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各地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地纷纷走上了旅游合作开发的道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逐步受到业界的重视。本文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对贵州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区域旅游 动力机制 贵州
区域合作已成为当前各地打造旅游经济的一个热点,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内许多地方开始打破区域界限,提出“长三角旅游合作区”、“粤港澳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武汉大旅游圈”、“西北五省‘5+1’合作区”等构想,力图通过与相关地区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逐级推进的旅游圈层,以实现在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使得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层次更加丰富,合作内容更加全面。
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是在不同层次的主体间展开的形式多样、错综复杂的合作联盟,直接动力来自于这些主体之间的调整融合。旅游合作的机制问题就是要找到区域旅游合作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根本动力。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1、区域利益
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旅游开发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是旅游开发的第一主体,旅游企业是第二主体。政府所追求的是地方(行政区域)利益,区域旅游开发在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实质上就是区域之间地方利益(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即合作是为了寻求能满足地方利益前提下达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这种“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促成区域旅游合作制度框架的建立。旅游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高度关联的旅游产业化进程中,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与关联企业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机会、信息和技术,共同创造并分享一个更大的市场。这种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模式将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将促进形成有机的区域旅游产业链。
2、优势互补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和组合规律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彼此差异,有的地区以自然景观为主,有的地区人文资源占优势,有的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都比较明显,即使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区,也有山地、草原、森林、沙漠、河湖之分,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有的地区以古建筑、古遗址为主,有的地区民俗相当有吸引力。区域之间资源的差异特征造就了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从经济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特色构成了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旅游开发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一般是资源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中心城市较近的地方优先得到开发;水平较低、各种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区,旅游各种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市场规模较小。非均衡的发展造成了各地区之间开发条件、市场规模、资金、技术的差异。地区之间旅游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开发条件的差异构成整合的内在基础,各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优势的互补,可加速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在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使各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地区之间的不足得到相互补充,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区域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得以充实,增加旅游消费,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开发水平。因此,优势互补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重要的驱动力。
3、市场竞争
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为旅游者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的可能,而相近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加上旅游资源开发的低水平和简单重复,更加剧了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随着旅游产品之间“门槛值”的降低和旅游的大众化,不可避免地因客源的相似性而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本就不大的“蛋糕”因众多既得利益者的均分更显得不足,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根据知名度、品位度、美誉度可以分为强势旅游资源和弱势旅游资源两种。两种不同的旅游资源因所处地位的不同,其增加市场竞争力所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对强势旅游资源来讲,增加市场竞争力的侧重点为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整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弱势旅游资源来讲,个体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产品的集体优势,求得共同发展。
4、旅游地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过程不仅是时间的推进和延续过程,更是旅游地空间的结构调整和旅游产业演进过程。当一个地区的旅游地或旅游业进入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其走向复苏和重振。而延长旅游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通过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强势资源为核心的区域整体旅游产品,加大强势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灵活性,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延长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5、自身发展需要
获得发展是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目标,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每个市场经济主体都在极力寻找发展途径,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能力水平,以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延式的途径,积极与其他地区联合,扩大发展空间。但无论何种途径,只要能促进主体自身的发展,获得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每个市场主体都会尽力去争取,区域旅游开发整合能促进整合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各方都能获益的良性途径,因此,必将吸引各方积极参与。
总之,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使然的,它不是一个领导或一个企业一时间头脑发热的胡乱决策,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在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动力中,区域利益、优势互补、市场竞争构成其外部驱动力,自身发展是其内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为其是否参与整合的决定因素,外部驱动力通过内部驱动力发挥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动力系统。(如图1)
图1: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动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二、贵州区域旅游合作展望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03℃~109℃,北纬24℃~29℃之间,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处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大斜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形态多样,境内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137米,山地和丘陵占10%,盆地及河谷坝子占3%。这里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又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汇的结合部上,因此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贵州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全年贵州旅游共接待入境游客43万人次,同比增长33.7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7%;接待国内游客6219.89万人次,同比增长31.90%;国内旅游收入504.04亿元,同比增长33.42%.实现旅游总收入512.04亿元,较2006年净增125亿,同比增长32.36%,相当于全省GDP的18%、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
据了解,贵州省将发挥特色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气候优势,以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旅游为重点,积极联合黔湘赣闽发展跨区域红色旅游线;开发黔渝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打造黔桂湘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整合黔滇桂渝喀斯特自然奇观旅游区,合作建设黔湘梵净山张家界生态旅游区;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沿乌江长江三峡和沿红水河珠江旅游带建设;进一步加强贵州与广东、香港、澳门主要客源地的合作。
图2:贵州及其周边省份地图
1、“金三角”
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区位于四川、贵州、重庆3省交界处,涉及的行政区域包括四川省泸州市、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和习水市以及重庆市西部。“金三角”旅游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主要由重庆江津四面山、四川合江佛宝原始森林、黄荆老林、贵州赤水四洞沟、十丈洞(含燕子岩)、竹海桫椤景区和习水国家生态示范区等7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有着当今地球同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常绿阔叶林。以上景区紧紧相连,组成中国目前最大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目前,“金三角”旅游区的各个景区都已进行开发,受经济发展、政府主导思想、区域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景区旅游开发的进度和力度都不同,但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行政区属不同,受行政区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惯性影响,在开发早期存在较严重的各行其是、各自为营现象,表现为不同景区之间缺乏基础通道、景区间开发的旅游产品雷同多、替代性强,存在较强的空间竞争关系。可以说,每个景区在区域旅游空间上都形成了多个独立的、以自己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
2、“生态航空母舰”
目前,川黔正联手启动“生态航空母舰”,江津市、赤水市、习水县、合江县四县携手开发,由7个国家级生态景观组成。这7个国家级生态旅游景观所环抱的是12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其中原始森林80多平方公里,动植物400余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另外乌江是长江三峡黄金线上最大的支流,有“乌江天险”、“千里乌江画廊”之称,是连接长江三峡、张家界、梵净山等著名景区的天然走廊。如果贵州和重庆两省市合作,对乌江画廊旅游区进行高质量的规划,那么,旅游开发将上规模、上档次,将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
3、“泛珠三角”
2004年6月3日,贵州省参加中国大陆9省区和香港、澳门的行政首长会议,在广州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政府层面正式形成了行政首长联系会议制度,也表明贵州在积极融入“泛珠三角”过程中正式成为“9+2”框架下的一员。
未来几年,贵州省将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推进跨区域旅游与合作,加快与周边省区市构建多个无障碍特色旅游区,重点推进与泛珠江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的旅游经济联合与合作,加快形成贵州与广西、云南、重庆、四川、湖南等周边省区市,以及沿长江、珠江流域地区省市的无障碍特色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跨省区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和旅游市场的互动,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实行联动发展战略,按照“优势互补,发展大旅游”的思路,牵手建设区域特色突出、省区联合协作的旅游精品线和旅游圈,促进双边、多边旅游业的互利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D]
[2]王琨.三春在望,坚冰犹存——各界专家把脉贵州旅游[R].贵州:2004
[3]贵州为何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EB/OL]:新华网,2004-08-31
[4]柴海燕.旅游资源区域整合初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D]·武汉:武汉大学,2000
关键词:区域旅游 动力机制 贵州
区域合作已成为当前各地打造旅游经济的一个热点,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内许多地方开始打破区域界限,提出“长三角旅游合作区”、“粤港澳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武汉大旅游圈”、“西北五省‘5+1’合作区”等构想,力图通过与相关地区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逐级推进的旅游圈层,以实现在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使得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层次更加丰富,合作内容更加全面。
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是在不同层次的主体间展开的形式多样、错综复杂的合作联盟,直接动力来自于这些主体之间的调整融合。旅游合作的机制问题就是要找到区域旅游合作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根本动力。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1、区域利益
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旅游开发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是旅游开发的第一主体,旅游企业是第二主体。政府所追求的是地方(行政区域)利益,区域旅游开发在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实质上就是区域之间地方利益(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即合作是为了寻求能满足地方利益前提下达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这种“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促成区域旅游合作制度框架的建立。旅游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高度关联的旅游产业化进程中,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开展相互之间的合作,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与关联企业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机会、信息和技术,共同创造并分享一个更大的市场。这种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模式将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将促进形成有机的区域旅游产业链。
2、优势互补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和组合规律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彼此差异,有的地区以自然景观为主,有的地区人文资源占优势,有的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都比较明显,即使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区,也有山地、草原、森林、沙漠、河湖之分,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有的地区以古建筑、古遗址为主,有的地区民俗相当有吸引力。区域之间资源的差异特征造就了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从经济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特色构成了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旅游开发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一般是资源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中心城市较近的地方优先得到开发;水平较低、各种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区,旅游各种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市场规模较小。非均衡的发展造成了各地区之间开发条件、市场规模、资金、技术的差异。地区之间旅游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开发条件的差异构成整合的内在基础,各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优势的互补,可加速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在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使各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各地区之间的不足得到相互补充,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区域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得以充实,增加旅游消费,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开发水平。因此,优势互补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的重要的驱动力。
3、市场竞争
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为旅游者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的可能,而相近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加上旅游资源开发的低水平和简单重复,更加剧了旅游产品的“可替代性”。随着旅游产品之间“门槛值”的降低和旅游的大众化,不可避免地因客源的相似性而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本就不大的“蛋糕”因众多既得利益者的均分更显得不足,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根据知名度、品位度、美誉度可以分为强势旅游资源和弱势旅游资源两种。两种不同的旅游资源因所处地位的不同,其增加市场竞争力所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对强势旅游资源来讲,增加市场竞争力的侧重点为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整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弱势旅游资源来讲,个体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产品的集体优势,求得共同发展。
4、旅游地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过程不仅是时间的推进和延续过程,更是旅游地空间的结构调整和旅游产业演进过程。当一个地区的旅游地或旅游业进入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其走向复苏和重振。而延长旅游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通过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以强势资源为核心的区域整体旅游产品,加大强势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灵活性,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延长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5、自身发展需要
获得发展是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目标,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每个市场经济主体都在极力寻找发展途径,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能力水平,以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延式的途径,积极与其他地区联合,扩大发展空间。但无论何种途径,只要能促进主体自身的发展,获得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每个市场主体都会尽力去争取,区域旅游开发整合能促进整合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发展,是一种各方都能获益的良性途径,因此,必将吸引各方积极参与。
总之,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使然的,它不是一个领导或一个企业一时间头脑发热的胡乱决策,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在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动力中,区域利益、优势互补、市场竞争构成其外部驱动力,自身发展是其内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为其是否参与整合的决定因素,外部驱动力通过内部驱动力发挥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动力系统。(如图1)
图1: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动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二、贵州区域旅游合作展望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03℃~109℃,北纬24℃~29℃之间,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处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大斜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形态多样,境内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137米,山地和丘陵占10%,盆地及河谷坝子占3%。这里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又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汇的结合部上,因此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贵州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 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全年贵州旅游共接待入境游客43万人次,同比增长33.7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7%;接待国内游客6219.89万人次,同比增长31.90%;国内旅游收入504.04亿元,同比增长33.42%.实现旅游总收入512.04亿元,较2006年净增125亿,同比增长32.36%,相当于全省GDP的18%、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
据了解,贵州省将发挥特色民族文化、自然风光和气候优势,以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旅游为重点,积极联合黔湘赣闽发展跨区域红色旅游线;开发黔渝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打造黔桂湘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整合黔滇桂渝喀斯特自然奇观旅游区,合作建设黔湘梵净山张家界生态旅游区;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沿乌江长江三峡和沿红水河珠江旅游带建设;进一步加强贵州与广东、香港、澳门主要客源地的合作。
图2:贵州及其周边省份地图
1、“金三角”
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区位于四川、贵州、重庆3省交界处,涉及的行政区域包括四川省泸州市、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和习水市以及重庆市西部。“金三角”旅游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主要由重庆江津四面山、四川合江佛宝原始森林、黄荆老林、贵州赤水四洞沟、十丈洞(含燕子岩)、竹海桫椤景区和习水国家生态示范区等7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有着当今地球同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常绿阔叶林。以上景区紧紧相连,组成中国目前最大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目前,“金三角”旅游区的各个景区都已进行开发,受经济发展、政府主导思想、区域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景区旅游开发的进度和力度都不同,但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行政区属不同,受行政区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惯性影响,在开发早期存在较严重的各行其是、各自为营现象,表现为不同景区之间缺乏基础通道、景区间开发的旅游产品雷同多、替代性强,存在较强的空间竞争关系。可以说,每个景区在区域旅游空间上都形成了多个独立的、以自己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
2、“生态航空母舰”
目前,川黔正联手启动“生态航空母舰”,江津市、赤水市、习水县、合江县四县携手开发,由7个国家级生态景观组成。这7个国家级生态旅游景观所环抱的是12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其中原始森林80多平方公里,动植物400余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另外乌江是长江三峡黄金线上最大的支流,有“乌江天险”、“千里乌江画廊”之称,是连接长江三峡、张家界、梵净山等著名景区的天然走廊。如果贵州和重庆两省市合作,对乌江画廊旅游区进行高质量的规划,那么,旅游开发将上规模、上档次,将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
3、“泛珠三角”
2004年6月3日,贵州省参加中国大陆9省区和香港、澳门的行政首长会议,在广州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政府层面正式形成了行政首长联系会议制度,也表明贵州在积极融入“泛珠三角”过程中正式成为“9+2”框架下的一员。
未来几年,贵州省将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推进跨区域旅游与合作,加快与周边省区市构建多个无障碍特色旅游区,重点推进与泛珠江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的旅游经济联合与合作,加快形成贵州与广西、云南、重庆、四川、湖南等周边省区市,以及沿长江、珠江流域地区省市的无障碍特色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跨省区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和旅游市场的互动,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实行联动发展战略,按照“优势互补,发展大旅游”的思路,牵手建设区域特色突出、省区联合协作的旅游精品线和旅游圈,促进双边、多边旅游业的互利合作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D]
[2]王琨.三春在望,坚冰犹存——各界专家把脉贵州旅游[R].贵州:2004
[3]贵州为何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EB/OL]:新华网,2004-08-31
[4]柴海燕.旅游资源区域整合初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D]·武汉:武汉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