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1991年6月,由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和河南省卢氏县委宣传部共同发起,在卢氏县召开了中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部门的干部共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991年6月,由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和河南省卢氏县委宣传部共同发起,在卢氏县召开了中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部门的干部共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其他文献
<正> 展望90年代我国的人口控制,城市基本上实现了生育一胎化,生育率已不可能再进一步降低;农村局部地区的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可以加强管理进一步控制,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约束。笔者认为,未来的中国人口控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生育管理模式;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创造自发或自觉控制生育行为的机制。
<正> 育龄妇女的人数多少和生育状况直接影响总人口的规模,研究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对控制人口发展,实现2000年人口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机器汇总资料,对北京市育龄妇女现状及其生育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正> 人口迁移状况的分析结果与调查限定的地域口径及调查数据汇总采用的地域口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特别是城乡人口迁移状况时,必须充分注意地域口径问题。 一、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同地域口径问题 本次普查关于人口迁移调查数据的汇总表式,采用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地域口径:
<正> 在人口模型中,人口的生育模式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量,尤其在人口预测中,对生育的预测必须要找到一种能够描绘未来人口生育过程的生育模式。在近年的人口模型和人口预测方法中,很多人采用了数学上的Г—分布,作为描述人口生育模式变动的数学曲线,有人认为该曲线能够用来代替实际人口的生育模式,也有人认为它不能代替。那么Г—分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函数,它是否能用于描述人口的生育模式,下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正> 1991《人口研究》第一期刊登了陈永平同志的文章,题目是“儿子与超生”,副题是“农村人口难以控制之谜及对策”(以下简称陈文)。陈文对农民追求儿子的动机和由追求儿子而带来的农村多生超生现象进行
<正> 一、前 言 最近几年儿童保健和生存的性别差异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揭示了某些国家或地区存在着子女养育中的养儿偏好(Son preference),从而与男性儿童相比,女性儿童享受不到应享受的护理、饮食、衣着和卫生保健,以及女性儿童存活时间较短等。
<正> 海南省人口与社区综合发展试验区于1991年1月24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现已取得较大进展。实践证明,创办人口试验区对于加强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加速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推动城乡“双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设立人口与社区综合发展试验区在全国尚属首例,这项事业的成功对于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加速特区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正> 夫妇双方生育心理状态,是影响生育行为的关键之一,对新婚夫妇生育心理进行调查,不仅能够了解近年来育龄妇女及其配偶的生育心理现状,而且对计划生育工作也有较大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于1990年底对367对尚未生育的新婚夫妇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从心理学角度,为计划生育工作找一个突破口。
<正> 从1986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对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和开发建设,到1989年,国家和省扶持的贫困县共有699个。“七五”期间,国家每年投放10亿专贴贷扶持贫困县,“八五”时期,将进一步增加到15个亿。足见国家对扶贫的重视。然而,如何脱贫致富?对策方案似乎很多,但统而归之可为两类:一类主张把重点放在经济脱贫上,采取多种投入,
<正> 就全国或一省一区、甚至一乡一镇来说,到本世纪末都有一个人口控制的期望目标,能否实现这个期望目标,从当前的情况看,不在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而在于如何遏制农村多胎生育。因此,把涉及人口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杜绝多胎生育课题提出来,分析现状,解剖原因,寻求对策,对实现人口目标,保证翻两番,达小康,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