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呈现
(本例在原案例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原案例出处:刘健主编.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60):
1.教材内容
(1)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2)接力跑游戏
2.教学对象:高一男生
3.学情分析
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而定,因此,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本课还利用篮球与呼啦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娱乐性的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难度和趣味性。
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②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目标。
(2)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②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5.教学方法
(1)复习原地运球:①原地运球:蹲、坐、站;②原地高、低姿听信号运球;③原地高、低姿看信号运球。
(2)学习直线运球:①听口令直线运球(注视目标,慢速移动);②看手势直线运球;③直线追逐运球。
二、教案编制技能水平的判断
该案例的编制者基本了解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整个过程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教案的基本信息较为完整,有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方法等,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前教案编写教学技能,但在整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学情分析思路不清,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总之,该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案例问题分析
1.单元教学课次不明
众所周知,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课时计划编制的依据,该课虽然指出“复习篮球原地运球,学习篮球直线运球”,但没有具体说明“复习原地运球”是第几次课;“学习直线运球”虽是第一次课,但共需要几次课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并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体育课教案时,不知该课的起点、重点与课次过程。
2.学情分析不到位
该教案在学情分析中指出“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并没有结合篮球这个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句话属多余。“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指出与分析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属于空谈;“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这是教学重难点,不应放在学情分析之中。
3.教学目标表述不够清晰
第一,该教案把“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个有关体能的目标写入运动技能目标中是不妥的,这说明该教案在格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运动技能目标中的“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表述不够到位。运动技能目标应结合具体的运动技术,说明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有关“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具体技术要点,而该教案只是笼统地表述了整个技术(掌握某某技术),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教案中也是常见的,这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第三,从百分比来看,“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那么还有15%的学生呢,你不是要因材施教吗?你的教学措施呢?课中没有任何体现。第四,情感目标显得空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这节课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吗?需要“想象能力”吗?如果需要,课中有具体的措施吗?这些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说明在表述情感目标时只是随意地从《体育课程标准》中拿来几个相关的词语,并没有结合篮球运球和接力跑游戏这两个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四、教案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明确单元教学课次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写明单元教学课次不仅是编写者编制体育课教案的依据,也是为了让观摩者了解教案编写的基础与条件,有助于学术交流与经验探讨。在具体写法上,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课时、该课是第几次课。在很多教案中,有的老师为了“简便”,往往只说这是新授课(第一次课),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单元总课时,而且不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单元总课时不同,各课次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各异,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3课时与2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手段与方法的安排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案中既要明确单元教学总学时,也要具体说明某课的课次。为了简明起见,可用4-2表示,4代表该教材单元教学总学时,2代表第2次课。
2.明确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从学理上分析,学情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等等。结合该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为:第一,该校高一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与篮球教学、接力跑内容有关的素质,如弹跳力、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第二,该班级男生对篮球运球与接力跑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如对接力跑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安排教法时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该班级男生原地运球的基础(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最了解的,因为是复习内容,上了几次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这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知的)。
3.进一步规范教学目标的格式与表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编写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方法为依据的“三点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另一种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四点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目前在基层体育教学中,以上两种格式都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若以第一种编写格式,那么应增加一个“体能”目标,这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
其次,要不断提高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说明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是一个课前准备,因此,体育老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并不十分重视,流于形式。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如何较为科学的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不断增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观点。
4.重视教案中各个要素的关系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组成教案的主要要素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法与手段安排、教学评价与反馈、场地器材布置、安全措施等。这些要素都是相对独立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是一个教案中的逻辑问题,需要认真的分析。基于上述视角,笔者认为,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并把它落到实处,将有助于提高教案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重难点确定是有本质关联的:重难点确定需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也有关联:教学重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条件之一。又如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联: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好理解,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与起点。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制定教学目标?这也很好理解,是为了说明我们要达成的结果。我们把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关系:学情分析是这节课的起点,教学目标是这节课的终点。
(本例在原案例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原案例出处:刘健主编.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60):
1.教材内容
(1)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2)接力跑游戏
2.教学对象:高一男生
3.学情分析
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而定,因此,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本课还利用篮球与呼啦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娱乐性的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难度和趣味性。
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②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目标。
(2)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②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5.教学方法
(1)复习原地运球:①原地运球:蹲、坐、站;②原地高、低姿听信号运球;③原地高、低姿看信号运球。
(2)学习直线运球:①听口令直线运球(注视目标,慢速移动);②看手势直线运球;③直线追逐运球。
二、教案编制技能水平的判断
该案例的编制者基本了解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整个过程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教案的基本信息较为完整,有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方法等,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前教案编写教学技能,但在整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学情分析思路不清,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总之,该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案例问题分析
1.单元教学课次不明
众所周知,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课时计划编制的依据,该课虽然指出“复习篮球原地运球,学习篮球直线运球”,但没有具体说明“复习原地运球”是第几次课;“学习直线运球”虽是第一次课,但共需要几次课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并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体育课教案时,不知该课的起点、重点与课次过程。
2.学情分析不到位
该教案在学情分析中指出“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并没有结合篮球这个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句话属多余。“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指出与分析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属于空谈;“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这是教学重难点,不应放在学情分析之中。
3.教学目标表述不够清晰
第一,该教案把“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个有关体能的目标写入运动技能目标中是不妥的,这说明该教案在格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运动技能目标中的“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表述不够到位。运动技能目标应结合具体的运动技术,说明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有关“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具体技术要点,而该教案只是笼统地表述了整个技术(掌握某某技术),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教案中也是常见的,这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第三,从百分比来看,“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那么还有15%的学生呢,你不是要因材施教吗?你的教学措施呢?课中没有任何体现。第四,情感目标显得空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这节课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吗?需要“想象能力”吗?如果需要,课中有具体的措施吗?这些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说明在表述情感目标时只是随意地从《体育课程标准》中拿来几个相关的词语,并没有结合篮球运球和接力跑游戏这两个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四、教案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明确单元教学课次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写明单元教学课次不仅是编写者编制体育课教案的依据,也是为了让观摩者了解教案编写的基础与条件,有助于学术交流与经验探讨。在具体写法上,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课时、该课是第几次课。在很多教案中,有的老师为了“简便”,往往只说这是新授课(第一次课),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单元总课时,而且不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单元总课时不同,各课次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各异,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3课时与2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手段与方法的安排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案中既要明确单元教学总学时,也要具体说明某课的课次。为了简明起见,可用4-2表示,4代表该教材单元教学总学时,2代表第2次课。
2.明确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从学理上分析,学情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等等。结合该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为:第一,该校高一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与篮球教学、接力跑内容有关的素质,如弹跳力、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第二,该班级男生对篮球运球与接力跑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如对接力跑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安排教法时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该班级男生原地运球的基础(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最了解的,因为是复习内容,上了几次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这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知的)。
3.进一步规范教学目标的格式与表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编写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方法为依据的“三点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另一种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四点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目前在基层体育教学中,以上两种格式都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若以第一种编写格式,那么应增加一个“体能”目标,这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
其次,要不断提高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说明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是一个课前准备,因此,体育老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并不十分重视,流于形式。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如何较为科学的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不断增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观点。
4.重视教案中各个要素的关系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组成教案的主要要素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法与手段安排、教学评价与反馈、场地器材布置、安全措施等。这些要素都是相对独立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是一个教案中的逻辑问题,需要认真的分析。基于上述视角,笔者认为,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并把它落到实处,将有助于提高教案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重难点确定是有本质关联的:重难点确定需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也有关联:教学重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条件之一。又如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联: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好理解,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与起点。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制定教学目标?这也很好理解,是为了说明我们要达成的结果。我们把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关系:学情分析是这节课的起点,教学目标是这节课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