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人员编制所限,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把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管理集于一身。作为非高考科目,如果竞赛不能取得成绩,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只能体现在一些管理服务工作上。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出路何在呢?
一、关于校本教研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室为研究场所,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中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肩负教学和技术服务双重任务,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并不是对立的,技术毕竟是技术学科的基础,没有技术基础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教研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建立共享、互动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优势是善于使用信息工具,利用这一优势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互动的教研活动。
(1)教研组内的共享、互动。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互动和分享。开展教师“四个一”活动:①每半学期写一篇教学札记;②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③每学期自己制作一个课件;④每学年举行教师编题比赛。
(2)教研组外的共享、互动。通过教研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不同类学校,如小学、初中的交流研讨,促进新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有利于上下延伸。
三、建立教研与日常工作互相渗透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学教师都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不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校本教研与日常工作互相渗透,可以避免出现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发挥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1. 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讨模式
规定每周一是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听课18节以上,每周集中备课一次等。
作为校本教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2. 项目驱动的团队合作教研模式
项目教研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2005年我校主干千兆校园网建成后,如何维护和应用是一个研究课题,我们申报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护》校本课题。
在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校园网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维护为主线,把交换机的配置应用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应用研究为重点。通过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进行了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的配置实验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实验。科组老师开发了成绩网上发布系统、热门院校志愿填报等系统。这些项目的参与,都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
3. 反思教学的叙事研究模式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其实现有多种载体,但根本是课堂教学研究。
(1)专家引领,重课堂指导
专家引领是帮助教师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区教研员定期到我们教研组指导教研活动,他们深入课堂,以课堂的具体情境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使引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
(3)师徒结对,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科组、备课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集体备课,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呈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的课例、教学软件和论文多次在全国和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1人获得全国二等奖,市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关于校本教研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室为研究场所,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中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肩负教学和技术服务双重任务,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并不是对立的,技术毕竟是技术学科的基础,没有技术基础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教研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二、建立共享、互动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的最大优势是善于使用信息工具,利用这一优势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互动的教研活动。
(1)教研组内的共享、互动。围绕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从教研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过程中注重交流、对话、互动和分享。开展教师“四个一”活动:①每半学期写一篇教学札记;②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③每学期自己制作一个课件;④每学年举行教师编题比赛。
(2)教研组外的共享、互动。通过教研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不同类学校,如小学、初中的交流研讨,促进新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有利于上下延伸。
三、建立教研与日常工作互相渗透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学教师都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不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校本教研与日常工作互相渗透,可以避免出现校本教研泛化,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发挥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1. 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讨模式
规定每周一是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听课18节以上,每周集中备课一次等。
作为校本教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2. 项目驱动的团队合作教研模式
项目教研模式要求研修过程要基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2005年我校主干千兆校园网建成后,如何维护和应用是一个研究课题,我们申报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维护》校本课题。
在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校园网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维护为主线,把交换机的配置应用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应用研究为重点。通过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进行了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的配置实验和基于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实验。科组老师开发了成绩网上发布系统、热门院校志愿填报等系统。这些项目的参与,都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
3. 反思教学的叙事研究模式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其实现有多种载体,但根本是课堂教学研究。
(1)专家引领,重课堂指导
专家引领是帮助教师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区教研员定期到我们教研组指导教研活动,他们深入课堂,以课堂的具体情境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使引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
(3)师徒结对,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科组、备课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集体备课,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呈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的课例、教学软件和论文多次在全国和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1人获得全国二等奖,市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