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毅仁先生走了,党和国家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也获得了海内外广大群众、爱国人士的敬重和赞扬。
终其一生,正如香港一家媒体所说的那样,他始终是在资本家和政治家之间转换。解放不久,他就当了上海市副市长,接着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1983年起,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93—1999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生前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他独特的身份则是资本家、企业家、民营企业的代表和领袖。民间的称谓是荣老板。这方面的业绩更加突出和辉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荣老板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楷模,广大民营经济界学习的榜样、伟人。
一、早期办企业,为了实业救国
荣毅仁生于1916年5月,江苏无锡人。早在1932年上大学时,一有假期,他就到工厂实习,给工人当学徒,钻到机器下面看个究竟。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在与同学、好友分手时,他说:“毕业后要好好做点事业,报效国家。”随即继承父业,担任了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1945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在清末已是企业界的名人、爱国人士,人称“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毅仁作为荣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那时尽管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发展很不顺利。因为那个战乱年代,不仅有官僚资本的排挤,而且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但他坚定地走实业救国之路。凭着他和他的父辈们的智慧、理念、胆略,经过拼搏、斗争,到解放前,居然办起了包括纺织、印染、面粉、机械等二十多个工厂。大部分在上海、无锡,也有的搬迁到武汉、宝鸡、天水等地,成了中国民族工商业中最有实力的一家企业集团。
全国解放前后,上海等地不少资本家及子女纷纷出走。荣毅仁不但不走,还把已到香港的妻女接了回来。当他看到解放军露宿街头等感人场面后,立即拉短了距离。1950年他出席了毛泽东招待部分党外人士宴会,和毛主席热烈握手后,便决心从“留存者”变为积极的“建设者”。这时,他不仅让他的企业纷纷开工,而且积极地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各项政治运动。例如,抗美援朝中他和企业捐了12架飞机;“三反五反”运动中成了守法户;1954年把企业交给国家,带头实行公私合营等等。
现在学术界对50年代的对资改造,出现了种种不同看法。我个人也认为当时如果不搞那样的政治运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更好。还有人说,当时许多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不知荣老板当时是什么心情。我问了一些他的熟人,都说荣老板绝对是自愿的。即使像有的资本家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符合实业救国的思想。
二、拥护共产党,成了红色资本家
“红色资本家”的称呼,是上世纪50年代荣毅仁先生率先提出将他的家族企业和资产全部交给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在上海在全国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而获得的。开始是陈毅副总理这么称呼,后来周总理向外宾介绍荣毅仁先生也这么说,从而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实际上,这是对一切拥护社会主义,跟着共产党走的资本家、民营企业家的称谓。资本家、私营企业主,是他们的身份,只要他们与资产联系,就变不了。而红色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则是可变的。上世纪中国许多民族资本家,当他们接受了党的领导,接受了党的方针政策,就都应该说是红色资本家了。
就荣老板来说,他所以成为红色资本家,不仅在于他在对资改造时的积极表现,而且在于他在这以后,同共产党合作,担任了一系列国家的重要职务;而且在于他对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及方针政策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而且在于他后来还担任过全国工商联几届领导人,以工商界领导人身份,同这些代表人士工作。还包括他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邓小平、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建议,创造性地办起了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利用他们的资源、才智,办了一件别人谁都办不了的大事。
所以,红色资本家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色。
三、办国际信托公司,堪称一大创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既缺乏资金、设备,又缺乏人才。鼓励海外人士来华投资,创办合资企业,是我国实行的一大举措。当时荣毅仁任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时,荣毅仁为对原草案中规定的“外方投资比例不得高于50%”,认为不好,即说,“在外方投资比例上可以只定下限,不定上限”,“建议规定为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引海外资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对这个建议非常重视,报告给邓小平同志后,立即采纳。
1979年1月,邓小平点将,请荣毅仁“出山”兴办一个企业,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荣毅仁考虑后,于同年2月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很快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随后他就受命“组阁”,张罗人才,并且自己拿出1 000万元,因陋就简,只用二百多天就办了起来。荣毅仁任第一任董事长。实际上,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直属国务院领导。它与深圳、珠海特区一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成立以来,业务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就在国内和海外拥有23个直属子公司,发行债券、引进外资,吸收各种贷款,对国家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他有几件事是办得相当漂亮的。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22项重点工程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时,中信公司立即采取向海外发行债券的举动,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不仅解决了“仪征”之困,而且创造的效益非常突出。而在当时这种举动对于习惯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思维方式的人们,在思想上是多么大的冲击啊!
再一个例子是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两家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二百辆,一举解决了首都的交通问题,这也是很成功的。实际上,中国的租赁业务就是从中信突破的。自此以后,租赁业务在中信大张其帜,甚至发展成一大重要业务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与外资合营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的租赁部等。
再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信发起了收购香港之战。1987年1月16日,香港的中信决定收购国泰航空公司12.5%股权,之后又收购港龙航空38.3%的股权,取得了香港电信公司20%的股权,香港媒体一片欢呼:荣毅仁“收购香港”。实际上,当时收购香港的内地企业已超过1 000家,投资总额超过25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日本的120亿美元,美国的70亿美元。而在这250亿美元投资中,2/3以上是中信为首的华润集团、光大实业、中国银行、招商局等。
截至2004年底,中信公司总资产已从荣毅仁同志1993年离任时的507亿元人民币,发展到7 014亿元了,当年净利润17.82亿元。国务院对它的评价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国内外一些富豪榜,都把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富豪。
四、荣家是个大的家族企业
荣家不仅是个大家族企业,而且是大的家族企业集团。
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荣氏亲属回国观光时说:“你们荣家对发展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是有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如果我们把荣宗敬、荣德生作为荣氏家族企业的第一代的话,那么荣毅仁则是第二代,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应该称第三代了。
与荣氏家族鼎盛时期相比,荣智健的商业规模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神话。荣智健在改革开放前完全是在大陆度过的,下放劳动,到水电站当实习技术员,什么粗活都干。改革开放以后,他才只身来香港,只带了100多万他父亲给他的港币,从头起家创业。开始他同早在香港的堂兄弟荣智谦、荣智鑫办电子厂。但他有魄力,敢冒险,1986年加盟中信(香港)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收购,投资运输、航空,最终只用40亿港元的价格就拿下了资产高达70亿港元的恒昌企业。现在,荣智健执掌下的中信泰富所涉足的行业,包括房地产、运输、金融、电信、基建,总资产据说达14.9亿美元。有人把他的财富增长比作火箭,并不为过。
其实,在海外的荣氏家族为数众多,并且大都事业有成。除了前面提到的荣智鑫以外,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现在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还有不少第四代,在海外已经初露头角了。
荣毅仁喜欢的名言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在当今挥金如土的世界里,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处事为人,对人对事,对国家大事,都能做到无可挑剔的地步,堪称一代伟人。
终其一生,正如香港一家媒体所说的那样,他始终是在资本家和政治家之间转换。解放不久,他就当了上海市副市长,接着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1983年起,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93—1999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生前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他独特的身份则是资本家、企业家、民营企业的代表和领袖。民间的称谓是荣老板。这方面的业绩更加突出和辉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荣老板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楷模,广大民营经济界学习的榜样、伟人。
一、早期办企业,为了实业救国
荣毅仁生于1916年5月,江苏无锡人。早在1932年上大学时,一有假期,他就到工厂实习,给工人当学徒,钻到机器下面看个究竟。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在与同学、好友分手时,他说:“毕业后要好好做点事业,报效国家。”随即继承父业,担任了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1945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在清末已是企业界的名人、爱国人士,人称“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毅仁作为荣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那时尽管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发展很不顺利。因为那个战乱年代,不仅有官僚资本的排挤,而且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但他坚定地走实业救国之路。凭着他和他的父辈们的智慧、理念、胆略,经过拼搏、斗争,到解放前,居然办起了包括纺织、印染、面粉、机械等二十多个工厂。大部分在上海、无锡,也有的搬迁到武汉、宝鸡、天水等地,成了中国民族工商业中最有实力的一家企业集团。
全国解放前后,上海等地不少资本家及子女纷纷出走。荣毅仁不但不走,还把已到香港的妻女接了回来。当他看到解放军露宿街头等感人场面后,立即拉短了距离。1950年他出席了毛泽东招待部分党外人士宴会,和毛主席热烈握手后,便决心从“留存者”变为积极的“建设者”。这时,他不仅让他的企业纷纷开工,而且积极地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各项政治运动。例如,抗美援朝中他和企业捐了12架飞机;“三反五反”运动中成了守法户;1954年把企业交给国家,带头实行公私合营等等。
现在学术界对50年代的对资改造,出现了种种不同看法。我个人也认为当时如果不搞那样的政治运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更好。还有人说,当时许多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不知荣老板当时是什么心情。我问了一些他的熟人,都说荣老板绝对是自愿的。即使像有的资本家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符合实业救国的思想。
二、拥护共产党,成了红色资本家
“红色资本家”的称呼,是上世纪50年代荣毅仁先生率先提出将他的家族企业和资产全部交给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在上海在全国起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而获得的。开始是陈毅副总理这么称呼,后来周总理向外宾介绍荣毅仁先生也这么说,从而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实际上,这是对一切拥护社会主义,跟着共产党走的资本家、民营企业家的称谓。资本家、私营企业主,是他们的身份,只要他们与资产联系,就变不了。而红色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则是可变的。上世纪中国许多民族资本家,当他们接受了党的领导,接受了党的方针政策,就都应该说是红色资本家了。
就荣老板来说,他所以成为红色资本家,不仅在于他在对资改造时的积极表现,而且在于他在这以后,同共产党合作,担任了一系列国家的重要职务;而且在于他对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及方针政策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而且在于他后来还担任过全国工商联几届领导人,以工商界领导人身份,同这些代表人士工作。还包括他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邓小平、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建议,创造性地办起了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利用他们的资源、才智,办了一件别人谁都办不了的大事。
所以,红色资本家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色。
三、办国际信托公司,堪称一大创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既缺乏资金、设备,又缺乏人才。鼓励海外人士来华投资,创办合资企业,是我国实行的一大举措。当时荣毅仁任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时,荣毅仁为对原草案中规定的“外方投资比例不得高于50%”,认为不好,即说,“在外方投资比例上可以只定下限,不定上限”,“建议规定为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引海外资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对这个建议非常重视,报告给邓小平同志后,立即采纳。
1979年1月,邓小平点将,请荣毅仁“出山”兴办一个企业,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荣毅仁考虑后,于同年2月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很快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随后他就受命“组阁”,张罗人才,并且自己拿出1 000万元,因陋就简,只用二百多天就办了起来。荣毅仁任第一任董事长。实际上,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直属国务院领导。它与深圳、珠海特区一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成立以来,业务发展很快,短短几年,就在国内和海外拥有23个直属子公司,发行债券、引进外资,吸收各种贷款,对国家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他有几件事是办得相当漂亮的。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22项重点工程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时,中信公司立即采取向海外发行债券的举动,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不仅解决了“仪征”之困,而且创造的效益非常突出。而在当时这种举动对于习惯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思维方式的人们,在思想上是多么大的冲击啊!
再一个例子是1981年,中信与北京机电公司,日本一家公司共同筹建租赁公司,为北京两家汽车公司从日本租赁汽车各二百辆,一举解决了首都的交通问题,这也是很成功的。实际上,中国的租赁业务就是从中信突破的。自此以后,租赁业务在中信大张其帜,甚至发展成一大重要业务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与外资合营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的租赁部等。
再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信发起了收购香港之战。1987年1月16日,香港的中信决定收购国泰航空公司12.5%股权,之后又收购港龙航空38.3%的股权,取得了香港电信公司20%的股权,香港媒体一片欢呼:荣毅仁“收购香港”。实际上,当时收购香港的内地企业已超过1 000家,投资总额超过25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日本的120亿美元,美国的70亿美元。而在这250亿美元投资中,2/3以上是中信为首的华润集团、光大实业、中国银行、招商局等。
截至2004年底,中信公司总资产已从荣毅仁同志1993年离任时的507亿元人民币,发展到7 014亿元了,当年净利润17.82亿元。国务院对它的评价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国内外一些富豪榜,都把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富豪。
四、荣家是个大的家族企业
荣家不仅是个大家族企业,而且是大的家族企业集团。
1986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荣氏亲属回国观光时说:“你们荣家对发展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是有功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如果我们把荣宗敬、荣德生作为荣氏家族企业的第一代的话,那么荣毅仁则是第二代,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应该称第三代了。
与荣氏家族鼎盛时期相比,荣智健的商业规模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神话。荣智健在改革开放前完全是在大陆度过的,下放劳动,到水电站当实习技术员,什么粗活都干。改革开放以后,他才只身来香港,只带了100多万他父亲给他的港币,从头起家创业。开始他同早在香港的堂兄弟荣智谦、荣智鑫办电子厂。但他有魄力,敢冒险,1986年加盟中信(香港)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收购,投资运输、航空,最终只用40亿港元的价格就拿下了资产高达70亿港元的恒昌企业。现在,荣智健执掌下的中信泰富所涉足的行业,包括房地产、运输、金融、电信、基建,总资产据说达14.9亿美元。有人把他的财富增长比作火箭,并不为过。
其实,在海外的荣氏家族为数众多,并且大都事业有成。除了前面提到的荣智鑫以外,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现在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还有不少第四代,在海外已经初露头角了。
荣毅仁喜欢的名言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在当今挥金如土的世界里,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的处事为人,对人对事,对国家大事,都能做到无可挑剔的地步,堪称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