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东方人把结婚看做是一件终身大事,而远在非洲西北端的摩洛哥人同样把它看成是丝毫马虎不得的事情。走在这个充满奇异色彩的国度,你会发现该国的婚姻习俗奇特而丰富。
趣味十足的新娘庙会
现今的摩洛哥人是原当地的柏柏族人与阿拉伯人的混合。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另有少量的法国人、犹太人和阿尔及利亚阿拉伯人,可以说摩洛哥是个多种族国家。
就婚俗而言,摩洛哥柏柏族人的传统新娘庙会可谓远近闻名。每年9月,柏柏族人都要在卡萨布兰卡城东南300 km的阿特拉山区举行为期3天的新娘庙会。这种庙会兼具集市、圣事和求亲3种功能。
在求亲庙会上,求亲的人以别具一格的装束区别于他人。急于娶亲的单身汉头扎白巾,肩披四方白布,这里瞧瞧,那里望望;待嫁的新娘则身着白裙,腰系彩色羊毛带,外穿红白线条相间的黑色厚斗篷,头包羊毛头巾,头巾之外更有各色图案的金属头饰,除了双眼,新娘整个脸部都用脸罩蒙住。圆顶的头饰表明是处女,尖顶的头饰则是离婚妇女和欲再行婚的寡妇的象征。待嫁的妇女均浓妆淡抹:藏红色粉的眉,黑黛粉的眼圈,胭脂红粉的脸颊。有钱人家的姑娘还戴银项链或琥珀串珠。姑娘们结伴成群来到庙会的中心,透过面罩细心观察求亲的男人。
通常,求亲的男子为了增强信心和勇气,会有自己的一个知心朋友帮其挑选女伴。他们往往从一个侧面影像、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或是一种声音来挑选自己理想中的妻子。从早到晚,男人们两人一组,在新娘群中穿梭往来。一位男子如果遇到略带矜持的点头示意的女子,他就会停下来和这位女子交谈,而他的知心朋友也往往以手势示意赞许。新郎以握手向他未来的妻子表达心愿和许诺,新娘的男亲戚则帮她定夺。若是女子觉得对方不如意,会把手突然缩回,这意味着该男子需另寻佳人。若是女方允诺,则会传出动人的话语:“你掳去了我的肝。”在柏柏族人的认识中,健全的肝脏有助于消化,能给人带来幸福,真正的爱情蕴藏在肝里而不在心里。此情此景真令人称奇。
在这么多的男男女女中,选上自己的意中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面前,我看到一个小伙子带着朋友穿梭于庙会中心,不停地扫视着自己要找的对象,这时他看到一个身材苗条的姑娘正向他示意,抚摸着前额。小伙子急忙奔上前去和这位姑娘攀谈起来,不知道是姑娘在细心地分析对方的“花言巧语”,还是在认真考虑自己的终身,姑娘的手一直放在额前久久没有放下,那情形如同少先队员在行注目礼,看上去真的让人觉得好笑。一位当地朋友告诉我,庙会上男女求亲都很慎重,这位姑娘把手顶住额头,说明她很内向,不善于语言表达,因为有的男女谈的话题很多,既涉及到婚姻又关系到财产等方面的诸多事情。很长时间过去了,我们发现姑娘背过身去,我想一定是小伙子让他失望了。“别急!”朋友对我说:“这是在咨询亲戚的意见哩。”我们走过去,看到姑娘的亲戚果然在和她做深入的交流,以便做出最后的定夺。
青年男女一旦选中自己的对象,会到庙会上的官方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书,再持结婚证书列队等候进入结婚帐篷,会见政府司法部派往庙会的代表,以取得官方的正式认可。婚约一旦被确认,新郎要向国家交纳20个迪拉姆(相当于人民币37元),同时要付给新娘50个迪提姆(相当于人民币92.5元)。初婚的新娘并不直接到男家,而再次结婚的妇女或寡妇则径直前往男方所住的村庄。
传统的包办婚姻
在北非各国中,摩洛哥是古老传统保存得极为完整的国家。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我们隔壁宿舍住着一个小伙子,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他父亲已去向他喜欢的女孩求婚了。我们听了不禁一愣,心想怎么是你父亲去向你钟爱的女孩求婚呢?问了半天,才弄清原委。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因为在柏柏族人的社会中,所谓家族就是父权制的大家族,在游牧民族与半游牧民族之间,一家族包含有10~12个帐篷;定居户通常拥有数间房屋及相当面积的耕种地。因此,血缘关系是构成柏柏族人社会的基础,所以,他们的婚姻被看成两个家族的连接问题,自然不能只凭男女双方个人的选择。男女双方父母的商议是结婚的前提条件,这是摩洛哥全国共通的风俗。首先由准新郎的父亲代替儿子向女方父亲提亲,并商定礼金。几乎所有的婚姻均是年轻男女早就相爱,并论及婚嫁之后才由男方父亲上门提亲。这一点,很像我们国内年轻人的恋爱形式,所以很少有被拒之于门外的情形。
提亲之后,两人暂时不能见面。不久,从准新娘家送来家畜、物品及礼盒,接着由准新郎将装有衣服、染料、椰枣等礼物的笼子送到女方家。可以说,婚礼的仪式从此就开始了。
由于村庄内的未婚男女全部参加男青年团与女青年团,所以,两人的婚姻就表示两个团体要各送出一人的意思。因此,在结婚典礼上,村庄内的未婚男女要全部出席。结婚仪式过后,新娘便成为新郎家族的一员。
热闹非凡的新婚之夜
在摩洛哥的各大城市中,新婚之夜的习俗表现得尤为特别。
摩洛哥新娘的结婚礼服,是采用金银线及珠宝绣成的长袖民族服装,但必须加上一件叫做“达菲纳”的绸罩衫。它的样子像披网,色彩与礼服相配。此外,要戴头巾、系腰带,并穿上专门用金银线制作的礼鞋。
新婚之夜,宾客围坐在一张摆满食品和茶点的圆桌旁欣赏专业乐队、歌唱家和舞蹈家的精彩表演。不邀自来的客人,也可以一起参加唱和跳。
此时的新娘端坐在房间当中的圆桌前,接受专门的妇女为其打扮。然后,她们抬着新娘在房里转上几圈,将她放在房内正中的圆桌上,围着新娘一边转一边喊:“新娘是抵押品!” 人们跳着传统舞蹈,晃动着脖子,模仿各种动物行走的样子,并不时走到新郎新娘面前嬉戏打闹。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人们扭动臀部,围着新郎新娘转圈,表示对新人的祝福。结婚筵席结束之后,新郎和新娘会由亲朋好友簇拥出门,乘汽车到市内大街转一圈。新郎和新娘上街时,前面由汽车开路,后面紧跟着一大群能歌善舞的妇女。此时,汽车的喇叭声和妇女的欢歌声,交织成独具一格的夜曲。
趣味十足的新娘庙会
现今的摩洛哥人是原当地的柏柏族人与阿拉伯人的混合。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另有少量的法国人、犹太人和阿尔及利亚阿拉伯人,可以说摩洛哥是个多种族国家。
就婚俗而言,摩洛哥柏柏族人的传统新娘庙会可谓远近闻名。每年9月,柏柏族人都要在卡萨布兰卡城东南300 km的阿特拉山区举行为期3天的新娘庙会。这种庙会兼具集市、圣事和求亲3种功能。
在求亲庙会上,求亲的人以别具一格的装束区别于他人。急于娶亲的单身汉头扎白巾,肩披四方白布,这里瞧瞧,那里望望;待嫁的新娘则身着白裙,腰系彩色羊毛带,外穿红白线条相间的黑色厚斗篷,头包羊毛头巾,头巾之外更有各色图案的金属头饰,除了双眼,新娘整个脸部都用脸罩蒙住。圆顶的头饰表明是处女,尖顶的头饰则是离婚妇女和欲再行婚的寡妇的象征。待嫁的妇女均浓妆淡抹:藏红色粉的眉,黑黛粉的眼圈,胭脂红粉的脸颊。有钱人家的姑娘还戴银项链或琥珀串珠。姑娘们结伴成群来到庙会的中心,透过面罩细心观察求亲的男人。
通常,求亲的男子为了增强信心和勇气,会有自己的一个知心朋友帮其挑选女伴。他们往往从一个侧面影像、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或是一种声音来挑选自己理想中的妻子。从早到晚,男人们两人一组,在新娘群中穿梭往来。一位男子如果遇到略带矜持的点头示意的女子,他就会停下来和这位女子交谈,而他的知心朋友也往往以手势示意赞许。新郎以握手向他未来的妻子表达心愿和许诺,新娘的男亲戚则帮她定夺。若是女子觉得对方不如意,会把手突然缩回,这意味着该男子需另寻佳人。若是女方允诺,则会传出动人的话语:“你掳去了我的肝。”在柏柏族人的认识中,健全的肝脏有助于消化,能给人带来幸福,真正的爱情蕴藏在肝里而不在心里。此情此景真令人称奇。
在这么多的男男女女中,选上自己的意中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面前,我看到一个小伙子带着朋友穿梭于庙会中心,不停地扫视着自己要找的对象,这时他看到一个身材苗条的姑娘正向他示意,抚摸着前额。小伙子急忙奔上前去和这位姑娘攀谈起来,不知道是姑娘在细心地分析对方的“花言巧语”,还是在认真考虑自己的终身,姑娘的手一直放在额前久久没有放下,那情形如同少先队员在行注目礼,看上去真的让人觉得好笑。一位当地朋友告诉我,庙会上男女求亲都很慎重,这位姑娘把手顶住额头,说明她很内向,不善于语言表达,因为有的男女谈的话题很多,既涉及到婚姻又关系到财产等方面的诸多事情。很长时间过去了,我们发现姑娘背过身去,我想一定是小伙子让他失望了。“别急!”朋友对我说:“这是在咨询亲戚的意见哩。”我们走过去,看到姑娘的亲戚果然在和她做深入的交流,以便做出最后的定夺。
青年男女一旦选中自己的对象,会到庙会上的官方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书,再持结婚证书列队等候进入结婚帐篷,会见政府司法部派往庙会的代表,以取得官方的正式认可。婚约一旦被确认,新郎要向国家交纳20个迪拉姆(相当于人民币37元),同时要付给新娘50个迪提姆(相当于人民币92.5元)。初婚的新娘并不直接到男家,而再次结婚的妇女或寡妇则径直前往男方所住的村庄。
传统的包办婚姻
在北非各国中,摩洛哥是古老传统保存得极为完整的国家。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我们隔壁宿舍住着一个小伙子,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他父亲已去向他喜欢的女孩求婚了。我们听了不禁一愣,心想怎么是你父亲去向你钟爱的女孩求婚呢?问了半天,才弄清原委。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因为在柏柏族人的社会中,所谓家族就是父权制的大家族,在游牧民族与半游牧民族之间,一家族包含有10~12个帐篷;定居户通常拥有数间房屋及相当面积的耕种地。因此,血缘关系是构成柏柏族人社会的基础,所以,他们的婚姻被看成两个家族的连接问题,自然不能只凭男女双方个人的选择。男女双方父母的商议是结婚的前提条件,这是摩洛哥全国共通的风俗。首先由准新郎的父亲代替儿子向女方父亲提亲,并商定礼金。几乎所有的婚姻均是年轻男女早就相爱,并论及婚嫁之后才由男方父亲上门提亲。这一点,很像我们国内年轻人的恋爱形式,所以很少有被拒之于门外的情形。
提亲之后,两人暂时不能见面。不久,从准新娘家送来家畜、物品及礼盒,接着由准新郎将装有衣服、染料、椰枣等礼物的笼子送到女方家。可以说,婚礼的仪式从此就开始了。
由于村庄内的未婚男女全部参加男青年团与女青年团,所以,两人的婚姻就表示两个团体要各送出一人的意思。因此,在结婚典礼上,村庄内的未婚男女要全部出席。结婚仪式过后,新娘便成为新郎家族的一员。
热闹非凡的新婚之夜
在摩洛哥的各大城市中,新婚之夜的习俗表现得尤为特别。
摩洛哥新娘的结婚礼服,是采用金银线及珠宝绣成的长袖民族服装,但必须加上一件叫做“达菲纳”的绸罩衫。它的样子像披网,色彩与礼服相配。此外,要戴头巾、系腰带,并穿上专门用金银线制作的礼鞋。
新婚之夜,宾客围坐在一张摆满食品和茶点的圆桌旁欣赏专业乐队、歌唱家和舞蹈家的精彩表演。不邀自来的客人,也可以一起参加唱和跳。
此时的新娘端坐在房间当中的圆桌前,接受专门的妇女为其打扮。然后,她们抬着新娘在房里转上几圈,将她放在房内正中的圆桌上,围着新娘一边转一边喊:“新娘是抵押品!” 人们跳着传统舞蹈,晃动着脖子,模仿各种动物行走的样子,并不时走到新郎新娘面前嬉戏打闹。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人们扭动臀部,围着新郎新娘转圈,表示对新人的祝福。结婚筵席结束之后,新郎和新娘会由亲朋好友簇拥出门,乘汽车到市内大街转一圈。新郎和新娘上街时,前面由汽车开路,后面紧跟着一大群能歌善舞的妇女。此时,汽车的喇叭声和妇女的欢歌声,交织成独具一格的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