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在官场,如何管束“身边人”,这是个系统工程,古代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范例。
以身作则 成为身边人的表率 历史上很多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的高官都以身作则,告诫子孙不能奢侈浪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卢承庆在唐高宗年间曾任宰相,博学有才干,临终时教育儿子:“我死后穿平常衣服就可以了,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搞那么高大宽广的。只用棺材,不要再弄个棺外椁,一定要简单;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写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不仅对亲属们是很好的表率,在号称盛世、生活富足的贞观年间,这样的高级官员俭朴平实,不尚浮华,对于世风也是一种积极倡导。
后唐名将李存审,凭着战功,官至宣武节度使,深受皇帝信任,他常对自己儿子们说:“我的家境贫寒,年轻时带剑从军,四十年来出生入死,历经艰难困苦才有今天的位置,你们看我全身上下被利箭射中的100多处伤口就知道了。”他边说还拿出箭头给儿子们看,以此来教育后代不要奢侈浪费,要积极进取,勇于吃苦。后来,他的儿子们都成为当时颇有作为的大臣。
后周的大臣李昉在朝代更迭后,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原因是其人品好、为人忠厚朴实。他持家教育后代“家法尤严”,在经济上实行平均配给制,要求在京城当官的子孙,所得薪俸不许私自动用,连同老家庄田的收入一起存放入家族的库房里,再向家族各房平均分配生活津贴。在李昉的管束下,家族团结和睦,深得时人称颂。
严抓对“身边人”的教育 古代有见识的官员平时就很注重对身边亲属的教育。李晟是唐德宗时期的大将,被称为“万人敌”,虽然行伍出身,却从未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一次,李晟做寿,其女从婆家赶来为父亲庆贺。酒宴中,有人来通报说她的婆婆生病了,她自己不回去只是敷衍地派了个人回家照料。李晟知道了,很生气,教育女儿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公婆。女儿听从父亲的训教,连忙收拾行装赶回去照料婆婆去了。随后,李晟还亲自到女儿家去看望亲家,表达了歉意。
李晟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官员,他家的家风也非常好,因其曾被封为西平郡王,所以,其家法也被时人称为“西平礼法”,成为历代家教的典范。
众所周知的宋朝“包青天”包拯,也极其重视对子孙的品德教育,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还将家训镌刻于石碑,镶在家中墙壁上:“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三十七字,真可谓言之谆谆,用心良苦。
出台措施 约束官员“身边人” 管束官员“身边人”关乎国家吏治,深为历史上的明君所重视,尤以明太祖较为突出。
明朝开国初年,很多功臣家的僮仆倚仗主人的权势,横行霸道,朱元璋知道了,他召集徐达等人说道:“尔等从我,起身艰难,虽成此功,非旦夕所致。比闻尔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衅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典故纪闻》卷一)朱元璋认为要治理功勋大臣家僮的劣迹,必须“急去其根”。
洪武九年秋八月,朝廷下发文件:“凡在官者,其族属有丽于法,听其解职归乡里。”(《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意思是,现任官员,只要本族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该官员必须自动辞职回家。
朱元璋还给自己“身边人”宦官定了很多规矩,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立了块三尺高的铁牌在宫中,上面刻着一行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虽然,在古代官场不乏一些廉洁官员以身作则、重视教育、严格管束“身边人”,甚至以一些制度来约束身边人的好典范,但是,古代历史上官员“身边人”的劣迹还是频出,必须有个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相对完善的制度,不容特权存在,才能制止歪风邪气,实现吏治的清明。
摘自《文史天地》
以身作则 成为身边人的表率 历史上很多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道理的高官都以身作则,告诫子孙不能奢侈浪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卢承庆在唐高宗年间曾任宰相,博学有才干,临终时教育儿子:“我死后穿平常衣服就可以了,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搞那么高大宽广的。只用棺材,不要再弄个棺外椁,一定要简单;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写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不仅对亲属们是很好的表率,在号称盛世、生活富足的贞观年间,这样的高级官员俭朴平实,不尚浮华,对于世风也是一种积极倡导。
后唐名将李存审,凭着战功,官至宣武节度使,深受皇帝信任,他常对自己儿子们说:“我的家境贫寒,年轻时带剑从军,四十年来出生入死,历经艰难困苦才有今天的位置,你们看我全身上下被利箭射中的100多处伤口就知道了。”他边说还拿出箭头给儿子们看,以此来教育后代不要奢侈浪费,要积极进取,勇于吃苦。后来,他的儿子们都成为当时颇有作为的大臣。
后周的大臣李昉在朝代更迭后,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原因是其人品好、为人忠厚朴实。他持家教育后代“家法尤严”,在经济上实行平均配给制,要求在京城当官的子孙,所得薪俸不许私自动用,连同老家庄田的收入一起存放入家族的库房里,再向家族各房平均分配生活津贴。在李昉的管束下,家族团结和睦,深得时人称颂。
严抓对“身边人”的教育 古代有见识的官员平时就很注重对身边亲属的教育。李晟是唐德宗时期的大将,被称为“万人敌”,虽然行伍出身,却从未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一次,李晟做寿,其女从婆家赶来为父亲庆贺。酒宴中,有人来通报说她的婆婆生病了,她自己不回去只是敷衍地派了个人回家照料。李晟知道了,很生气,教育女儿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公婆。女儿听从父亲的训教,连忙收拾行装赶回去照料婆婆去了。随后,李晟还亲自到女儿家去看望亲家,表达了歉意。
李晟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官员,他家的家风也非常好,因其曾被封为西平郡王,所以,其家法也被时人称为“西平礼法”,成为历代家教的典范。
众所周知的宋朝“包青天”包拯,也极其重视对子孙的品德教育,常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还将家训镌刻于石碑,镶在家中墙壁上:“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三十七字,真可谓言之谆谆,用心良苦。
出台措施 约束官员“身边人” 管束官员“身边人”关乎国家吏治,深为历史上的明君所重视,尤以明太祖较为突出。
明朝开国初年,很多功臣家的僮仆倚仗主人的权势,横行霸道,朱元璋知道了,他召集徐达等人说道:“尔等从我,起身艰难,虽成此功,非旦夕所致。比闻尔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势骄恣逾越礼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他日或生衅隙,岂不为其所累?如治病,当急去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典故纪闻》卷一)朱元璋认为要治理功勋大臣家僮的劣迹,必须“急去其根”。
洪武九年秋八月,朝廷下发文件:“凡在官者,其族属有丽于法,听其解职归乡里。”(《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意思是,现任官员,只要本族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该官员必须自动辞职回家。
朱元璋还给自己“身边人”宦官定了很多规矩,不许宦官干预朝政,立了块三尺高的铁牌在宫中,上面刻着一行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虽然,在古代官场不乏一些廉洁官员以身作则、重视教育、严格管束“身边人”,甚至以一些制度来约束身边人的好典范,但是,古代历史上官员“身边人”的劣迹还是频出,必须有个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相对完善的制度,不容特权存在,才能制止歪风邪气,实现吏治的清明。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