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普适易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授法和讨论模式相结合,适应了我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本文分析了课堂模式改革的背景,对比分析了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同时结合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对分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与挑战。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03-05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自1999年开始迅速扩大,然而,庞大规模的背后也出现了教育质量降低的问题。当前,不少高校课堂缺课率高,学生上课玩手机、看闲书、不听课的情况相当普遍。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幽默风趣的风格,这与教师的讲课风格和课程的性质都有很大的关系。当下,对表演性课堂的高度强调其实从反面折射出当前讲授式课堂的枯燥与沉闷[1]。这也反映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与当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不匹配性。
2017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人民日报》刊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提到“要坚持内涵发展,把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掀起‘课堂革命’”[2]。在教学模式及课堂模式的讨论中,出现了诸如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班研讨等诸多形式。
二、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比较
对分课堂起源于我国。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认知原理,于2014年提出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教学分为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分别简称为P、A、D,又称PAD课堂。而对分课堂模式中的讨论与传统课堂中的讨论不同,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是它强调隔堂讨论,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框架和重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吸收。[3]而后进行再次讨论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之所以称为翻转课堂,是因为它调整了课内外的学习时间。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基础性知识学习。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和答疑等活动。
(一)相似之处
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在理念上有不少相同之处。首先,师生角色改变。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接收者转换为主动学习者。其次,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两种课堂模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注重平时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
(二)区别
尽管两种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在教学顺序及理念上,仍有较大区别。
在教学顺序上,对分课堂强调教师先通过课堂进行重难点讲授,学生课后理解吸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或其他视频资料,然后课堂上再通过师生或生生讨论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简言之,对分课堂提倡“先教后学”,翻转课堂提倡“先学后教”。
在教学理念上,对分课堂强调循序渐进、逐步引导。教师课堂的讲授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课后的学习会更加轻松。翻转课堂的初衷希望加强学生的课下自学能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节约课堂时间,给予学生和老师更多的讨论时间。
然而,就当下国内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对于不少自学能力不强或者不够重视的同学来说,课前的视频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同时,如果视频中教学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区别不大的话,那么视频学习也只是换了形式的传统课堂。因此,先学后教的模式一旦掌握不好,就容易变成“课前忙自学,课堂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4]。
就对分课堂而言,不需要提前录制视频资料,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从这点上看,对分课堂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较于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具有本土性、普适性、低成本的优势。
三、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逻辑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能力和倾向。[5]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性课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思考和体会,需要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历去反思提升。因此,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不仅仅在于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两方面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思维过程的察觉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构建思维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
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模式恰好适应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要求。教師课堂上的讲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和思考的方向。课下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知识,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而后课堂讨论环节则可以让大家在交流中观察自己思维的起点和过程,更好地理解逻辑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对分课堂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交流。以下将从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三个环节来阐释具体实施环节。 (一)教师讲授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主要由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两方面知识构成,在课堂上,教师会首先进行讲授,抛出课堂主题。将课堂所要讲述的预备知识、背景知识、基本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批判性思维概述》的时候,教师从“名称上的望文生义”引入,从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效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潜质几个方面来讲解《批判性思维概述》。
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讲授更加精简,并非在课堂上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对主要内容的讲解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奥秘。
(二)内化吸收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设计分两条线来进行。一条线就是课堂的学习,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课下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独立完成作业[6];另一条线就是对《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阅读学习和感悟分享。相较于传统课堂中的辅助阅读材料学习,《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阅读学习更注重学生对于书中理念和现实经历的结合与感悟,注重分享体会,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表达中体会思维的变化和过程。
在课后学生的内化吸收阶段,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线上交流,独立思考,促进理解吸收。在课后,教师主要通过微信群中大家的交流和提问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起初微信群并不十分活跃,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了交流分享的热潮中,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辩证地看待挫折与困难方面,同学们都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法。二是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加深理解吸收。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将8张明信片不规则地裁开,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随机抽一张,抽到同一张的同学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种有趣的分组方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对课程产生了期待与兴趣。由于分组的随机性较大,所以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成员在课后通过阅读《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以团队展示的方式在讨论环节与全班同学交换意见,分享观点。
(三)讨论交流
在课堂交流分享阶段,学生便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每个小组或个人通过展示自己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以及课下反思学习所得到的体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对于思维过程的察觉和把握。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会引导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与交换中解决问题。
在传统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更多的是老师,但是在对分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把握课堂,表达想法,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在课堂上出现过一次“意外”。而这次“意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这门课程带给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课堂交流环节,一个小组正在讲台上进行分享,学生在PPT的辅助下讲了两分钟之后,突然,投影灭了——停电了。刚停电的那一刻,讲台上分享的同学怔了一下,班上的学生默默地看着台上的同学如何接待这一“不速之客”。几秒钟后,台上的同学开始了无PPT的分享,同组的成员也立即在黑板上开始画课件上必要的图表。由于那节课恰好在分享关于“批判者”心态与“学习者”心态的思考,分享的同学讲道:为了更好地阐释我们对“学习者”心态的理解,我们借助此次停电的契机更好地向大家展现从“批判者”心态到“学习者”心态的转换过程。本是一次意外停电,却恰恰成为了分享的机会,让学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学习者”心态。
事后,学生在分享自己当时的心态时坦言:“起初以为只是跳闸了,可能马上就会恢复,但是几秒钟后,依然没有来电,心里有些慌,甚至有点觉得自己倒霉。后来听到了老师的话‘你的礼物来了’,顿时心里充满希望,对啊,这恰恰是给我展示的一个机会啊,天助我也。讲完之后我觉得对于学习者心态有了更深的理解,经历了心态的转变和分享,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也让我更有自信去面对后面的未知与不确定。”
可以看到,对分课堂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了,而指导性成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7]
四、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应用,与传统的课堂对比,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知识单向灌输仍占主导地位。[8]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9]当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作用明显降低时,这个缺陷也更为清楚地暴露出来。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10]尤其是对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来说,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中,对分课堂的应用,既强调逻辑学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又兼顾了学生对于逻辑学、思维认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提纲挈领地讲解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讲解,回顾学习新知识所涉及的预备知识和背景知识,弄清逻辑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课后的咀嚼、讨论、交流,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属于思维活动过程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属于模仿性思维向个性化思维发展的过程。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为学生模仿性思维向个性化思维发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機制,是大学生思维能力渐进生长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三个时空过程。[11]脑的活动规律表明,人脑思维活动具有自然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就像上楼梯,一个梯级一个梯级逐级攀登,自然且适应,并不困难。[12] 教师根据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知识的难度设计课程,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讲授重难点,学生在获得知识框架和主要内容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去咀嚼消化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思维活动的衔接和进展中不断提升。通过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渐渐去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恰恰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沟通,增强学生交往沟通能力
对分课堂将学生也作为课堂中和教师同等重要的主体去看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逻辑学部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是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也会去跟着教师思考体会逻辑学中蕴含的智慧和趣味。尽管学习内容枯燥,但是大家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家可以敞开心扉交流自己思维和推理的过程,使课堂互动性更好。同时,由于对分课堂中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在与人沟通交流上更加成熟,懂得如何去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隔堂讨论,让讨论更加高效
综观国外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无一不是以小班化、互动研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3]可见,讨论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14]一半的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的时间分给学生讨论,而讨论的内容是上节课教师所讲内容,隔堂讨论使得学生上课的讨论是有备而来的,提高了讨论的效率,避免了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
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中,每次后半节课的讨论时间,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结合教师上节课所讲内容及自己课下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学习成果分享,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持续的学习—讨论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五、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国高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创设出来的一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5]它将传统的讲授法和讨论法的精髓结合起来,同时把讲授与讨论在形式上分开,留给学生时间去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既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符合记忆规律和学习规律,提高了学习效果。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堂的运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思维的过程、察觉情绪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尽管对分课堂模式的创新相较于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很多挑战。
(一)对分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
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将知识和盘托出,但是对分课堂要求教师更多地起一个引导作用,什么讲什么不讲,讲到什么程度,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都是教师需要去仔细斟酌和考量的,而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相对更高。
(二)对分课堂的考核多元化,公平地做好过程性评价
由于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因此,如何公平地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参与度和成长也为教师提出了挑战。
(三)避免流于形式
尽管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形式上区别较大,但是并不是按照对分课堂的形式来授课就可以达到对分课堂的效果。要让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对分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引导,更需要学生的配合和支持,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变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分课堂模式的提出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创新,这为课堂改革提供了方向和途径,也对我国大学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分课堂的模式将更加完善,同时也会激发更多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10]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9]李贵安,刘洋,王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课堂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8(5).
[3][4]李靖.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对比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7(9).
[5]田由甲.提高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高校逻辑通识教育改革[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2).
[6]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7]郝海霞,李丹阳,孟倩,王景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7).
[8][13]刘海燕.小班研討课: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J].江苏高教,2018(7).
[11]陈志超,闵永新,陈瑞丰.对分课堂模式下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渐进生长——“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为例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
[12]姜正川.大脑是如何高效学习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4]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4).
[15]黄寿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
责任编辑:夏英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03-05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自1999年开始迅速扩大,然而,庞大规模的背后也出现了教育质量降低的问题。当前,不少高校课堂缺课率高,学生上课玩手机、看闲书、不听课的情况相当普遍。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幽默风趣的风格,这与教师的讲课风格和课程的性质都有很大的关系。当下,对表演性课堂的高度强调其实从反面折射出当前讲授式课堂的枯燥与沉闷[1]。这也反映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与当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不匹配性。
2017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人民日报》刊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提到“要坚持内涵发展,把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掀起‘课堂革命’”[2]。在教学模式及课堂模式的讨论中,出现了诸如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班研讨等诸多形式。
二、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比较
对分课堂起源于我国。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认知原理,于2014年提出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教学分为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分别简称为P、A、D,又称PAD课堂。而对分课堂模式中的讨论与传统课堂中的讨论不同,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是它强调隔堂讨论,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框架和重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吸收。[3]而后进行再次讨论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之所以称为翻转课堂,是因为它调整了课内外的学习时间。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基础性知识学习。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和答疑等活动。
(一)相似之处
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在理念上有不少相同之处。首先,师生角色改变。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被动接收者转换为主动学习者。其次,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两种课堂模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注重平时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
(二)区别
尽管两种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在教学顺序及理念上,仍有较大区别。
在教学顺序上,对分课堂强调教师先通过课堂进行重难点讲授,学生课后理解吸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或其他视频资料,然后课堂上再通过师生或生生讨论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简言之,对分课堂提倡“先教后学”,翻转课堂提倡“先学后教”。
在教学理念上,对分课堂强调循序渐进、逐步引导。教师课堂的讲授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课后的学习会更加轻松。翻转课堂的初衷希望加强学生的课下自学能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节约课堂时间,给予学生和老师更多的讨论时间。
然而,就当下国内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对于不少自学能力不强或者不够重视的同学来说,课前的视频学习容易流于形式;同时,如果视频中教学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区别不大的话,那么视频学习也只是换了形式的传统课堂。因此,先学后教的模式一旦掌握不好,就容易变成“课前忙自学,课堂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4]。
就对分课堂而言,不需要提前录制视频资料,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从这点上看,对分课堂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较于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具有本土性、普适性、低成本的优势。
三、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逻辑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能力和倾向。[5]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性课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思考和体会,需要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历去反思提升。因此,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不仅仅在于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两方面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思维过程的察觉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构建思维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
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模式恰好适应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要求。教師课堂上的讲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和思考的方向。课下的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知识,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而后课堂讨论环节则可以让大家在交流中观察自己思维的起点和过程,更好地理解逻辑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对分课堂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交流。以下将从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三个环节来阐释具体实施环节。 (一)教师讲授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主要由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两方面知识构成,在课堂上,教师会首先进行讲授,抛出课堂主题。将课堂所要讲述的预备知识、背景知识、基本框架、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批判性思维概述》的时候,教师从“名称上的望文生义”引入,从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效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潜质几个方面来讲解《批判性思维概述》。
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师的讲授更加精简,并非在课堂上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对主要内容的讲解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奥秘。
(二)内化吸收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设计分两条线来进行。一条线就是课堂的学习,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课下独立学习,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独立完成作业[6];另一条线就是对《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阅读学习和感悟分享。相较于传统课堂中的辅助阅读材料学习,《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阅读学习更注重学生对于书中理念和现实经历的结合与感悟,注重分享体会,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表达中体会思维的变化和过程。
在课后学生的内化吸收阶段,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线上交流,独立思考,促进理解吸收。在课后,教师主要通过微信群中大家的交流和提问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起初微信群并不十分活跃,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了交流分享的热潮中,在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辩证地看待挫折与困难方面,同学们都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方法。二是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加深理解吸收。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将8张明信片不规则地裁开,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随机抽一张,抽到同一张的同学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种有趣的分组方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对课程产生了期待与兴趣。由于分组的随机性较大,所以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成员在课后通过阅读《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以团队展示的方式在讨论环节与全班同学交换意见,分享观点。
(三)讨论交流
在课堂交流分享阶段,学生便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每个小组或个人通过展示自己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以及课下反思学习所得到的体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对于思维过程的察觉和把握。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会引导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与交换中解决问题。
在传统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更多的是老师,但是在对分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把握课堂,表达想法,做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在课堂上出现过一次“意外”。而这次“意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这门课程带给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课堂交流环节,一个小组正在讲台上进行分享,学生在PPT的辅助下讲了两分钟之后,突然,投影灭了——停电了。刚停电的那一刻,讲台上分享的同学怔了一下,班上的学生默默地看着台上的同学如何接待这一“不速之客”。几秒钟后,台上的同学开始了无PPT的分享,同组的成员也立即在黑板上开始画课件上必要的图表。由于那节课恰好在分享关于“批判者”心态与“学习者”心态的思考,分享的同学讲道:为了更好地阐释我们对“学习者”心态的理解,我们借助此次停电的契机更好地向大家展现从“批判者”心态到“学习者”心态的转换过程。本是一次意外停电,却恰恰成为了分享的机会,让学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学习者”心态。
事后,学生在分享自己当时的心态时坦言:“起初以为只是跳闸了,可能马上就会恢复,但是几秒钟后,依然没有来电,心里有些慌,甚至有点觉得自己倒霉。后来听到了老师的话‘你的礼物来了’,顿时心里充满希望,对啊,这恰恰是给我展示的一个机会啊,天助我也。讲完之后我觉得对于学习者心态有了更深的理解,经历了心态的转变和分享,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也让我更有自信去面对后面的未知与不确定。”
可以看到,对分课堂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了,而指导性成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7]
四、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分课堂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应用,与传统的课堂对比,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知识单向灌输仍占主导地位。[8]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9]当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作用明显降低时,这个缺陷也更为清楚地暴露出来。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跟随,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10]尤其是对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来说,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中,对分课堂的应用,既强调逻辑学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又兼顾了学生对于逻辑学、思维认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提纲挈领地讲解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讲解,回顾学习新知识所涉及的预备知识和背景知识,弄清逻辑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课后的咀嚼、讨论、交流,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属于思维活动过程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属于模仿性思维向个性化思维发展的过程。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为学生模仿性思维向个性化思维发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機制,是大学生思维能力渐进生长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三个时空过程。[11]脑的活动规律表明,人脑思维活动具有自然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就像上楼梯,一个梯级一个梯级逐级攀登,自然且适应,并不困难。[12] 教师根据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知识的难度设计课程,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讲授重难点,学生在获得知识框架和主要内容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去咀嚼消化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思维活动的衔接和进展中不断提升。通过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渐渐去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恰恰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沟通,增强学生交往沟通能力
对分课堂将学生也作为课堂中和教师同等重要的主体去看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逻辑学部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是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也会去跟着教师思考体会逻辑学中蕴含的智慧和趣味。尽管学习内容枯燥,但是大家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家可以敞开心扉交流自己思维和推理的过程,使课堂互动性更好。同时,由于对分课堂中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在与人沟通交流上更加成熟,懂得如何去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隔堂讨论,让讨论更加高效
综观国外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无一不是以小班化、互动研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3]可见,讨论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14]一半的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的时间分给学生讨论,而讨论的内容是上节课教师所讲内容,隔堂讨论使得学生上课的讨论是有备而来的,提高了讨论的效率,避免了讨论流于形式的问题。
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中,每次后半节课的讨论时间,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结合教师上节课所讲内容及自己课下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学习成果分享,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持续的学习—讨论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五、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我国高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创设出来的一种强调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15]它将传统的讲授法和讨论法的精髓结合起来,同时把讲授与讨论在形式上分开,留给学生时间去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既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符合记忆规律和学习规律,提高了学习效果。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堂的运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思维的过程、察觉情绪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尽管对分课堂模式的创新相较于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很多挑战。
(一)对分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
传统课堂中,教师需要将知识和盘托出,但是对分课堂要求教师更多地起一个引导作用,什么讲什么不讲,讲到什么程度,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都是教师需要去仔细斟酌和考量的,而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相对更高。
(二)对分课堂的考核多元化,公平地做好过程性评价
由于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因此,如何公平地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参与度和成长也为教师提出了挑战。
(三)避免流于形式
尽管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形式上区别较大,但是并不是按照对分课堂的形式来授课就可以达到对分课堂的效果。要让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对分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引导,更需要学生的配合和支持,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变革。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分课堂模式的提出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创新,这为课堂改革提供了方向和途径,也对我国大学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分课堂的模式将更加完善,同时也会激发更多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10]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9]李贵安,刘洋,王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课堂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8(5).
[3][4]李靖.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对比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7(9).
[5]田由甲.提高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高校逻辑通识教育改革[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2).
[6]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7]郝海霞,李丹阳,孟倩,王景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7).
[8][13]刘海燕.小班研討课: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J].江苏高教,2018(7).
[11]陈志超,闵永新,陈瑞丰.对分课堂模式下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渐进生长——“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为例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
[12]姜正川.大脑是如何高效学习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4]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4).
[15]黄寿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
责任编辑: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