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改革发展将进入历史新纪元。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循环经济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循环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在此过程中,人们以经济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对农业生态系统是破坏性的,以反向增长的生态代价来谋求农业产出的数量增长。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更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以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两低一高”(即资源的低消耗、污染物的低排放、资源利用的高效率)的目的。
1 农田内循环模式
1.1 间套种:例如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的间套种,就有不同物种间的养分交换,产生养分在作物间的循环;
1.2 秸秆还田:通常是上一茬的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也有通过堆肥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
1.3 农田养殖:稻田养鸭、养鱼、养蟹、养青蛙等动物取食农田杂草和小动物,动物粪便回田成为作物肥料;
1.4 水保措施: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涵养水分可以更多地在林地、果园中循环利用。例如果园种草(生物措施)可以使养分留在果园内循环,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
1.5 接种根瘤菌或菌根菌:利用作物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达到互利和循环的目的;
1.6 施肥控制:通过平衡施肥、控释肥、精确农业等措施控制肥料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减少养分投入和流失,可以增加系统内的利用效率和循环比例;
2 种养间的循环结构
2.1 种养直接连接:植物饲料-动物肥料关系,例如饲料作物(玉米、大豆、苜蓿、象草、苏丹草、黑麦草、三叶草)种植与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的结合,作物秸秆喂饲动物,动物粪便肥田;
2.2 加沼气环节:猪-沼-果模式,四位一体(养猪-沼气-种菜-温室)模式;
2.3 加食用菌环节:(养殖业粪便+种植业秸秆=培养基)→培养食用菌→菌渣做农田肥料;
2.4 加蚯蚓环节:通过蚯蚓处理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污水处理厂污泥等,使废物资源化后再重新利用,例如利用蚯蚓进行秸秆堆肥、粪便堆肥、污泥堆肥等;
2.5 加鱼塘环节:著名的桑基鱼塘就是基上种桑养蚕,蚕沙下塘养鱼,塘泥回基肥桑的循环模式,今天已经演化出花基鱼塘、蔗基鱼塘、草基鱼塘、塘边养鸭、塘边养猪等循环体系;
3 基于农业的大循环
3.1 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种植业公司+养殖业公司,种植业农场+养殖业农场,种植业专业户+养殖业专业户等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模式,例如专业果场向养鸡企业定期购买鸡粪,、向养牛专业户收购牛粪等;
3.2 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的循环:七十年代前工业不发达,城市垃圾主要是有机物,大多数直接返还农村做有机肥。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固体废物以填埋焚烧为主、废水集中处理为主,截断了返还农村的通道。现在逐步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其中的有机成分鼓励更多循环到农林业。由于推行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分离、有害物质的处理技术进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更多可以适合循环使用;3.3 农业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农业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本身就是全球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其中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对增加碳的循环吸收量,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循环农业,1、大力提倡配方施肥,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等生产要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应树立生态、清洁和可循环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2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4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农民节地、节水、节电、节肥,实施清洁农业生产,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5 充 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在此过程中,人们以经济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对农业生态系统是破坏性的,以反向增长的生态代价来谋求农业产出的数量增长。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更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以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两低一高”(即资源的低消耗、污染物的低排放、资源利用的高效率)的目的。
1 农田内循环模式
1.1 间套种:例如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的间套种,就有不同物种间的养分交换,产生养分在作物间的循环;
1.2 秸秆还田:通常是上一茬的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也有通过堆肥成为下一茬作物的养分;
1.3 农田养殖:稻田养鸭、养鱼、养蟹、养青蛙等动物取食农田杂草和小动物,动物粪便回田成为作物肥料;
1.4 水保措施: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涵养水分可以更多地在林地、果园中循环利用。例如果园种草(生物措施)可以使养分留在果园内循环,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
1.5 接种根瘤菌或菌根菌:利用作物根系分泌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达到互利和循环的目的;
1.6 施肥控制:通过平衡施肥、控释肥、精确农业等措施控制肥料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减少养分投入和流失,可以增加系统内的利用效率和循环比例;
2 种养间的循环结构
2.1 种养直接连接:植物饲料-动物肥料关系,例如饲料作物(玉米、大豆、苜蓿、象草、苏丹草、黑麦草、三叶草)种植与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的结合,作物秸秆喂饲动物,动物粪便肥田;
2.2 加沼气环节:猪-沼-果模式,四位一体(养猪-沼气-种菜-温室)模式;
2.3 加食用菌环节:(养殖业粪便+种植业秸秆=培养基)→培养食用菌→菌渣做农田肥料;
2.4 加蚯蚓环节:通过蚯蚓处理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污水处理厂污泥等,使废物资源化后再重新利用,例如利用蚯蚓进行秸秆堆肥、粪便堆肥、污泥堆肥等;
2.5 加鱼塘环节:著名的桑基鱼塘就是基上种桑养蚕,蚕沙下塘养鱼,塘泥回基肥桑的循环模式,今天已经演化出花基鱼塘、蔗基鱼塘、草基鱼塘、塘边养鸭、塘边养猪等循环体系;
3 基于农业的大循环
3.1 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种植业公司+养殖业公司,种植业农场+养殖业农场,种植业专业户+养殖业专业户等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模式,例如专业果场向养鸡企业定期购买鸡粪,、向养牛专业户收购牛粪等;
3.2 城市工矿和农村之间的循环:七十年代前工业不发达,城市垃圾主要是有机物,大多数直接返还农村做有机肥。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固体废物以填埋焚烧为主、废水集中处理为主,截断了返还农村的通道。现在逐步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其中的有机成分鼓励更多循环到农林业。由于推行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分离、有害物质的处理技术进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更多可以适合循环使用;3.3 农业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农业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本身就是全球物质循环的一部分,其中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对增加碳的循环吸收量,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循环农业,1、大力提倡配方施肥,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等生产要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应树立生态、清洁和可循环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2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4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农民节地、节水、节电、节肥,实施清洁农业生产,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5 充 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