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英雄!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授《刺客列传》时,学生初读荆轲会认为他“是一位豪迈、沉着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令人钦佩。”但是,若只停留在初读印象上,对荆轲的认识是不全面深入的,为此,笔者带领学生细读文本,走近英雄。
  一、荆轲未有行意引质疑
  学生细读文本后质疑:“荆轲真的是个大英雄么?荆轲既然已经答应太子丹去刺秦,就不应该接受这么丰厚的礼物,应像侯嬴一样,修身洁行,不接受魏公子的馈赠。”我提示,送礼物是太子丹的事,收不收又是对方的事,这并不能抹杀其英雄的形象。又有学生补充,说应关注到“以顺适其意”,这是说要顺应着荆轲的意思。荆轲答应太子丹后,就像作为应得的报酬一样向他索取。还有学生找到“久之,荆轲未有行意”,说明他并不磊落。这两处文本内容似是导火索一样引爆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大家都觉得评价荆轲为“英雄”理由不充分。
  还有同学结合文本从刺秦时机、荆轲所等之人两方面做出分析:“荆轲在答应太子丹刺秦之后,并没有立刻献计,而此时秦国正在攻打赵国,若此时献出督亢地图,战争形势必然使秦国处于绝对优势,秦王必欣然接受,这也一定导致秦王的戒备之心有所下降。若荆轲此时刺秦,计划成功率必然大大上升,但荆轲是在秦破赵之后,在被太子丹催促之后才献出刺秦的具体计划。献计之后,荆轲仍没有立刻出发,在被太子丹再次催促后,他说他在等人,那么,他在等谁?本文提到荆轲与田光、高渐离、狗屠交好。此时,田光已死,而文中又提到荆轲这个朋友住得远,那显然不是高渐离与狗屠。另外,天下尚未平定,荆轲如何与这个朋友保持联络,而且荆轲是太子丹选出的刺秦之人,其行动必被太子丹监视,可从太子丹的反应看,他并不知道荆轲的这个朋友。最后,若他真是有这么一个朋友,为什么不对太子丹说,派人将其带来。综上,这个朋友是荆轲虚构出来的。或许荆轲当初真的有刺秦之心,但荣华富贵消灭了他的英雄意。他在等,等待秦国大军兵发燕国,一旦燕国灭亡,刺秦之计自然破产,他也就不需要舍弃生命了。”
   学生分析条理清楚、论据丰富、思想深刻,既能注意到文中交代的时代背景,又有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如此,完全颠覆了荆轲的传统形象,又有学生开始质疑,认为言之过矣,却无力反驳。学生质疑荆轲形象,也是对其形象认识的多角度、深刻化的体现,教师应适当引导,使之走近英雄。
  二、荆轲慷慨悲歌真侠士
  我要求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并思考荆轲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刺秦任务的。学生通过归纳得出三方面结论:①当时环境,即燕即将面临秦的围攻。②田光推荐,且田光以死相激。③太子丹哀求。太子丹对荆轲说出实情后,荆轲思考良久,还是拒绝了。怎奈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不得已,才许诺。学生最终明白,荆轲知道燕弱秦强,此去刺秦凶多吉少,荆轲毅然允诺,可见是个高义侠士。
  对于“太子丹的丰厚馈赠”的问题,我讲述了《燕丹子》中有关细节,荆轲曾经和太子游赏东宫池,见水中小龟悠游自在,就想扔个瓦片逗趣,太子却让人忙献上金丸,让荆轲投掷水中;还有一次,他和太子共乘千里马驰骋,荆轲对太子说“千里马肝鲜美异常”,不多久,侍从就捧着马肝进献给了荆轲。还有,据说荆轲、樊将军、太子三人在华阳台饮酒,有美人弹奏助兴,荆轲听之入神,不禁感慨“好手也”,没过多时,一双玉手盛以盘中。听完这些细节,同学们都觉得荆轲已经被人情绑架,这是太子丹对他的逼迫,并未以“士”之礼待之。
  我顺势提出:“在文中还有哪些细节能看出太子丹对荆轲的不尊重。”经过再品文本,学生找出在前往刺秦时,秦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时,太子丹找到荆轲,以意其出发;而当刺秦的行装都准备好之时,荆轲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以语相激;易水送别,太子宾客皆白衣送之,即并不希望荆轲能‘往而复反者’以示诀别。
  我再提示学生:在进献秦王之时,荆轲捧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这有何意呢?前文交代秦舞阳是副手。学生交流讨论之后,明白这是太子丹对荆轲的不信任,由文中可知,“图穷匕见”,才可行刺,若不是秦舞阳色变振恐,那么此刺秦任务是不是就落到了秦舞阳身上呢?还有学生分析,秦舞阳是太子丹找来的副手,是不是有监视荆轲之意,以防止其悔改逃脱。
  我见学生对荆轲的际遇有所理解,再投出“士可杀不可辱”,并分析面对太子丹的不信任,甚至是侮辱,他没有选择退缩或是当即自杀,以示气节,而用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去面对,这岂不是大义勇。
  那么荆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我们前面认识的基础上,能不能再做补充。请大家再找出和荆轲有关的文字信息。学生找到四处:读书击剑,歌而相乐,对而相泣,深沉好书。这些关键词能说明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仔细品读读出了荆轲似有几分文人的气质。
  我再补充:在古代,士,多指武士,征战时,他们需拿起兵器保卫家国;安定时,多作为卿大夫家臣,出谋献策,统驭百姓。他们都要进庠序学习,“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依据个人情况,发挥其所长,有人成长为宣扬礼仪教化的儒者,有人则成为勇往直前的勇士。荆轲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士都应该受过良好教育。
  荆轲当初以术游说卫元君,可见,他是想成为苏秦张仪那样的人,而且当时与他结交的都是大人长者,也恰恰是德行高尚之人——田光将他引荐给太子丹,说明荆轲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个德行高尚的文人。此时学生明白,也因为他“好书”,他和别的同样是出于正规教育的侠客相比,要更加擅长“文”的方面。接下来我让学生再回到文本找出能体现荆轲更具有文人特质的信息。
  学生共找了两处:一次是“盖聂怒而目之”,还有一次是“鲁句践怒而叱之”。现在大家都能理解荆轲的行为。这两次都使双方达到了“怒”的程度,武力斗争一触即发。而荆轲却“嘿然逃去”,并不是体现其懦弱,而是表明他能回避争端、不越界、不逾矩、不过激的行为特点和思考方式。
  我又从作者的角度对荆轲形象做了补充: 细读《刺客列传》,司马迁并没有写荆轲的剑术多么高明,或许作者有他的寄寓在其中,荆轲有文人之质,却行武人之义,即使在面对太子丹不信任、知道刺秦兇多吉少的情况下,依然能重诺前行。作者想让世人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勇气与担当,当朝廷社稷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不会顾及自己的生命与名声。
  分析至此,学生心中的荆轲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它经历了“英雄——英雄?——英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荆轲为何在后世人眼中能被称为英雄侠士,因为他比普通的侠高了一个层次,那就是后世观念中所认为的“侠之大者”。陈平原在其书中提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领悟到这一点,侠客才真正能超越匹夫之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秦王逐客”为大背景,以李斯作为被“逐”之客时所采取的行动,即“游说”为主要行为线索,以最终成功化解“逐客”危机为结局。纵观全文,李斯高超的“游说”艺术成为结构文章的一大亮点,其严谨的“游说”逻辑、大开大合的行文格局、精美的“游说”语言为自己,也为众多有才之士争得了一席安身立命之地。  一、严谨的“游说”逻辑  说到严谨的“游说”逻辑,不得不提一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