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职生的生源差,总体道德水平偏低,基本上都是双差生,面临如此的学生,中职教师的教育任务更加艰巨,作为旁人是体会不出中职教师的辛勤工作,而作为中职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伟大的,无怨无悔。
关键词:中职教师;德育;教育;得与失
经过二十几年的中职教学,深感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依赖学校、社会、家庭几方面教育力量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影响,而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此作为职业中学的教师素质关系重大。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有时我也觉得付出很多脑力与体力上的劳动后而得到很少的成就感,但是,我们还要随时调整心情,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感召性,理智分析工作中的得与失。
一、教育工作不能坐等,只有教师的不断付出,才能有受教育者的进步与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中学的学生进校时,成绩差、品德差、养成教育差、是十分难管理的,作为中职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等高尚的师德来接纳、影响、感化,最终不断使他们得到转化,这个过程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身立教,发挥身教作用,处处做学生模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力求使教育产生巨大作用。我班有一名学生在社会上已闲荡一年,坏习惯满身都是,搞得班里乌烟瘴气,而且还是单亲家庭,无人照管,上学半年后就感染上了乙肝,无入照顾,作为班主任我当时义不容辞的带他看病、买营养品、出钱帮他住院,还定时在医院给他补课,经过治疗后,他又回到了学校,而此时的他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能够积极要求上进,并当上了班长,使所在的班在各方面走在评比的前三名,这就是在教师的亲切关怀下真诚付出后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从这个案例我认识到在中职上学的学生正处于品德发展的可塑性上,体现出很强的动荡性特点,教师一定要把主要心思用在学生思想素质的转化和强化中,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在脑力、体力、经济、时间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也失去了很多休息时间,而得到的是学生的不断进步。大量的事实表明,从进校时的三差生到走上受工作单位赞扬的好工人,作为教师我们倍感荣幸。
二、有付出必有真正的回报
中职生的情况复杂多变,简单化程式化的教育方法己不能适应学生千差万别的个体需要,不认清这一点,只能使教育工作陷入“两难境地”。在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教师工作难,学生接受难,工作做了,怎么就是不见效果?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今天谈了一天,感觉学生听进去可以改了,而第二天照样如此,依然如故,感觉自己真是失败。经过多次教育,我总结出是谈话内容没有真正触动到学生的内心,以及教师轻易流露出消极的情绪等所导致,因此学生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找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去引导,比如在指导电子班等电子兴趣爱好者时,当初小组就六七个人,比较自由散漫,喜欢上专业课而讨厌文化课,就利用小组的电子装配去引导他们,那时候从早到晚有时甚至晚上11点还在学校,坚持了近一学期利用晚自习给他们传授语文、英语知识,甚至利用星期天带他们外出搞无线电模型试验,没有了看电视的时间,也没有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整天与学生呆在一起,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随时解决,和学生交朋友做家访,针对学生分析他们的特征和知识结构。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一学生创办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许多实用软件,填补了我区交通软件系统的空白,为我区交通软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评为宁夏十大优秀杰出青年。而作为班主任的我虽然失去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而得到是学生的成功与社会的承认,感到无比自豪。
三、教师的付出,并非都要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成效
中职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差的学生,坏毛病也比较多,平时的养成习惯也差,所以职业中学的教师教育工作任务艰巨,我们的付出通常会更多,例如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校规法规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天都在改正中职生的毛病,教学上还要反复重复,耐心的讲解新知识,不厌其烦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但往往还有很多学生成绩不明显,效果很差,使得教师心理很不平衡。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从而引起教育工作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如果我们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品德的转化过程要经历醒悟、转变、自信的三个阶段。因此在每一个阶段的转变过程中,中职教师都要时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变化状况,为了能保证他们进入自信阶段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他们听大量先进事迹报告,还要带领他们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部队去锻炼,让他们始终处在良好的环境中,真正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与成就。在我们学校,有几名女学生就是在不断的接受教师的教育中,在学校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中职教师的工作枯燥,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付出了很多,虽然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教育但眼前还出现“白辛苦”“工作不见成效”的现象。但教师给予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终生的,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学生的未来,注重中职教师的教育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l]陈晶.《生活化:德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5.12
[2]刘明远.《浅谈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教学中的作用》.宁大学报出版社,2002增刊
关键词:中职教师;德育;教育;得与失
经过二十几年的中职教学,深感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依赖学校、社会、家庭几方面教育力量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影响,而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此作为职业中学的教师素质关系重大。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有时我也觉得付出很多脑力与体力上的劳动后而得到很少的成就感,但是,我们还要随时调整心情,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感召性,理智分析工作中的得与失。
一、教育工作不能坐等,只有教师的不断付出,才能有受教育者的进步与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中学的学生进校时,成绩差、品德差、养成教育差、是十分难管理的,作为中职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等高尚的师德来接纳、影响、感化,最终不断使他们得到转化,这个过程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身立教,发挥身教作用,处处做学生模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力求使教育产生巨大作用。我班有一名学生在社会上已闲荡一年,坏习惯满身都是,搞得班里乌烟瘴气,而且还是单亲家庭,无人照管,上学半年后就感染上了乙肝,无入照顾,作为班主任我当时义不容辞的带他看病、买营养品、出钱帮他住院,还定时在医院给他补课,经过治疗后,他又回到了学校,而此时的他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能够积极要求上进,并当上了班长,使所在的班在各方面走在评比的前三名,这就是在教师的亲切关怀下真诚付出后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从这个案例我认识到在中职上学的学生正处于品德发展的可塑性上,体现出很强的动荡性特点,教师一定要把主要心思用在学生思想素质的转化和强化中,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在脑力、体力、经济、时间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也失去了很多休息时间,而得到的是学生的不断进步。大量的事实表明,从进校时的三差生到走上受工作单位赞扬的好工人,作为教师我们倍感荣幸。
二、有付出必有真正的回报
中职生的情况复杂多变,简单化程式化的教育方法己不能适应学生千差万别的个体需要,不认清这一点,只能使教育工作陷入“两难境地”。在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教师工作难,学生接受难,工作做了,怎么就是不见效果?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今天谈了一天,感觉学生听进去可以改了,而第二天照样如此,依然如故,感觉自己真是失败。经过多次教育,我总结出是谈话内容没有真正触动到学生的内心,以及教师轻易流露出消极的情绪等所导致,因此学生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后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找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去引导,比如在指导电子班等电子兴趣爱好者时,当初小组就六七个人,比较自由散漫,喜欢上专业课而讨厌文化课,就利用小组的电子装配去引导他们,那时候从早到晚有时甚至晚上11点还在学校,坚持了近一学期利用晚自习给他们传授语文、英语知识,甚至利用星期天带他们外出搞无线电模型试验,没有了看电视的时间,也没有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整天与学生呆在一起,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随时解决,和学生交朋友做家访,针对学生分析他们的特征和知识结构。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一学生创办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许多实用软件,填补了我区交通软件系统的空白,为我区交通软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评为宁夏十大优秀杰出青年。而作为班主任的我虽然失去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而得到是学生的成功与社会的承认,感到无比自豪。
三、教师的付出,并非都要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成效
中职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差的学生,坏毛病也比较多,平时的养成习惯也差,所以职业中学的教师教育工作任务艰巨,我们的付出通常会更多,例如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校规法规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天都在改正中职生的毛病,教学上还要反复重复,耐心的讲解新知识,不厌其烦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但往往还有很多学生成绩不明显,效果很差,使得教师心理很不平衡。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从而引起教育工作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如果我们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品德的转化过程要经历醒悟、转变、自信的三个阶段。因此在每一个阶段的转变过程中,中职教师都要时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变化状况,为了能保证他们进入自信阶段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他们听大量先进事迹报告,还要带领他们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部队去锻炼,让他们始终处在良好的环境中,真正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与成就。在我们学校,有几名女学生就是在不断的接受教师的教育中,在学校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中职教师的工作枯燥,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付出了很多,虽然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教育但眼前还出现“白辛苦”“工作不见成效”的现象。但教师给予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终生的,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学生的未来,注重中职教师的教育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l]陈晶.《生活化:德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5.12
[2]刘明远.《浅谈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教学中的作用》.宁大学报出版社,2002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