5万。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15%,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达到26.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从此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剧增,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的扩招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 扩招后高职院校招生中出现问题
1.1 生源数量的下降带来了生源文化素质的下降
在现行高考升学制度下,高校在新生录取之前就已经被人为地分了等级,高校招生录取顺序依次是本一、本二、本三、高职。高职的录取批次在主客观上造成了“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现状,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人有高职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感受,考生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使高职生源的文化素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1.2 教学管理不适应高职教学规律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下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模式应该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转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各高职院校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如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等。但随着生源情况的变化,师资队伍对于这种变化的反应不足,教材教法延用依旧、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手段缺乏,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训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大量存在。以上种种都是教学管理不适应当前生源质量变化的表现,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从而直接影响招生工作。
1.3 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不是输送科研型人才,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上更应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政府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热情不高,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不够,投入不足,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企业淘汰的陈旧落后的设备,同时还伴随着实训设备数量和耗材的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培养质量与办学宗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高职生有“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实践能力不及中职生”之称。
1.4 高职教育制度创新不足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实行的是“严进宽出”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高职教育实质上已进入了“宽进”阶段。招生形式进入了“宽进”阶段,但人才培养的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仍旧沿用由教师以课堂讲授方式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为主,教学质量评价还基本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因此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基本上都能毕业。高职教育创新不足,没有建立起与大众化教育模式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2 做好招生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高职教育制度创新、办出高职教学特色
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不是输送高级技术和科研管理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即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实用为本,能用为度,教学管理应贴近生产实际,加强学生在生产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注重质量,强化高职特色。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具有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内涵建设。坚持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有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
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经过十多年的高校扩招,对于招生处在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类院校(在高校招生的最后一批)来说,生源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的生源状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适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有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建立起适合社会需求和生源质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2.2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切實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毕业生就业率越高,就业质量越好,招生工作就越容易做,反之,招生就越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影响到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提高认识,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招到生、招好生的大事。在工作中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人才质量意识、专业特色意识,教育学生要有主动适应市场的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推进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是高职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质量和诚信寻求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开辟与企业合作的通道,采用先安排学生实习,顶岗实践,然后留住毕业
生的形式,加强与企业多层次的合作,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2.3 加强招生宣传、塑造高职形象
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盲目性非常大,因此招生宣传工作是扩大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经之一。一般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地理位置、校园面积、学习生活设施等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和专业介绍等,宣传学校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较少;宣传媒介主要采用报纸、杂志、电台及自印材料等,宣传手段单一,不能吸引考生;宣传对象主要是考生和家长,没有考虑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虽然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上花了大力气,可是宣传效果还是大打折扣,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加强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外,在招生宣传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
2.3.1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宣传院校招生政策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指出,高校招生工作要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要根据阳光工程的要求,牢固树立“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的工作意识,加强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精心设计,明确思路,全员参与。要不断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提高生源质量,丰富内涵,拓宽载体,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方式,积极创造良好的招生宣传舆论氛围。高职院校提供的宣传资料要明确、不能夸大其辞、误导考生,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2.3.2 宣传职业教育,转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我國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变,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是干部而不是工人、农民,就应该是管理者而不是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加之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又不了解,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录取批次人为地分等,人们往往认为进高职学习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学生一进入职业类学校学习就被贴上了“劣等生”的标签。这种观念不转变,再强化宣传也无法改变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选择。
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地位和作用。教育层次划分是社会分工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高科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更需要懂管理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通过宣传要使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全新的、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改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高职教育的群众基础,到那时就会起到较好的招生效果。
2.3.3 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派出进行招生宣传的老师是学校的中坚,代表着学校的形象,熟悉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前景,但在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首先要全面深入学习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招生政策、规定、录取原则等相关内容,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实事求是地宣传高职院校的特长与优势。
其次要加强招生宣传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统一宣传口径,禁止发布不实的或未确定的招生政策和信息,发挥招生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外在形象。
三要讲究招生宣传技巧。针对招生宣传的受众是家长和考生这一特殊群体,要抓住重点着力宣传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院校自身在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素质育人等方面特色,突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让考生知道通过高职的培养可以学到自己所需的技能,找到一份较适合自己的工作。
2.3.4 建立生源基地,完善招生宣传网络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考前很少关注高职院校,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了解。高职院校要建立优质生源基地,邀请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到高职院校进行参观、交流,使他们了解学院教育教学特色、专业设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请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大可能地增加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通过经常性的交流,扩大高职院校在生源地学校的影响力,增进家长、考生对学院的了解,争取优质生源,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应朝帅,顾柳琼.高职招生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6-9.
[2]何文霞,张鹏程.“后扩招”时期高职院校招生对策[J].企业导报,2009/2:163-164.
[3]李夫,郭利.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52-54.
[4]林永.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若干认识[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129-13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招生 思考
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1998年到2011年招生人数从108.36万人增加到681.5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6.3倍,在校生人数也从340.87万人猛增到2308.5万。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15%,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达到26.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从此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剧增,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的扩招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 扩招后高职院校招生中出现问题
1.1 生源数量的下降带来了生源文化素质的下降
在现行高考升学制度下,高校在新生录取之前就已经被人为地分了等级,高校招生录取顺序依次是本一、本二、本三、高职。高职的录取批次在主客观上造成了“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现状,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人有高职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感受,考生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使高职生源的文化素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1.2 教学管理不适应高职教学规律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下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模式应该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转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各高职院校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如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等。但随着生源情况的变化,师资队伍对于这种变化的反应不足,教材教法延用依旧、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手段缺乏,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训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大量存在。以上种种都是教学管理不适应当前生源质量变化的表现,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从而直接影响招生工作。
1.3 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不是输送科研型人才,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上更应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政府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热情不高,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不够,投入不足,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企业淘汰的陈旧落后的设备,同时还伴随着实训设备数量和耗材的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培养质量与办学宗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高职生有“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实践能力不及中职生”之称。
1.4 高职教育制度创新不足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实行的是“严进宽出”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高职教育实质上已进入了“宽进”阶段。招生形式进入了“宽进”阶段,但人才培养的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仍旧沿用由教师以课堂讲授方式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为主,教学质量评价还基本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因此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基本上都能毕业。高职教育创新不足,没有建立起与大众化教育模式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2 做好招生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高职教育制度创新、办出高职教学特色
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不是输送高级技术和科研管理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即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实用为本,能用为度,教学管理应贴近生产实际,加强学生在生产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注重质量,强化高职特色。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具有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内涵建设。坚持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有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
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经过十多年的高校扩招,对于招生处在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类院校(在高校招生的最后一批)来说,生源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的生源状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适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有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建立起适合社会需求和生源质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2.2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切實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毕业生就业率越高,就业质量越好,招生工作就越容易做,反之,招生就越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影响到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提高认识,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招到生、招好生的大事。在工作中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人才质量意识、专业特色意识,教育学生要有主动适应市场的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推进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是高职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质量和诚信寻求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开辟与企业合作的通道,采用先安排学生实习,顶岗实践,然后留住毕业
生的形式,加强与企业多层次的合作,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2.3 加强招生宣传、塑造高职形象
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盲目性非常大,因此招生宣传工作是扩大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经之一。一般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地理位置、校园面积、学习生活设施等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和专业介绍等,宣传学校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较少;宣传媒介主要采用报纸、杂志、电台及自印材料等,宣传手段单一,不能吸引考生;宣传对象主要是考生和家长,没有考虑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虽然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上花了大力气,可是宣传效果还是大打折扣,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加强内部教育教学管理外,在招生宣传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
2.3.1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宣传院校招生政策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指出,高校招生工作要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要根据阳光工程的要求,牢固树立“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的工作意识,加强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精心设计,明确思路,全员参与。要不断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提高生源质量,丰富内涵,拓宽载体,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方式,积极创造良好的招生宣传舆论氛围。高职院校提供的宣传资料要明确、不能夸大其辞、误导考生,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2.3.2 宣传职业教育,转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我國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变,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是干部而不是工人、农民,就应该是管理者而不是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加之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又不了解,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录取批次人为地分等,人们往往认为进高职学习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学生一进入职业类学校学习就被贴上了“劣等生”的标签。这种观念不转变,再强化宣传也无法改变考生填报志愿时的选择。
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地位和作用。教育层次划分是社会分工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高科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更需要懂管理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通过宣传要使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全新的、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改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高职教育的群众基础,到那时就会起到较好的招生效果。
2.3.3 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招生宣传人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派出进行招生宣传的老师是学校的中坚,代表着学校的形象,熟悉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前景,但在以下几点要加以注意:
首先要全面深入学习了解招生政策,熟悉招生政策、规定、录取原则等相关内容,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实事求是地宣传高职院校的特长与优势。
其次要加强招生宣传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统一宣传口径,禁止发布不实的或未确定的招生政策和信息,发挥招生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外在形象。
三要讲究招生宣传技巧。针对招生宣传的受众是家长和考生这一特殊群体,要抓住重点着力宣传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院校自身在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素质育人等方面特色,突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让考生知道通过高职的培养可以学到自己所需的技能,找到一份较适合自己的工作。
2.3.4 建立生源基地,完善招生宣传网络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考前很少关注高职院校,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了解。高职院校要建立优质生源基地,邀请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到高职院校进行参观、交流,使他们了解学院教育教学特色、专业设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培养及就业情况,请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大可能地增加生源地学校的老师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通过经常性的交流,扩大高职院校在生源地学校的影响力,增进家长、考生对学院的了解,争取优质生源,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应朝帅,顾柳琼.高职招生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6-9.
[2]何文霞,张鹏程.“后扩招”时期高职院校招生对策[J].企业导报,2009/2:163-164.
[3]李夫,郭利.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52-54.
[4]林永.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若干认识[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