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5.024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作为神经内科临床过程中常见疾病之一,血管性痴呆对于患者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血管性痴呆的發病率约为1.1%~3.0%之间,已逐渐成为了威胁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医疗健康知识缺乏,部分患者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了解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合理干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生活方式及饮食的合理干预,做到科学合理的预防,出现相应症状时早识别、早治疗。
1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域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造成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为1.1-3.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该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大幅升高的趋势,从而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有痴呆家族史及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发生该病的几率相对更高。
2 血管性痴呆的影响
在临床过程中,由于受到该病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随着年龄增长或病情加重,患者认知功能呈现阶梯式加重的趋势,影响患者的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精神状态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的医疗支出大幅增加,并需要专门的看护人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3 如何发现血管性痴呆
3.1做好医疗健康知识宣讲
为了帮助患者及家属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血管性痴呆,医疗人员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积极做好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合理评价与有效普及,从而帮助患者及家属对于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学习与合理应用。“时间就是大脑”,实践表明,通过积极做好对于相关知识的合理说明,患者及家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结合医疗健康知识对自身健康情况进行充分认知,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到门诊或急诊就医,以便确保相关疾病的及早发现与早期合理干预,继而降低遗留神经功能障碍风险,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引导患者明确相关症状
为了尽早发现血管性痴呆问题,医疗人员应对该病在临床过程中的相关症状进行说明,从而帮助患者有效结合自身症状实现对于自身健康情况的合理理解。总的来看,该病患者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如下:肢体麻木、耳鸣、近期记忆力受损以及情绪波动明显。与此同时,患者发音吐字可受到一定限制,且吞咽功能往往存在障碍。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伴有幻视与幻听等症状。
3.3积极开展临床检查工作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数伴有脑血管疾病史,在疾病早期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等特征,例如偏瘫、视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在疾病后期,患者相关认知功能可出现大幅损伤,从而不利于其日常生活的顺利维系。与此同时,虽然智力与记忆力水平出现下降问题,但患者判断力、理解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均可保持较好状态。相关数据表明,此类患者在磁共振与CT检查过程中可在脑部发现梗死病灶,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患者病情的合理探明,医疗人员应引导患者积极做好相关临床检查工作的开展。
4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4.1做好对于基础疾病的管控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疾病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健康的合理关注,从而有效实现对于自身疾病的充分管控。在这一问题上,患者应合理做好对于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学习,以便有效实现自身自我护理能力的合理提升,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及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与此同时,患者应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便有效实现自身体质的提升,此外,患者应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正确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在相关慢性基础疾病早期,及时、准确地给予针对性干预,降压治疗的目标值: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高血压伴糖尿病或肾病的人群,血压目标值<130/80mmHg。
4.2合理做好膳食结构的调整
在饮食方面,为了有效实现对于血管性痴呆的合理预防,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做好对于日常膳食结构的合理调节,从而有效确保食物的多样化。避免过多摄入动物内脏、蛋黄、鱼籽以及动物油脂、肥肉等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与此同时,患者应做好低盐饮食,从而确保饮食结构的清淡,钠每日摄入量<2.3g,钾每日摄入量≥4.7g/d,继而为血压指标的合理控制提供帮助。与此同时,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果蔬摄入量的合理增加,例如海带、香菇、木耳、冬瓜、山楂、荞麦、玉米以及芹菜等食材均是患者膳食的首选。与此同时,在食材烹饪方法问题上,患者应优先选择蒸、煮、拌等烹制方式,避免对煎、炒、烹、炸等方式进行应用。总的来看,通过相关饮食的合理控制,有利于实现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
4.3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养成,从而实现自身体质的合理优化。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患者应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其次,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每周至少参加150min中等强度或75min高强度有氧体育运动;最后,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大脑的合理应用,从而有效实现脑力的锻炼。总的来看,通过做手工艺品、下棋、猜谜语以及玩健身球等方式,均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对于相关疾病的有效预防。
4.4引导患者学会情绪的管理
医疗人员指出,对于患者而言,不良情绪往往可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对于血管性痴呆的合理预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情绪的合理管控,从而避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情绪的大幅波动,以便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发病几率。在具体做法上,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管控,从而有效实现对于情绪的合理控制,以便为其健康的充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积极做好对于血管性痴呆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工作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受到该病影响,患者的智力与认知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则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大幅降低。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合理保障,积极做好对于该病的及早发现与合理干预具有积极价值。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作为神经内科临床过程中常见疾病之一,血管性痴呆对于患者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血管性痴呆的發病率约为1.1%~3.0%之间,已逐渐成为了威胁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医疗健康知识缺乏,部分患者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了解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合理干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生活方式及饮食的合理干预,做到科学合理的预防,出现相应症状时早识别、早治疗。
1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域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造成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为1.1-3.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该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大幅升高的趋势,从而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有痴呆家族史及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发生该病的几率相对更高。
2 血管性痴呆的影响
在临床过程中,由于受到该病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随着年龄增长或病情加重,患者认知功能呈现阶梯式加重的趋势,影响患者的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精神状态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的医疗支出大幅增加,并需要专门的看护人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3 如何发现血管性痴呆
3.1做好医疗健康知识宣讲
为了帮助患者及家属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血管性痴呆,医疗人员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积极做好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合理评价与有效普及,从而帮助患者及家属对于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学习与合理应用。“时间就是大脑”,实践表明,通过积极做好对于相关知识的合理说明,患者及家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结合医疗健康知识对自身健康情况进行充分认知,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到门诊或急诊就医,以便确保相关疾病的及早发现与早期合理干预,继而降低遗留神经功能障碍风险,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引导患者明确相关症状
为了尽早发现血管性痴呆问题,医疗人员应对该病在临床过程中的相关症状进行说明,从而帮助患者有效结合自身症状实现对于自身健康情况的合理理解。总的来看,该病患者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如下:肢体麻木、耳鸣、近期记忆力受损以及情绪波动明显。与此同时,患者发音吐字可受到一定限制,且吞咽功能往往存在障碍。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伴有幻视与幻听等症状。
3.3积极开展临床检查工作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数伴有脑血管疾病史,在疾病早期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等特征,例如偏瘫、视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在疾病后期,患者相关认知功能可出现大幅损伤,从而不利于其日常生活的顺利维系。与此同时,虽然智力与记忆力水平出现下降问题,但患者判断力、理解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均可保持较好状态。相关数据表明,此类患者在磁共振与CT检查过程中可在脑部发现梗死病灶,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患者病情的合理探明,医疗人员应引导患者积极做好相关临床检查工作的开展。
4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4.1做好对于基础疾病的管控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疾病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健康的合理关注,从而有效实现对于自身疾病的充分管控。在这一问题上,患者应合理做好对于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学习,以便有效实现自身自我护理能力的合理提升,避免摄入高盐、高脂肪及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与此同时,患者应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便有效实现自身体质的提升,此外,患者应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正确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在相关慢性基础疾病早期,及时、准确地给予针对性干预,降压治疗的目标值: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高血压伴糖尿病或肾病的人群,血压目标值<130/80mmHg。
4.2合理做好膳食结构的调整
在饮食方面,为了有效实现对于血管性痴呆的合理预防,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做好对于日常膳食结构的合理调节,从而有效确保食物的多样化。避免过多摄入动物内脏、蛋黄、鱼籽以及动物油脂、肥肉等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与此同时,患者应做好低盐饮食,从而确保饮食结构的清淡,钠每日摄入量<2.3g,钾每日摄入量≥4.7g/d,继而为血压指标的合理控制提供帮助。与此同时,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果蔬摄入量的合理增加,例如海带、香菇、木耳、冬瓜、山楂、荞麦、玉米以及芹菜等食材均是患者膳食的首选。与此同时,在食材烹饪方法问题上,患者应优先选择蒸、煮、拌等烹制方式,避免对煎、炒、烹、炸等方式进行应用。总的来看,通过相关饮食的合理控制,有利于实现对于相关疾病的预防。
4.3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养成,从而实现自身体质的合理优化。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患者应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其次,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每周至少参加150min中等强度或75min高强度有氧体育运动;最后,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大脑的合理应用,从而有效实现脑力的锻炼。总的来看,通过做手工艺品、下棋、猜谜语以及玩健身球等方式,均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对于相关疾病的有效预防。
4.4引导患者学会情绪的管理
医疗人员指出,对于患者而言,不良情绪往往可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对于血管性痴呆的合理预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情绪的合理管控,从而避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情绪的大幅波动,以便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发病几率。在具体做法上,患者应积极做好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管控,从而有效实现对于情绪的合理控制,以便为其健康的充分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积极做好对于血管性痴呆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工作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受到该病影响,患者的智力与认知功能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则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大幅降低。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合理保障,积极做好对于该病的及早发现与合理干预具有积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