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提升策略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理念,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实施互动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适应学生发现知识与接受知识的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适合在知识直观呈现的具体情境中、在互动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操作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在动手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给她三根精美的金属条,喜羊羊十分喜爱。她打算用三根金属条制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镜子,可是摆来摆去怎么也摆不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她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摆来摆去,与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喜羊羊的三根金属条中的一条太长了,以至于它的长度比其它两根金属条相加的长度还要长,所以自然摆不成三角形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开展数学活动,巩固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与探究,达到掌握与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加减法一节内容后,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超市购物”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将教室设置成了超市的格局。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在购物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买多少商品花多少钱、需要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运算问题。“顾客”与“售货员”彼此沟通,互动交流,共同计算。这一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演变为了一种购物情境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与巩固了数学知识,掌握了运算技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将一些容易陷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环节,整合为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喜爱游戏,教师可以融游戏环节于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节时,就引入了游戏环节,在课堂上进行了踢踺子比赛: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由4人组成,B组由6人组成,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组踢踺子个数最多。比赛结束后,教师宣布B组获胜,因为B组踢的踺子个数远远超过了A组。学生见状,都表示疑惑,有的学生说这样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不公平?”学生回答:“B组的人数多,踢踺子个数多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师又问:“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学生说:“把他们踢的踺子个数“均开”来看,就可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均开”的想法,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被调动起来,教师乘势导入了新课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交流中探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了合作学习,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设疑激趣,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小组互动合作是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并且根据学生的學习情况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个小组中。要实现小组有效的合作互动,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不变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有的学生在研究中取出两条长度相等的纸条,先在第一个纸条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后在另一个纸条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后发现所截取的纸条都是相等的,从而用直观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性质定理。我在复习课中,主要以小组探究为主,让学生在小组内画出每个单元的知识网络,并且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探究。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才存在着一半与两倍的关系?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与巩固。总之,构建互动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开展数学课堂探究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中的必要性,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去阐述具有高度理论性的政治,借此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政治因其固有的学科特性,使得很多学生认为课本上所讲的理论枯燥、乏味,距离实际生活很远,因此,学习起来与
期刊
积极引导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师要树立一个正面形象,从管理、从课堂教学、从日常生活、从细微中去影響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去感染学生,用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培养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
期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线的班主任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长。如今,尽管孩子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但他们的品行,习惯等都显露着原生家庭的影子,所以要改变孩子,我们更需要从家长入手。这些年我碰到不少问题孩子以及问题家长,有沟通失败的,但也有不少很成功的案例。我把与家长的沟通归纳成五个关键词“多表扬、重细节、灌方法、贵坚持
期刊
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適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新诗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给予特殊学
期刊
一、美术教育的含义  美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个人修养的新兴教育,对于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美术可以让人类发现生活的意义,进而实现人性情感的挖掘,当然我们这个所讲的美术教育是从广义而言的,所谓广义,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发现美得能力,狭义的就是专门培养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活实践活动的总结,而
期刊
幸福是童年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幸福是历经岁月磨砺的成熟与睿智?  幸福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  幸福是知足常乐的平常心?  幸福是对事业永不言弃的执著?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那么,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首先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着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因
期刊
摘要:担任班主任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每天的常态。总是心惊胆战地想着不要出大的矛盾,不要闹到要请家长处理,不要弄个受伤不可收拾,每天平安度过就谢天谢地,甚至到了烧香拜佛的地步了。殊不知大事件背后有其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并不是你每天默念不要发生,并不是你每天守在班里,并不是你苦口婆心经常强调,矛盾打闹就不会发生了。学生的情绪是每天不发生冲突的关键,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每天避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抓住教学中的细节阐述了在读书和写作方面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其中读书方面从兴趣培养、方法引导、氛围营造、舞台展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了。写作素养的培养则主要从素材积累、情感体验、随笔写作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读写素养 兴趣 情感 活动  学习语文,离不开读书和写作。这两方面工夫下不足,单靠课堂上识记几个生字,学习几篇文章,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练习几篇作文,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语文的外延即
期刊
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的。”是啊,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是在做叶的事业,最平凡的绿叶。  清楚的记得2008年,在经历几个月的残酷选拔后,迈进了遄台中学的校门,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新的事、新的人,像刚出生的娃娃,深深地被吸引。清楚的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面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内心呼喊着:我终于当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