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只兴替。了解白石县的前世今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白石县的过去,把握白石县的现在,创造白石县的未来。白石县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见证,在我国厚重的历史中挥洒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白石县;历史;见证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夏河县位于甘南州西北部,东、南面分别与合作市、碌曲县相邻;北依临夏州及青海循化县、同仁县;西接青海泽库县。夏河因大夏河水而得名。夏河县城驻地处拉卜楞镇西南隅,有著名的拉卜楞寺,俯视大夏河水,遥望桑科草原,神秘的宗教文化、独特的藏族风情与美丽的草原风光在这里集中展现,享有“中国小西藏”和“东方梵蒂冈”的美称,成为甘南主要的旅游县,是甘南香巴拉之旅的必游之地。[1]
甘南草原在先秦时属群羌故地,見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居住在赐支河流域(黄河首曲)的“党项羌”,白龙江流域的“白马羌”“武都羌”“宕昌羌”,灕水流域的“罕羌”等。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大夏河(古称灕水)之滨原罕羌侯邑置枹罕县,属陇西郡。枹罕县古址在今临夏县东北,地名至今犹存,今夏河县大夏河沿岸的部分地区归枹罕县管辖。
汉初,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势强盛。汉武帝征服匈奴之后,打通河西走廊,设置四郡,是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增设金城郡,统称“河西五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郡址设在允吾、浩亹 、枝阳、金城、渝中、枹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等县。辖境相当于今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
白石县建置亦始于汉昭帝始元六年(81年),与金城郡同时设立,属金城郡,东汉时属陇西郡,是中原王朝在今甘南州境建立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堪称甘南第一县。十六国时期,白石县为前凉所辖。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前凉张骏重划疆域和行政,将行政建置改为凉、河、沙三州,金城郡划归新设置的河州,金城郡辖的县也有变动,省白石县,置永固县。省去白石县的原因,可能与当时吐谷浑人“创居”白石县,前凉势力鞭长莫及有关。至此,白石县在历史上存在了四百多年。
汉代的白石县治,具体位置在哪里呢?从县城的命名、古文献所记的方位、周围山川形势以及城池的构筑特征来看,今夏河县甘加乡的八角城,应是汉白石县遗址。白石县因临近白石山而得名。白石山脉是甘南境内的主要山脉,又称大雪山,为西倾山脉北支。主峰达里加山,藏名“达加拉”,海拔4636米,为夏河县北境最高的山,北于青海省循化县为界,南至土门关附近,折而东行,入和政、临潭诸县境,延绵四百余里,随地异名,有太子山、莲花山等称谓。白石县治就坐落在达里加山下(小地名为“白石崖”,藏语称为“智格”,与白石崖同义),“自下仰望,则雪岭嵯峨,如插翠屏”。
十六国时期,河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阚骃的《十三州志》中,有关于白石县方位的具体记载:“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张 注引郦道元曰:“今漓水迳其南而石出其北也。”汉代的陇西郡郡治在狄道(今临洮县),白石县治位于今临洮县的西北二百八十里处。《十三州志》对枹罕县也有记述:“枹罕县在陇西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在《汉书·地理志》中有道:“漓水出白石县西塑外,东至袍罕入河。是白石与袍罕分据漓水上下游,甚明。”《水经注》中对它们的具体地理位置有着更为详细的说明:“漓水迳其北。今漓水迳其南注之,而不迳其此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又东,左合罕拜南溪,水出罕西,东南流,迳罕齐南……”
漓水,又称砾水,《水经注》作灕水,是大夏河的故称。大夏河,藏语称为“桑曲”,发源于夏河县西南甘青边界西倾山支脉(大不勒赫卡山),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夏河县桑科、拉卜楞、麻当、曲奥等乡镇,由土门关出境,在临夏境内汇入导河后,由东乡族自治县河滩乡以北流入刘家峡水库。
通过前面古人的记载可知:
其一,白石和袍罕分别位于白石山南北方向。在宋代,白石山被称作露骨山,是因为其构成的白垩纪石灰岩而得名。山势为西北东南向,它和它南面的白石川和白石川水走向平行。白石川就是现在的甘家滩,白石川水就是现在的铁隆沟,铁隆沟的发源地交白石崖,是白石山向西北方向的延长部分,由此可见,白石的名字一直是古今沿用的。
其二《水经注》中写到,白石县故城在白石川水流入漓水的交汇处旁边,并对《十三州志》中漓水流经此城之北的错误进行了纠正。现在,夏河县麻当处有一座古城,与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样,我们把它叫作麻当古城,也就是汉白石县故城。对于白石川水上游南流所经之白石城,和《宋史·地理志》中河州与乐舟条里所记载的一公城或循化城的地理位置相符合,不清楚它在什么时候建成的,并且不是汉县,可能是因为当地很多地名都名叫白石,所以以此命名。[2]
其三,白石县故城,王莽曾经为它改过名字,《汉书·地理志》中的白石,就是西汉白石县;因为我们可以知道袍罕县故城一定是西汉袍罕县,它们都是属于金城郡。按照《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到了东汉时期,两县又归陇西郡治理,但是具体地址没有变化。《水经注》中也说到两县都属于陇西郡,其距郡治狄道,白石为285里,袍罕县为210里,由此可知两地相距75里。“白石山在动”“灕水迳其南”“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等详细记载,足以证明汉白石县治旧址在今夏河县甘加乡白石崖下的八角城。
八角城因为其八个城角而得名,城廓是一个空心十字型,这里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中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吐蕃、西夏、吐谷浑等国的军事必争之地。八角城长约2公里,城内的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城外有护城河、护城壕等,其建筑造型十分独特,虽然该城占地达到了300亩,但是每个城角之间的距离正好处于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可以互相支援,因此此地易守难攻。 至于八角城的建造时间,则没有确切说明,有的人说是宋代唃厮啰时期建成的,有的说是西夏王朝时期建成的,但都是空口无凭。根据推测宋代唃厮啰时期建成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因为这座城市的造型和内地的完全不同,不是方形而是“卐”型,与藏族苯教教徽相同。同时,这里以前是苯教的中心,目前离八角城不远处还有一座苯教寺院,叫作海寺。
从八角城北越过山脊台地行5公里,便是海拔4000米德白石崖,成为八角城的天然屏障。溯城南的央曲河可通青海同仁县,顺流而东,便入大夏河谷,穿越峡谷,即到枹罕。这里是汉唐长安经陇右通西南蕃地的要道,汉朝在此设县,与枹罕县相呼应,以拒西羌。[3]
经过勘察发现,八角城沿线很多都拥有明代的迹象,说明丝绸之路河南分道从当代被废弃以后,宋元之际,是茶马交易之地和驿站。明代,只是军事中的一部分,在元明时期,八角城开始渐渐被废弃,但仍旧是十分重要的驿站。根据史书资料记载,八角城修于南北朝,在宋代、元代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
根据当地一位90岁藏族老人回忆,清末时期,八角城尚无人居住,但到了民国时期很多汉人和藏人开始涌入八角城,据了解,目前八角城拥有居民500多人,70多戶汉、藏人杂居,八角城村是附近最大的自然村,村里大部分是以放牧为主业,副业是农业,村里学校教授汉、藏两种语言。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未知的世界强烈地吸引着当地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很少离开自己的家乡,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使他们留在了这块土地。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八角城逐步发展起了旅游业。游客们登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墙,一眼望去,蓝天、白云、青草、羊群,交织出一副怡然自乐的草原牧歌图,八角城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苍茫大地上,等待游人们的探索。
瞻望今日之八角城——汉代的白石县,真让人感慨万千:萋萋芳草掩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断壁残垣隐现几许昔日的繁华景象。
参考文献:
[1]魏晋贤.文献与地理——再论汉枹罕与白石二县城址[J].兰州大学学报,1991(2):40-45.
[2]佐腾长,梁今知.大夏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察——以《水经注》的记述为中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2):26-34.
[3]王金琳.走进夏河八角古城[J].大陆桥视野,2007(9):48.
【关键词】白石县;历史;见证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夏河县位于甘南州西北部,东、南面分别与合作市、碌曲县相邻;北依临夏州及青海循化县、同仁县;西接青海泽库县。夏河因大夏河水而得名。夏河县城驻地处拉卜楞镇西南隅,有著名的拉卜楞寺,俯视大夏河水,遥望桑科草原,神秘的宗教文化、独特的藏族风情与美丽的草原风光在这里集中展现,享有“中国小西藏”和“东方梵蒂冈”的美称,成为甘南主要的旅游县,是甘南香巴拉之旅的必游之地。[1]
甘南草原在先秦时属群羌故地,見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居住在赐支河流域(黄河首曲)的“党项羌”,白龙江流域的“白马羌”“武都羌”“宕昌羌”,灕水流域的“罕羌”等。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大夏河(古称灕水)之滨原罕羌侯邑置枹罕县,属陇西郡。枹罕县古址在今临夏县东北,地名至今犹存,今夏河县大夏河沿岸的部分地区归枹罕县管辖。
汉初,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势强盛。汉武帝征服匈奴之后,打通河西走廊,设置四郡,是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增设金城郡,统称“河西五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郡址设在允吾、浩亹 、枝阳、金城、渝中、枹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等县。辖境相当于今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
白石县建置亦始于汉昭帝始元六年(81年),与金城郡同时设立,属金城郡,东汉时属陇西郡,是中原王朝在今甘南州境建立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堪称甘南第一县。十六国时期,白石县为前凉所辖。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前凉张骏重划疆域和行政,将行政建置改为凉、河、沙三州,金城郡划归新设置的河州,金城郡辖的县也有变动,省白石县,置永固县。省去白石县的原因,可能与当时吐谷浑人“创居”白石县,前凉势力鞭长莫及有关。至此,白石县在历史上存在了四百多年。
汉代的白石县治,具体位置在哪里呢?从县城的命名、古文献所记的方位、周围山川形势以及城池的构筑特征来看,今夏河县甘加乡的八角城,应是汉白石县遗址。白石县因临近白石山而得名。白石山脉是甘南境内的主要山脉,又称大雪山,为西倾山脉北支。主峰达里加山,藏名“达加拉”,海拔4636米,为夏河县北境最高的山,北于青海省循化县为界,南至土门关附近,折而东行,入和政、临潭诸县境,延绵四百余里,随地异名,有太子山、莲花山等称谓。白石县治就坐落在达里加山下(小地名为“白石崖”,藏语称为“智格”,与白石崖同义),“自下仰望,则雪岭嵯峨,如插翠屏”。
十六国时期,河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阚骃的《十三州志》中,有关于白石县方位的具体记载:“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张 注引郦道元曰:“今漓水迳其南而石出其北也。”汉代的陇西郡郡治在狄道(今临洮县),白石县治位于今临洮县的西北二百八十里处。《十三州志》对枹罕县也有记述:“枹罕县在陇西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在《汉书·地理志》中有道:“漓水出白石县西塑外,东至袍罕入河。是白石与袍罕分据漓水上下游,甚明。”《水经注》中对它们的具体地理位置有着更为详细的说明:“漓水迳其北。今漓水迳其南注之,而不迳其此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又东,左合罕拜南溪,水出罕西,东南流,迳罕齐南……”
漓水,又称砾水,《水经注》作灕水,是大夏河的故称。大夏河,藏语称为“桑曲”,发源于夏河县西南甘青边界西倾山支脉(大不勒赫卡山),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夏河县桑科、拉卜楞、麻当、曲奥等乡镇,由土门关出境,在临夏境内汇入导河后,由东乡族自治县河滩乡以北流入刘家峡水库。
通过前面古人的记载可知:
其一,白石和袍罕分别位于白石山南北方向。在宋代,白石山被称作露骨山,是因为其构成的白垩纪石灰岩而得名。山势为西北东南向,它和它南面的白石川和白石川水走向平行。白石川就是现在的甘家滩,白石川水就是现在的铁隆沟,铁隆沟的发源地交白石崖,是白石山向西北方向的延长部分,由此可见,白石的名字一直是古今沿用的。
其二《水经注》中写到,白石县故城在白石川水流入漓水的交汇处旁边,并对《十三州志》中漓水流经此城之北的错误进行了纠正。现在,夏河县麻当处有一座古城,与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样,我们把它叫作麻当古城,也就是汉白石县故城。对于白石川水上游南流所经之白石城,和《宋史·地理志》中河州与乐舟条里所记载的一公城或循化城的地理位置相符合,不清楚它在什么时候建成的,并且不是汉县,可能是因为当地很多地名都名叫白石,所以以此命名。[2]
其三,白石县故城,王莽曾经为它改过名字,《汉书·地理志》中的白石,就是西汉白石县;因为我们可以知道袍罕县故城一定是西汉袍罕县,它们都是属于金城郡。按照《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到了东汉时期,两县又归陇西郡治理,但是具体地址没有变化。《水经注》中也说到两县都属于陇西郡,其距郡治狄道,白石为285里,袍罕县为210里,由此可知两地相距75里。“白石山在动”“灕水迳其南”“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等详细记载,足以证明汉白石县治旧址在今夏河县甘加乡白石崖下的八角城。
八角城因为其八个城角而得名,城廓是一个空心十字型,这里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中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吐蕃、西夏、吐谷浑等国的军事必争之地。八角城长约2公里,城内的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城外有护城河、护城壕等,其建筑造型十分独特,虽然该城占地达到了300亩,但是每个城角之间的距离正好处于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可以互相支援,因此此地易守难攻。 至于八角城的建造时间,则没有确切说明,有的人说是宋代唃厮啰时期建成的,有的说是西夏王朝时期建成的,但都是空口无凭。根据推测宋代唃厮啰时期建成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因为这座城市的造型和内地的完全不同,不是方形而是“卐”型,与藏族苯教教徽相同。同时,这里以前是苯教的中心,目前离八角城不远处还有一座苯教寺院,叫作海寺。
从八角城北越过山脊台地行5公里,便是海拔4000米德白石崖,成为八角城的天然屏障。溯城南的央曲河可通青海同仁县,顺流而东,便入大夏河谷,穿越峡谷,即到枹罕。这里是汉唐长安经陇右通西南蕃地的要道,汉朝在此设县,与枹罕县相呼应,以拒西羌。[3]
经过勘察发现,八角城沿线很多都拥有明代的迹象,说明丝绸之路河南分道从当代被废弃以后,宋元之际,是茶马交易之地和驿站。明代,只是军事中的一部分,在元明时期,八角城开始渐渐被废弃,但仍旧是十分重要的驿站。根据史书资料记载,八角城修于南北朝,在宋代、元代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
根据当地一位90岁藏族老人回忆,清末时期,八角城尚无人居住,但到了民国时期很多汉人和藏人开始涌入八角城,据了解,目前八角城拥有居民500多人,70多戶汉、藏人杂居,八角城村是附近最大的自然村,村里大部分是以放牧为主业,副业是农业,村里学校教授汉、藏两种语言。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未知的世界强烈地吸引着当地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很少离开自己的家乡,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使他们留在了这块土地。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八角城逐步发展起了旅游业。游客们登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墙,一眼望去,蓝天、白云、青草、羊群,交织出一副怡然自乐的草原牧歌图,八角城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这苍茫大地上,等待游人们的探索。
瞻望今日之八角城——汉代的白石县,真让人感慨万千:萋萋芳草掩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断壁残垣隐现几许昔日的繁华景象。
参考文献:
[1]魏晋贤.文献与地理——再论汉枹罕与白石二县城址[J].兰州大学学报,1991(2):40-45.
[2]佐腾长,梁今知.大夏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察——以《水经注》的记述为中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2):26-34.
[3]王金琳.走进夏河八角古城[J].大陆桥视野,200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