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海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从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能量的消耗、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能等方面入手,列举了海西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并针对海西实际,提出了夯实农牧业生产基础、发展设施农牧业、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建立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等推动海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青海海西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0-0204-03
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海西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1有利因素
一是农业环境未遭污染,人口少,地域辽阔。几十年的农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防护林保护下的小块绿洲农业区,农业区零星分布,依水耕作,田、林、路、渠系配套,农业环境洁净;二是农业资源未遭破坏。农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开发掠夺式经营以后逐渐恢复,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合理开发利用,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未遭破坏;三是农业发展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现代农业刚开始起步,发展循环农业好比一张白纸上可以画最好的画,写最美的字;四是工业化进程快。海西地区生产总值134.34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100.12亿元,占74.5%;农业生产总值4.47亿元,占3.4%;第三产业总值29.75亿元,占22.1%。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2.4倍,工业化进程快,工业所占比重大,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城镇化水平高。海西现有人口4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3万人,占总人口的62.8%;农业人口15.6万人,占总人口的37.2%。城镇人口是农业人口的1.69倍,而且小城镇建设步伐较快,乡镇综合改革已经完成,有利于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带动农村;六是农业生产基础较好。海西农业生产属灌溉农业,土地平整,田间渠系配套,农民人均纯收入2 587元,居全省之首,且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0%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0%,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1.2不利因素
一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有片面性;二是缺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课题,有较成熟的理论,但缺乏可供实际操作的经验;三是地区经济欠发达。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加大投资力度、给予资金支持会受到限制;四是缺少指导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技术人才和力量。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海西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立足实际,立足资源,立足地区,从节水、节肥、节能、节种等方面入手,从提高效益和效能上下工夫,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积极实施节水、节肥、节能、节种等工程,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能量的消耗,推广节能等新技术,不断向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能。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节约型农业节约型社会为宗旨;以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原则;以突出农业增效,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为重点,向持续、健康、快速方向发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逐步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流动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变,形成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2.1 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海西是国家批准的全国11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就整个地区来讲,经济发展呈现的是工业相对发达,所占比重大;农业相对较滞后,所占比重小的态势,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工业的循环经济。但就循环经济来讲,只有工业的循环经济是不够的,是残缺的。农业循环经济问题也应放在与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研究、来探讨、来发展。就海西农业来讲,在草场尚未退化、耕地尚未毁坏、水源尚未污染、资源尚未破坏的状况下,应把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实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整个海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
2.2构建海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2.2.1“四位一体”模式。海西农村节能经济发展的最好模式是建1个沼气池,改灶、改厕、改猪圈,在沼气池上建温室。这是最适宜海西的气候特点,是一种农村节煤、节柴、节燃料的最好节能模式,俗称“猪—沼—菜”模式。
2.2.2计量用水、按方收费模式。海西耕地多沙质,存水、蓄水能力差,且本地水资源紧缺,水真正成为农业的“命脉”。所以发展节水农业尤为重要,要通过对现有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通过开源节流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推进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的用水管理模式,推广滴灌、喷灌、渗灌、漏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加大对农灌用水的服务与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2.2.3配方施肥模式。海西沙质化的耕地,农田用肥量逐年加大,要在大力提倡积施农家肥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模式,开展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用肥效率,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2.2.4适量、精量播种模式。在海西由于作物分蘖率低,过量播种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在大田作物种植上积极推行适量、精量适时播种,采取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良种工程,实行节种生产,科学用种,促进农业增效。
2.2.5生态养殖模式。农区通过建养殖园区,推行“四位一体”等,提倡洁净生产,发展生态养殖。牧区通过草场围栏、划区轮牧、退牧还草、休牧禁牧等,开展保护草原、保护环境的畜牧工程,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路子。
2.2.6发展生物质工程。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在地方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向秸秆气化等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的工厂化模式发展,推广生物质工程,发展高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举措
3.1夯实农牧业生产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油菜、青稞制种基地、种子检测中心、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动物防疫监督站、牧区防灾基地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二是抓好乡村道路建设,逐步实现村级道路硬化;三是加强农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四是加大农牧区文教、卫生、通讯、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扩大农牧区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范围。
3.2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
一是在城郊建设日光节能温室,推广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先进生产技术,种植樱桃西红柿、水果型黄瓜、彩椒、西兰花、高档食用菌和花卉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二是加大投入抓好新、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繁育,开展蔬菜保鲜、蔬菜加工、发展节水灌溉,推动设施农业向立体化、多元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农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工作。发挥柴达木地区绿色、无污染的优势,打绿色品牌,在格尔木、德令哈率先建设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完成产品无公害、绿色认证,提高海西州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实施农村能源“一池三改”项目,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设施农业建设。
3.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转化能力
一是以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大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力度,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配套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覆盖率和普及度,提高农牧业科技的贡献率;二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多种形式开展实用实效的农牧民科学知识普及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引导农牧民由体能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三是切实提高农牧业装备和支撑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突出抓好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农机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农机科研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整体提升农机装配水平、专业化水平和作业水平,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4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在种养加产业链中的比重。围绕六大品牌产业,坚持科技先导,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下大力气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基地和农牧民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系,使产业化经营建立在工农联手、互利双赢的可靠基础之上。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和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3.5建立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一是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模式,重点发展农村沼气,结合开发农村生活能源,积极开展太阳能综合利用引进和推广,积极推广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全社会清洁能源利用率;二是立足柴达木农牧业资源优势,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都兰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天峻—都兰优质藏系羊和牦牛产业带、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大柴旦绒山羊产业带、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产业带、格尔木—德令哈—都兰杂交油菜、青稞制种产业带。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猪繁育养殖基地、中藏药材生产基地、高原淡水养殖基地、优质奶源基地,做大、做强柴达木无公害蔬菜、柴达木优质油菜籽种、柴达木枸杞沙棘保健品、柴达木绒山羊、柴达木肥羔犊肉、柴达木蟹六大品牌;三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活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的盲目性,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四是突出绿色品牌创建,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个级别分类认证农畜产品,打造特色农畜产品品牌,逐步实现“一乡一品”的目标,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突出抓好草产业,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把草产业的发展作为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六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制定严格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发展节水农业,逐步推行喷灌、微灌、滴灌、管灌技术,按照“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区域化、经营机制产业化、优质产品品牌化”的建设要求,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区域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立海西州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3.6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防控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全面提升动物疫病免疫、疫情处置、检疫和防控水平,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二是强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充分发挥我州绿色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三是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牧业和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健全、培训、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4参考文献
[1]王伯安,吴海燕.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J].求是,2006(6):38-39.
[2] 李辉作,曹玉霞.试论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模式问题——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解度探讨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7(2):95-98.
[3] 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4] 王悦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J].农村经济,2004(12):81-84.
[5]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 陈青.黑龙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5):138-140.
[7] 王振如,钱静.发展城郊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33-35.
[8] 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包菲,黄仁,吴进.关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27-28.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青海海西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0-0204-03
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损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海西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1有利因素
一是农业环境未遭污染,人口少,地域辽阔。几十年的农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防护林保护下的小块绿洲农业区,农业区零星分布,依水耕作,田、林、路、渠系配套,农业环境洁净;二是农业资源未遭破坏。农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开发掠夺式经营以后逐渐恢复,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合理开发利用,耕地、水等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未遭破坏;三是农业发展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现代农业刚开始起步,发展循环农业好比一张白纸上可以画最好的画,写最美的字;四是工业化进程快。海西地区生产总值134.34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100.12亿元,占74.5%;农业生产总值4.47亿元,占3.4%;第三产业总值29.75亿元,占22.1%。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2.4倍,工业化进程快,工业所占比重大,有利于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城镇化水平高。海西现有人口4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3万人,占总人口的62.8%;农业人口15.6万人,占总人口的37.2%。城镇人口是农业人口的1.69倍,而且小城镇建设步伐较快,乡镇综合改革已经完成,有利于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带动农村;六是农业生产基础较好。海西农业生产属灌溉农业,土地平整,田间渠系配套,农民人均纯收入2 587元,居全省之首,且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0%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0%,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1.2不利因素
一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有片面性;二是缺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课题,有较成熟的理论,但缺乏可供实际操作的经验;三是地区经济欠发达。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加大投资力度、给予资金支持会受到限制;四是缺少指导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技术人才和力量。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海西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立足实际,立足资源,立足地区,从节水、节肥、节能、节种等方面入手,从提高效益和效能上下工夫,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积极实施节水、节肥、节能、节种等工程,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能量的消耗,推广节能等新技术,不断向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能。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节约型农业节约型社会为宗旨;以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原则;以突出农业增效,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为重点,向持续、健康、快速方向发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生态、安全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逐步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流动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变,形成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2.1 提高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海西是国家批准的全国11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就整个地区来讲,经济发展呈现的是工业相对发达,所占比重大;农业相对较滞后,所占比重小的态势,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工业的循环经济。但就循环经济来讲,只有工业的循环经济是不够的,是残缺的。农业循环经济问题也应放在与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研究、来探讨、来发展。就海西农业来讲,在草场尚未退化、耕地尚未毁坏、水源尚未污染、资源尚未破坏的状况下,应把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实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整个海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
2.2构建海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2.2.1“四位一体”模式。海西农村节能经济发展的最好模式是建1个沼气池,改灶、改厕、改猪圈,在沼气池上建温室。这是最适宜海西的气候特点,是一种农村节煤、节柴、节燃料的最好节能模式,俗称“猪—沼—菜”模式。
2.2.2计量用水、按方收费模式。海西耕地多沙质,存水、蓄水能力差,且本地水资源紧缺,水真正成为农业的“命脉”。所以发展节水农业尤为重要,要通过对现有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通过开源节流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推进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的用水管理模式,推广滴灌、喷灌、渗灌、漏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加大对农灌用水的服务与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2.2.3配方施肥模式。海西沙质化的耕地,农田用肥量逐年加大,要在大力提倡积施农家肥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模式,开展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用肥效率,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2.2.4适量、精量播种模式。在海西由于作物分蘖率低,过量播种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在大田作物种植上积极推行适量、精量适时播种,采取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良种工程,实行节种生产,科学用种,促进农业增效。
2.2.5生态养殖模式。农区通过建养殖园区,推行“四位一体”等,提倡洁净生产,发展生态养殖。牧区通过草场围栏、划区轮牧、退牧还草、休牧禁牧等,开展保护草原、保护环境的畜牧工程,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路子。
2.2.6发展生物质工程。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在地方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向秸秆气化等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的工厂化模式发展,推广生物质工程,发展高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举措
3.1夯实农牧业生产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油菜、青稞制种基地、种子检测中心、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动物防疫监督站、牧区防灾基地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二是抓好乡村道路建设,逐步实现村级道路硬化;三是加强农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四是加大农牧区文教、卫生、通讯、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扩大农牧区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范围。
3.2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
一是在城郊建设日光节能温室,推广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先进生产技术,种植樱桃西红柿、水果型黄瓜、彩椒、西兰花、高档食用菌和花卉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二是加大投入抓好新、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繁育,开展蔬菜保鲜、蔬菜加工、发展节水灌溉,推动设施农业向立体化、多元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快农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工作。发挥柴达木地区绿色、无污染的优势,打绿色品牌,在格尔木、德令哈率先建设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完成产品无公害、绿色认证,提高海西州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实施农村能源“一池三改”项目,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设施农业建设。
3.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转化能力
一是以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大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力度,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配套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覆盖率和普及度,提高农牧业科技的贡献率;二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多种形式开展实用实效的农牧民科学知识普及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牧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引导农牧民由体能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三是切实提高农牧业装备和支撑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突出抓好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农机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农机科研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整体提升农机装配水平、专业化水平和作业水平,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4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在种养加产业链中的比重。围绕六大品牌产业,坚持科技先导,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下大力气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基地和农牧民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系,使产业化经营建立在工农联手、互利双赢的可靠基础之上。鼓励和扶持农牧民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和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3.5建立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一是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模式,重点发展农村沼气,结合开发农村生活能源,积极开展太阳能综合利用引进和推广,积极推广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全社会清洁能源利用率;二是立足柴达木农牧业资源优势,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都兰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天峻—都兰优质藏系羊和牦牛产业带、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大柴旦绒山羊产业带、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产业带、格尔木—德令哈—都兰杂交油菜、青稞制种产业带。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猪繁育养殖基地、中藏药材生产基地、高原淡水养殖基地、优质奶源基地,做大、做强柴达木无公害蔬菜、柴达木优质油菜籽种、柴达木枸杞沙棘保健品、柴达木绒山羊、柴达木肥羔犊肉、柴达木蟹六大品牌;三是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活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的盲目性,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四是突出绿色品牌创建,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个级别分类认证农畜产品,打造特色农畜产品品牌,逐步实现“一乡一品”的目标,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突出抓好草产业,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把草产业的发展作为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六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制定严格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发展节水农业,逐步推行喷灌、微灌、滴灌、管灌技术,按照“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区域化、经营机制产业化、优质产品品牌化”的建设要求,培育和发展一批对区域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立海西州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3.6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以防控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全面提升动物疫病免疫、疫情处置、检疫和防控水平,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二是强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充分发挥我州绿色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三是全面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牧业和农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健全、培训、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4参考文献
[1]王伯安,吴海燕.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J].求是,2006(6):38-39.
[2] 李辉作,曹玉霞.试论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模式问题——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解度探讨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7(2):95-98.
[3] 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4] 王悦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J].农村经济,2004(12):81-84.
[5]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 陈青.黑龙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5):138-140.
[7] 王振如,钱静.发展城郊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33-35.
[8] 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包菲,黄仁,吴进.关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