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阅读引起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大得惊人,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自主阅读、课堂课文阅读和考试阅读这三者之间的现状和相互关系还没有理顺。对此,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
  
  一、高中生阅读的三种生态
  
  我用“生态”一词来拟写学生阅读的现状,是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所以其阅读形式还不能仅仅归结为一般浏览和重点研读,在阅读的状态上还应再做三种划分:一是自主阅读,二是在老师讲课的指导下对教材的课堂定向阅读,三是考试或练习时对试卷选文及其相关试题的阅读。这三种阅读生态差异很大,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三者的特点、利弊及相互关系,语文——特别是阅读教学必将会在宏观上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1、自主阅读——主动中才会有独立思考和自由人格
  要通过阅读来塑造独立的人格,总是让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是南辕北辙的。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自由人格只有在自主的阅读中才能充分体现。
  2、考试阅读——难于操作的先天顽痰
  阅读能力的量化评估,硬化了现在流行的阅读考试样式,于是也就有了操作的技术,但它所要求的到底是未来阅读文章的技术还是考试的答题套路?对以考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其结果可信吗?考试中的母语——现代语阅读并非如外语或文言文阅读那样,多以是否读懂、是否正确理解为难度标准,而是被提高了难度,所谓“标准答案”,多是出题者自己的主观理解;所谓“难度”,多是基于出题者自己的主观感知,当他的个人理解被作为“难题”提出来时,极易使人答非所问。
  3、课堂讲读——将自己也蒙在鼓里
  一切探索都是可贵的。语文学科大讨论唤醒了很多人。许多教师能真正静下心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品读作品了,课堂上也早有了讨论和点拨,这是十分可喜可敬的,但这样的课型仍然是阅读——师生问答——定论这一基本形式的翻版,是改良而不是改革。
  
  二、摆正关系,为自主阅读服务
  
  三种阅读生态还是要长期共存,但三者的关系再也不应像现在这样尴尬了,这需要一系列的变革。总体上说,思想观念要扭转过来,课堂阅读向什么看齐?不是向考试看,而是向自主阅读看,因为它是阅读的常态,高水平的自主阅读才是学生最急需、最有用的东西。所以考试也应该向自主阅读看齐。阅读能力,唯有自主一派才堪为主流,它必须,也只有注入到语文课堂这个主渠道,才能咆哮奔腾,一泻千里。
  
  三、教材和课堂定向阅读,要为自主阅读减肥
  
  自主阅读,从前都是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出现的。它成了孤儿,成了散兵游勇。要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骄子和主力,就必须在课程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编读本而不管学生是否还有余力,更不能只寄希望于一厢情愿的号召。换言之,在考试和其它学科的强力挤压下,脆弱的语文如果不在课堂上为自主阅读留得一席之地,今后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只有将自主阅读纳入到正课中来,才能使广大教师摆脱对此爱莫能助的尴尬。蜻蜓点水远远不够,它至少应该占课程的一半。因此,课堂讲读要减肥,教材也必须减肥。现行讲读教材的数量太多,使传统分析课更加独尊,这是课堂资源的浪费。
  
  四、自主阅读,要将“自主”的潜能释放出来
  
  自主阅读一旦在课堂上反客为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自会突显出来,才人方家也自会争鸣指正。笔者浅见,还是应先把自主的潜能千方百计地释放出来。可以指定读物,做到统一阅读,各自理解,教师点拨,个性感悟与评价;也可以是抓大放小,在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与传统分析相比,它实现了两个自由,即教师鼓励发现,引导质疑的自由和学生见仁见智的自由。学生可广泛浏览,收集资料,摘要分类,也可以开展专题阅读,分析比较,开掘发挥;既可以诵读名篇佳段,好词好句,又可以深究其中或背后的智慧,体会写作的经验;还可以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这种阅读好就好在它灵活而不求全,能促使学生在盎然的兴味中构建自己扎实而有用的语文功底。至于交流的形式,也尽量不要整齐划一,小组讨论,全班辩论,师生互动……总之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而学有所获。
  
  五、考试阅读,应为自主阅读开辟新的通道
  
  不必担心自主阅读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因为教材已贯穿了知识主线;也不必担心这会造成教学和认知的元序。笔者拙论,并非有意搞乱已有的阅读及评估秩序,而是想引起语文界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的生态的革命性思考,无论如何,如果要想阅读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教材、课程、课堂教学和考试的互动性变革是办不到的。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从此会自动改观,它只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为语文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阅读教改仍是“路漫漫其修远”,但自主阅读应首先在课程中被“扶正”,而如果从此在这方面仍不见有革命性的新举措的话,那么,我敢斗胆预言,语文阅读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除了惨淡经营,还是不会有第二种结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中,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能激励学生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情境 猜测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忠实地传递教材知识的过程,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引
G人=F F支  对吊篮和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4F=G蓝 G动 F压而F支=F压G人-F=4F-G蓝-G动整理得F=220N  方法二:在方法一得到的等式5F=G人 G蓝 G动的基础上,我们能否将吊篮、动滑轮和人体一起当做整体来看待,整体的重力为G人 G蓝 G动,而这个整体共有五股绳子来提供向上的拉力。根据平衡,直接得到等式5F=G人 G蓝 G动,进而求出最后的结果。    教师在评讲此例时,如果
2010年秋贵州省推行新课程教学,我满怀信心走进课堂开始讲授高一的《经济生活》,原以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假期的国培学习完全有能力搞好课堂教学,正是这种心态,结果让我在教学中吃了大亏,我越来越感觉课堂上没有激情和活力,枯燥无味。知识也讲不走。于是,课外之余我上网了解相关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和新课教学理念,这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我发现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把“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上好思想品德课,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我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准确把握知识结合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结合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
向量引入中学数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进一步拓宽了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空问。空间向量在处理立体几何中有关度量、角度、平行、垂直等問题时具有独到之处,可以减少一些复杂的思维和推理过程,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事倍功半的效果,提高解题效率。现就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空间角和空间距离分别举例说明。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把知识转化成问题,重视能力培养过程,滋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而教学中借助“学案”来构建高效课堂,建构师生的桥梁和平台。通过学案为载体,来创建积极的、有序的、和谐圆满的课堂教学环境。而数学教学,带着学案导学模式的优越性,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案 有效性    在知识经济新背景下,在创新新时代进程里,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体现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积极
一、思想教育应以实为心    新课标向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确实,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文学性,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都抓住了这一点,都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一时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文章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学了课文后该怎么做”成了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思想教育的渗透方式,仔细一想,其实根本没有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读是读了,想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学生主体的意识体现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在城市家庭的拥有量逐年递增。英语在各行各业已得到普遍应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英语教学与计算机应用不断有力的整合起来,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摘要】微积分的运用之广泛往往高于我们的想想,在概率统计中,微积分也同样有非常值得利用之处,本文列举了利用微积分中微分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从几个实例来展示如何正确、巧妙地运用微积分方法来解决概率统计的问题。  【关键词】微积分教学 数学 建模思想    微积分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微积分是建立在实数、函数和极限的基础上的。极限和微积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到了十七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