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岂止“三味”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载,壶早于商代至汉代已在我国流行,古人以壶包容天机与审时度势之哲理。古往今来,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并在茶道的渗透中,从容地诠释东方的伦理、美学与生活智慧。
  宜兴紫砂壶始于宋,盛于明,繁荣于当代。明代聞龙在《茶笺》中对紫砂壶有:“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描述。紫砂壶承载着历史悠久的儒家与道家文化,除了卓越的使用功能外,其“温文尔雅而不张扬”的品性与内涵,颇吻合国人的审美情趣,故其在坊间流传数百年,魅力依然。
  潮州朱泥壶发端于清中期,与潮州人喝“工夫茶”的历史相生相伴,其传承、演化有序,与宜兴紫砂壶有“异曲同工”之美。潮州朱泥质地细腻,柔韧、温润。其以手拉坯成型,抟泥为壶,经千度高温成器。其胎质素雅,造型简洁,色泽丰润,手感轻盈,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潮州民间艺术工巧细腻的特色与手工韵味。
  在潮州制壶世家中,百年老字号“裕德堂”第四代传人张瑞端可谓壶艺的佼佼者。我是先赏识张瑞端的壶作,而后才结识其人的。在2006年的一个展览会上,我被其《晨曲壶》所吸引。该壶意在表现宁静的清晨气息:造型简约、清雅,线条流畅,格调清新;其“流弯而短,把环而整,腹扁而大,胎浅而虚”,透着一种素静与儒雅,令人观之清心、闲逸,如沐晨风。后来,我又陆续在其他展览会上品赏到其壶作,并结识了张瑞端先生。
  张瑞端为人温和、厚道,且“笑口常开”。他品性木讷、刚毅,勤奋笃学,对于制壶及其壶艺有一种自信。其出身于潮州制壶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得到家族壶艺真传。后创办“荆瀛轩”并承接“裕德堂”名号及“裕后抟觚师造化,德先传法得心源”之祖训,传承艺脉。其曾到宜兴拜师学艺十年,外参紫砂艺术真谛,吸取紫砂诸大家制壶技艺所长,并将潮州手拉壶技艺与宜兴紫砂艺术融于一体。与他多次接触、交谈,我感觉其为人处事远比同龄人成熟。也许其超越同龄人的历练与智慧,成就了其“功夫老到”的壶艺及其壶作的内涵。虽然,他的形象并非文质彬彬,但其朴实、淡然、敦厚之中流露出一种谦谦君子的气质。每当笔者与其聊起壶艺时,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俨然壶艺大家。
  张瑞端说:“每一个做壶的人,其实心中都有一把壶。要做好壶,先要学做人。”他将“人品+艺品”作为壶艺的追求,并融入其生命与情感。可以说,一把壶是作者修养、个性与心境的表露,其中隐现作者的匠心、构思与技艺,也是其审美取向与审美情趣的体现。正所谓“画如其人”,壶艺亦然。张瑞端以朴实的心追求壶艺,其壶便有质朴、亲和之气;其以淡泊、从容之态做壶,其作便随性、脱俗;而其寡言,则形成其壶的简约、凝练......“壶为心声”,做壶讲究手艺,尤讲究“心艺”,形出于思,而技出于心,即手到心到。心到之处便是作者情感之指“捏、拉、提、塑”的痕迹,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与表述。故壶艺佳作,不仅仅是手艺,而是“心艺之作”。张瑞端还说:“做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故其将制壶当作一种修行,创作时,静静地品茗,默默地构思,寂寂地做壶,并在传承与创新、自我与人文之间寻求一种“人壶一相”的境界。其壶艺十分全面,不论圆器、方器、素壶、花货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张瑞端深谙“壶中三味”。其认为:壶艺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一把好壶,除了形、色、工的完美,尤讲究“精、气、神”。其一是“精”,乃壶之器型及做工,或端庄,或大气,或素雅,或朴拙;线条流畅,收放有致。其二是“气”,一即壶之神态,形式完美,手艺精湛,气韵生动,富于张力与动感,富于个性与情趣;二即壶的气质,壶的内涵与品位。其三是“神”,即壶的神韵,神韵是壶的艺术生命及其魅力所在。其作注重造型的饱满与平衡,讲究壶体、壶把、壶钮、壶流浑然一体,又恰到好处。点、线、面是构成壶体的基本元素,其作从点、线、面到三维空间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或直或曲,或方或圆,巧形、巧工、巧色,富于视觉的美感。此外,其作令人瞩目之处还在于:关注自然,观照人文,弘扬传统文化,并将实用性、艺术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彰显一种新思维、新气息、新面貌。
  张瑞端与张春雷先生合作的“十二生肖壶”,既取古诗之意境,又从民间文化汲取精华,以独到的创意,并以象形为视觉,融古铸今,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生肖文化”形神合一,既凸现其变形、抽象的审美意识,又传达一种“遗貌取神”的理念,从中追求“无形之中见有形”的艺术境界,并探求一种审美高度的延伸。张瑞端的每件作品似乎都有命题,都是一种状物传神的写照,如其《和壶》、《大潮壶》、《劲节壶》、《螭蟠壶》、《儒子牛壶》、《富贵如意壶》、《三友贺岁壶》和《四季如意壶》等作品,以独到的“陶艺语言”,在盈握有限的空间,表现各种主题、某种意念、哲思以及人文关怀。其《螭蟠壶》,壶体墩庞周正,壶口轻度反檐,敦正、沉实中见灵动;其壶盖与壶口对接严密,尤见作者壶艺功力。其壶流取螭口为形,壶钮以螭龙为象,壶把则取螭纹为饰,壶流、壶钮、壶把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此作取“螭蟠龙卧,兴道皆隐”之意,古雅、内敛中见象外之旨,一种独特的理念与哲思凸现于壶中,值得细细玩味。
  张瑞端的壶作,一器一式,泛着古朴、典雅的潮州朱泥与宜兴紫砂本色相融的泥土清香,透着其精湛的技艺及有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彰现其才情、学养和灵性,并融入“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主题及文化内涵,从中或表现一种气质,或传达一种情怀,或彰显一种境界。如其《孺子牛壶》的创作萌发于对恩师“深怀爱心,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崇敬,一种尊师重教的儒家传统文化及感恩之情溢于壶中。此壶呈现牛的抽象造型,壶流、壶身、壶把、壶盖简约洗练,质朴、沉实,具有一种独特的“儒风”与形式美感。
  澳洲郑绍平先生曾做《满庭芳》称道张瑞端的“荆瀛轩”壶艺,词曰:“子冶携壶,彭年入梦,恍闻鬼斧敲魂。红泥做活,率意显精神。脱尽恒磎古法,参差处,刀篆精匀。依稀似凫雏棲燕,栩栩欲鸣春。臻珍,今又见,荆瀛镌款,朴拙由人,更直追曼公,捏嘴翻新。赢得烹泉一试,啜半盏,喉底生津。枫溪畔,闲来吟赏,茶韵最堪论。”
  综观张瑞端的作品,其壶中内蕴的壶语、诗心、哲理,既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依恋之情,也体现了其观照大自然万物生机及其审美情趣的人文情怀,令人使用、品赏、把玩之余,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有媒体称:“张瑞端的壶作既美在其形、色、工,也美在其“精、气、神”。然而,我以为:张瑞端的壶作中,岂止“形、色、工”或“精、气、神”三味?
  作为潮州制壶世家“裕德堂”的第四代传人及“荆瀛轩”的创始人,面对各种奖项和荣誉,其淡然处之。让潮州手拉壶艺术传承下去并创新、发展,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才是他的“初心”与“情怀”,也是其孜孜以求的抱负与目标。
  (本文作者系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馆长、艺术评论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111-01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是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同时我认为也是传统教育观念在我们教学生活中的一个反映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给予这往往造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迷糊;老师“给”得努力,学生反而抗拒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与其一味地把知识
期刊
摘 要: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多于奖励,批评多于表扬,否定多于肯定。我们理应分析惩罚学生的负面影响,关注惩罚策略,讲究教学管理艺术,把惩罚变为一种动力,以便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惩罚 课堂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113-02    在素质教育的今
期刊
2018年年初,以人物、花鸟、山水为题材的三人中国画展将在瑞士展出。在全国艺术家中挑选的三名艺术家中,以艺术之名探索现代水墨、塑造东方之美的万国华,将带着他的30幅没骨水墨人物画再次走进西方艺术殿堂。  万国华科班出身,年轻时接受的是传统艺术教育。在他过去的水墨中,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水墨画的原汁特点。以万国华深厚的造型功底,他在传统的水墨道路上,不能说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然而在不惑之年,一次美国个
期刊
“现在我本人在什么奖项的获得上看得比较淡,因为获得的已经过去了,跟作品的创作一样,总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件作品会做得更好。”在辜柳希自述里最后一段里,他如是说。初见辜柳希大师,他的穿着打扮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是一名木雕大师。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所谓大隐隐于市,用在辜柳希大师身上正是合适。  “辜”字,上古下辛,意为“古人有辛”。就如辜柳希的年少时期,命运曲折,生活环境艰苦。但“宝剑锋从磨砺出,
期刊
一幅K金立体双面垫绣潮绣作品《好运来》金龙鱼,其逼真程度,不管远看还是近看,仿佛这条金光灿灿的金龙鱼正在水中畅游,下一秒将穿破布料而出,向人们游来。何以潮绣作品能作出如此逼真效果,一切有赖于潮绣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繡传承人孙庆先独具创意的发明“金线双面立体垫绣”。  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主要支流。图案秀丽、色彩浓烈、造型立体、金碧辉煌,以
期刊
画家圈里,我有一位结交了30多年的朋友。他没办过个展,也没出过集子,更没人写过介绍他的文章。他当过知青,干过工人,恢复高考后考入原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大)油画专业,毕业后又公费选派到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两年油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别人介绍他的时候会说:“这是油画家易台华。”而我,一直叫他“台哥”。  台哥已经快70岁了。他曾在涟钢宣传部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一生以酒和油画为伴,他喝过的酒
期刊
2005年,辜柳希首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赛,就斩获了第39届全国“金凤凰”原创旅游品、工艺品设计大奖赛的设计创新奖金奖、技术技艺创新奖银奖、优秀作品奖三项佳绩。这些骄人的成绩对于原来从来没有意识要去参加国家任何展览大赛、只知道勤勤恳恳地经营自己的木雕厂和创作木雕艺术作品的辜柳希来说,荣誉实至名归。之后的八年间,辜柳希可谓潮州木雕的“获奖专业户”,各种奖项接踵而至……辜柳希的木雕艺术也在这一系列密集
期刊
人类爱上了人类  爱的死来活去  但总是得不到  因为从来没有去真心爱过人类的主人  永远不会知道真爱也不会遇到真爱  永远找不到真爱  感受不到天地之间的爱  那不叫爱  爱是伟大的  它的伟大意义就是内心有没有感受到了《它》  世界上你所看的是人造一面  远离了事实  世界的事实是一个密秘  如果人类知道的事实的那一天  人们说  我会接受任何惩罚  不要渴望另一个世界的天堂  珍惜眼前的天堂
期刊
我认识王友智先生是先认识他的书法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朋友家中我看到了友智先生写的一幅草书。顿时眼前一亮,似見龙蛇飞舞,气贯山河,氤氲着一篇浓郁的诗意情境雨与厚重的文化气息。  我知道,真正的草书是书家性情与性格的直接表达,诗意的纵情呈现,胸中激情的奔涌入形,灵魂中心源的神韵飞扬。正如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这次,我走近友智的草书作品《离骚》,就犹
期刊
一  王冰的书法我读了多年,面目在不断变化,功力在不断地增强,书外的和书内的蕴藉愈来愈多,人也随着道与艺的双进而变得更加平和。书法除了自身的本体外,有很多赋值的东西,传统从来都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书法的传统与人的习惯并行双构,每一个笔端的变化都包含着巨大的人的因素和这个人特殊的书法阶段的状态。  王冰是沿着书法的陡坡攀缘的人,入道愈深,更见风光,更见变化。他如今就工作在书法的圣殿——碑林,眼目所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