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生产、建设、一线管理等应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他们是技术与学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特殊人才群体。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同时也由于传统旧思想的影响——认为劳力者地位低于或者受制于劳心者,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所导向的行业,所以,此状况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而,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更多实践技能型人才,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视域下;高职教育;探索
1 城乡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和批判》(1958年出版)提出过“乡村城市化”理论。恩格斯也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化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以及城乡的整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同享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市和乡村都各其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无论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推广,不同的产业竞相迸发。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各个地区产生不同于其它地区的产业,毋庸置疑,这些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才有可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互相融合,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城市中的有不同技术的人才看准农村发展的潜力,也会走到田间地头,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他们缺乏一些专业技能,需要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摸索、提高自己,学到适合自己的技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渐进過程。目前,由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限、专业技能欠缺,导致大量劳动力无法顺利向城市转移。作为高职教育的研究者,要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而不是顺其自然。现在以至于未来,要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新生代的农民学到技能,能尽快的融入到城市。
2 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近二三十的实践,呈现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1 高职教育仍未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度
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学生对报考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在政策给予支持与倾斜,仍然没有完全提起学生或者家长的兴趣,着实让人警醒。学生或者家长,除非情非得已,否则不选择职业教育。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农业国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任何人都会做,任何人都能做,农业是下等人从事的行业的看法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学生学有所成后,纷纷离开农业转向城市,当然,城市需要很多的农民成为城市人,但是,如果我们尽弃农业,实在是暴露了我国教育理念的畸形。陶行知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职业教育“普教化”,学校不重视学生的技能,而是热衷于对口升学,忽视甚至是遗忘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初衷。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技能,理论又不好,故而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职业教育的效果及结果可想而知。
2.2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故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多,特别是对中小城市等的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有限。在此情况下政府有义务拨正发展的方向,改善职业教育的被动局面。在招生制度方面,本科生招生总是第一批次,高职招生在后,高职教育给人的印象总是配角,是拾遗补缺的角色,且高职教育的层次大多属于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层次较少。以上现象的形成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不应该一直持续下去。目前,社会城乡一体化需要技能型人才,需要职业教育,政府就应该打破传统的制度,改观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
2.3 高职教育师资结构及培养体系残缺
我国的师范类院校有很多,每年培养出来的教师足以补充到大中小学中去,但由于历史及历史传统认识的原因,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导致高职教师后继乏人。另外,职业教育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和职业特点,职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技能,能将知识与技能同时传递给学生。技能的形成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总结,甚至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种感受普通教师如果不通过实践的训练不可能形成,更遑论传授技能。故而,“双师型”教师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而目前,我国职教师资,一是主要来源于师范类,此类教师并没有专业技能背景;二是来源于工科类,此类并没有教育学背景。这种缺陷导致“双师型”教师存在先天不足。当然,我们为了弥补不足,大多采取急救措施——短时间集中培训,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但由于技能及教育学知识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其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流于形式。这些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2.4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发展的定位不甚明确。
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还未形成正确的认识,高职院校生源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难以坚持学校的办学初衷。所以,有些院校为了多招生,盲目向普通院校转型。有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优势——传授特殊技能,而是在教学模式及培养目标上,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那一套方法方式。在学校规划发展方面,为了追求综合性学校,在师资力量及教学硬件方面都不过硬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专业类别,不追求少而精,结果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培养的目标和目的,背离了高职院校的使命和初衷。 3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夙愿。
3.1 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高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探索校企合作,走出一条符合实情的道路,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订单式”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高职院校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主要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的关系。对于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企业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去,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的结局。
对于国外的一些培养模式,有条件的院校或许可以借鉴。例如,德国是通过国家的立法支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以便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即“双元制”培养模式。“‘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培养模式,在政府出面干预下,使得生产、学习合作制度化,使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援、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财力支援,得到的回报是按照的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样通过优质的教学效果,得到企业的认可,再次接受企业的支持。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与学校进行控制和监管,并对给予学校支持的企业以财政方面的补偿。这种方法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培养的针对性强,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素养提高较快且全面。
3.2 高职院校摈弃“大且全”的办学理念,走向“精且专”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努力挖掘本地区教学资源的潜力,敏锐捕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通过校企合作、与社区合作等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为了消除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误解,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能培养出就业较好的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教育层次。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要逐步升本,甚至向专业型研究生层次发展,这样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改善人们对高职院校错误认识,尤为重要的是让莘莘学子有了不断追求的发展路径与动力。
高职院校在承担起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承担起非学历教育。因为,有些应用型人才没有条件与机会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但又迫切需求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这时,高职院校要肩负起培训的责任。所以,高职院校要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法模式,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打破老套的教学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走适合国情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传统教学以公共课、基础课、实践课为主导,从人的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这种培养模式不能说有错。但是,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勇于革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思想前提条件。美国及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也给我国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榜样。其特色在于:学样聘请某些行业中的精英人物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要求,将该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层层分解。这种分解要符合人的认识及技能形成的规律,然后,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总结归纳,制定教学大纲,借此施教。这种紧扣时代发展需求的、比较灵活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方法,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欠缺的。目前,我國高职院校这种自我革新的环境还有待于优化,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让社会监督学校的发展,这是一个自我革新、制度创新的过程。
3.3 深化改革,扶持高职教育发展。
人才市场倒逼改革,城乡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倒逼高职教育改革。在此情况下,政府要认清形式,主动改革,以理顺各种关系。
3.3.1 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 (奖、贷、助、补、免 )给予扶贫,让贫困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另外,省级政府要下放管理权限,对高职院校给予指导监管,而对于办学、招生、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师聘用等给予学校自主权力,发挥学校船小易调头的优势,让高校的自主办学权落到实处。
3.3.2 灵活选聘教师,多渠道招贤纳士。
目前,由于高职教师人才较匮乏,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这时,需要解放思想,多渠道招揽人才,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补充到教学中去,聘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总之,不让高职教育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而是成为与普通大学同等地位的教学支流。同样,在招贤纳士方面,提升教师的水平是高职教育效果的保证。在德国,“高职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要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包括3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且教师大都要有两个职称,即工程师和教师”。最终,让有才能的各行各业的符合条件的人员愿意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使高职教育团体成为观念先进、结构合理、技能突出的能教学、能实践的一个群体。
3.4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二元分割的现象。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而城市职业教育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了解,二者互相独立,未能实现互通信息,实现共赢。这种状态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求。所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城乡交流信息,在更大的视野下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发展的战略。“建立城乡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平台, 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信息共享,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为了整合城乡职业教育的资源,实现互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政府、企业有义务有责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不同的层面上给予职业教育支持。
综上所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多,且种类繁多,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伴随的现象。高职院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才的匮乏现象,但是,还远未达到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勇于革新,抛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既对未来的就业大军——青年学生进行学历教育,也要对下岗、在岗无技能人员进行非学历教育,让劳动者各尽其才,各尽其能,这是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期待。
作者单位
山西省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朔州市 03600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生产、建设、一线管理等应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他们是技术与学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特殊人才群体。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同时也由于传统旧思想的影响——认为劳力者地位低于或者受制于劳心者,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所导向的行业,所以,此状况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而,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更多实践技能型人才,为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视域下;高职教育;探索
1 城乡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和批判》(1958年出版)提出过“乡村城市化”理论。恩格斯也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化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以及城乡的整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同享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市和乡村都各其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无论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推广,不同的产业竞相迸发。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各个地区产生不同于其它地区的产业,毋庸置疑,这些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才有可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互相融合,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同时,城市中的有不同技术的人才看准农村发展的潜力,也会走到田间地头,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他们缺乏一些专业技能,需要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摸索、提高自己,学到适合自己的技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渐进過程。目前,由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限、专业技能欠缺,导致大量劳动力无法顺利向城市转移。作为高职教育的研究者,要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而不是顺其自然。现在以至于未来,要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新生代的农民学到技能,能尽快的融入到城市。
2 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近二三十的实践,呈现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1 高职教育仍未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度
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学生对报考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在政策给予支持与倾斜,仍然没有完全提起学生或者家长的兴趣,着实让人警醒。学生或者家长,除非情非得已,否则不选择职业教育。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农业国家,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任何人都会做,任何人都能做,农业是下等人从事的行业的看法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学生学有所成后,纷纷离开农业转向城市,当然,城市需要很多的农民成为城市人,但是,如果我们尽弃农业,实在是暴露了我国教育理念的畸形。陶行知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职业教育“普教化”,学校不重视学生的技能,而是热衷于对口升学,忽视甚至是遗忘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初衷。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技能,理论又不好,故而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职业教育的效果及结果可想而知。
2.2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故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多,特别是对中小城市等的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有限。在此情况下政府有义务拨正发展的方向,改善职业教育的被动局面。在招生制度方面,本科生招生总是第一批次,高职招生在后,高职教育给人的印象总是配角,是拾遗补缺的角色,且高职教育的层次大多属于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层次较少。以上现象的形成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不应该一直持续下去。目前,社会城乡一体化需要技能型人才,需要职业教育,政府就应该打破传统的制度,改观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
2.3 高职教育师资结构及培养体系残缺
我国的师范类院校有很多,每年培养出来的教师足以补充到大中小学中去,但由于历史及历史传统认识的原因,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导致高职教师后继乏人。另外,职业教育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和职业特点,职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技能,能将知识与技能同时传递给学生。技能的形成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总结,甚至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种感受普通教师如果不通过实践的训练不可能形成,更遑论传授技能。故而,“双师型”教师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而目前,我国职教师资,一是主要来源于师范类,此类教师并没有专业技能背景;二是来源于工科类,此类并没有教育学背景。这种缺陷导致“双师型”教师存在先天不足。当然,我们为了弥补不足,大多采取急救措施——短时间集中培训,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但由于技能及教育学知识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其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流于形式。这些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2.4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发展的定位不甚明确。
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还未形成正确的认识,高职院校生源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难以坚持学校的办学初衷。所以,有些院校为了多招生,盲目向普通院校转型。有些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优势——传授特殊技能,而是在教学模式及培养目标上,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那一套方法方式。在学校规划发展方面,为了追求综合性学校,在师资力量及教学硬件方面都不过硬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专业类别,不追求少而精,结果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培养的目标和目的,背离了高职院校的使命和初衷。 3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夙愿。
3.1 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高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探索校企合作,走出一条符合实情的道路,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订单式”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高职院校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主要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合作的关系。对于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企业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去,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的结局。
对于国外的一些培养模式,有条件的院校或许可以借鉴。例如,德国是通过国家的立法支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以便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即“双元制”培养模式。“‘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培养模式,在政府出面干预下,使得生产、学习合作制度化,使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援、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财力支援,得到的回报是按照的比例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样通过优质的教学效果,得到企业的认可,再次接受企业的支持。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与学校进行控制和监管,并对给予学校支持的企业以财政方面的补偿。这种方法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培养的针对性强,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素养提高较快且全面。
3.2 高职院校摈弃“大且全”的办学理念,走向“精且专”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努力挖掘本地区教学资源的潜力,敏锐捕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通过校企合作、与社区合作等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为了消除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误解,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能培养出就业较好的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教育层次。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要逐步升本,甚至向专业型研究生层次发展,这样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改善人们对高职院校错误认识,尤为重要的是让莘莘学子有了不断追求的发展路径与动力。
高职院校在承担起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要承担起非学历教育。因为,有些应用型人才没有条件与机会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但又迫切需求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这时,高职院校要肩负起培训的责任。所以,高职院校要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法模式,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打破老套的教学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走适合国情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传统教学以公共课、基础课、实践课为主导,从人的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这种培养模式不能说有错。但是,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勇于革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思想前提条件。美国及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也给我国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榜样。其特色在于:学样聘请某些行业中的精英人物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要求,将该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层层分解。这种分解要符合人的认识及技能形成的规律,然后,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进行总结归纳,制定教学大纲,借此施教。这种紧扣时代发展需求的、比较灵活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方法,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欠缺的。目前,我國高职院校这种自我革新的环境还有待于优化,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让社会监督学校的发展,这是一个自我革新、制度创新的过程。
3.3 深化改革,扶持高职教育发展。
人才市场倒逼改革,城乡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倒逼高职教育改革。在此情况下,政府要认清形式,主动改革,以理顺各种关系。
3.3.1 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种形式 (奖、贷、助、补、免 )给予扶贫,让贫困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另外,省级政府要下放管理权限,对高职院校给予指导监管,而对于办学、招生、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师聘用等给予学校自主权力,发挥学校船小易调头的优势,让高校的自主办学权落到实处。
3.3.2 灵活选聘教师,多渠道招贤纳士。
目前,由于高职教师人才较匮乏,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这时,需要解放思想,多渠道招揽人才,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补充到教学中去,聘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总之,不让高职教育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而是成为与普通大学同等地位的教学支流。同样,在招贤纳士方面,提升教师的水平是高职教育效果的保证。在德国,“高职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要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包括3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且教师大都要有两个职称,即工程师和教师”。最终,让有才能的各行各业的符合条件的人员愿意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使高职教育团体成为观念先进、结构合理、技能突出的能教学、能实践的一个群体。
3.4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二元分割的现象。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而城市职业教育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了解,二者互相独立,未能实现互通信息,实现共赢。这种状态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求。所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城乡交流信息,在更大的视野下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发展的战略。“建立城乡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平台, 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信息共享,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为了整合城乡职业教育的资源,实现互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政府、企业有义务有责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不同的层面上给予职业教育支持。
综上所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对各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多,且种类繁多,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伴随的现象。高职院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才的匮乏现象,但是,还远未达到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勇于革新,抛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既对未来的就业大军——青年学生进行学历教育,也要对下岗、在岗无技能人员进行非学历教育,让劳动者各尽其才,各尽其能,这是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期待。
作者单位
山西省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朔州市 0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