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老年心脑血管病人的抑郁状态并分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老年心脑血管病人45例,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15例,给予对照组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抑郁的治疗效果更佳,护理后3个月,经调查,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3.89±8.37,对照组的评分为39.28±9.51,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脑血管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效果显著,能调整其抑郁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将该护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人;抑郁状态;调查;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1—01
心腦血管疾病(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困扰其生活[1],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与生活质量。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比较多,损害老年患者机体能力,损害患者器官,使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产生抑郁心理,本文将研究老年心脑血管病人的抑郁状态并分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老年心脑血管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9~84岁不等,平均年龄76.1岁。45例心血管患者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顾虑重重,害怕死亡[2],处于抑郁状态。
1.2一般方法
将4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15例,经抑郁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评分,实验组患者为43.21±9.35分,对照组患者为42.77±8.76分,给予对照组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实验组的心理干预措施如下所示。
对抑郁情绪严重的患者,除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患者的不良习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保持热情温暖的护理态度,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老年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
1.3判断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与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的数据,借助软件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学处理,用正负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采用t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组间差距,P<0.05,认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认为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从一般资料角度对比,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3.89±8.37,对照组的评分为39.28±9.51,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其康复过程十分缓慢,患者易出现复杂的心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脑血管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30%~50%[3]。抑郁情绪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与机体抵抗功能,加重患者病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时,应抓住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将患者心理障碍消除,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3.89±8.37,对照组的评分为39.28±9.51,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在临床上推广该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刘炯鸥.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心动脉压检测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32(03):135-136.
[2] 孙宏慧,周和,黎丽芸.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13(05):2212-2214.
[3] 王亚萍.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9(06):1585-1585.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人;抑郁状态;调查;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1—01
心腦血管疾病(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困扰其生活[1],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与生活质量。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比较多,损害老年患者机体能力,损害患者器官,使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产生抑郁心理,本文将研究老年心脑血管病人的抑郁状态并分析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老年心脑血管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69~84岁不等,平均年龄76.1岁。45例心血管患者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顾虑重重,害怕死亡[2],处于抑郁状态。
1.2一般方法
将4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15例,经抑郁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评分,实验组患者为43.21±9.35分,对照组患者为42.77±8.76分,给予对照组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实验组的心理干预措施如下所示。
对抑郁情绪严重的患者,除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患者的不良习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保持热情温暖的护理态度,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老年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
1.3判断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与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的数据,借助软件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学处理,用正负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采用t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组间差距,P<0.05,认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认为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从一般资料角度对比,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3.89±8.37,对照组的评分为39.28±9.51,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其康复过程十分缓慢,患者易出现复杂的心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心脑血管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30%~50%[3]。抑郁情绪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与机体抵抗功能,加重患者病情,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时,应抓住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将患者心理障碍消除,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的临床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3.89±8.37,对照组的评分为39.28±9.51,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在临床上推广该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刘炯鸥.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心动脉压检测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32(03):135-136.
[2] 孙宏慧,周和,黎丽芸.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13(05):2212-2214.
[3] 王亚萍.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9(06):1585-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