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多读书,少作题”。课标规定,初中阶段背诵古诗文不少于80篇。的确,背诵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学生的读背能力一旦达到一定水平,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他们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动情地吟咏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产生共鸣。许多学生把背诵古诗文视作一种负担,为考而背,苦不堪言。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背得津津有味呢?
一、激趣引诵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想让学生乐于背诵,教师就应在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诵读。如学习《陋室铭》之前,教师可先讲一下作者刘禹锡曲折的人生故事,学生大多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去读文章,背诵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古诗文距离现代毕竟相隔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会觉得乏味。此时,教师可根据其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绘图画等,维持其兴趣。“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鲜明,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组织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如演小品、讲故事、改编原作、打擂台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熟读成诵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阅读行为,是课文学习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能使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领会词句,体味情感,揣摩意境,发展语感。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致妙之法,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而初中生形象思维较强,易于接受直观、感性的知识,书面语有声化能调动其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古诗文大多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应该采用范读、跟读、仿读、自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读准确、读流畅、反复读,使之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三、理解助诵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是强调诵读中思索的重要,也就是说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有的学生急于完成背诵作业,背前对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背中对内容不作深刻体味,看起来很用功,实际上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个个语音符号,没有思索,没有感情,这样的背诵必然是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析穿插,掌握词句,了解思路,揣摩意境,体会情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以析助诵。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为: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若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如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想下一层是“惧狼”,就很容易想起下一句是“屠惧,投以骨”。
四、方法促诵
背诵是记忆之母,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硬件”。学习古诗文不背是不行的,但背诵要讲究方法,讲求效率,注重质量,不能死记硬背。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教师要积极推荐一些有效的背诵方法,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各取所需。常见的方法有:化整为零法、口读手抄法、及时默写法、细嚼慢咽法、领字引头法、限时背诵法、表演背诵法、线索串联法、寻睛找龙法以及情景画面背诵法等。很多古诗文都有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景,在背诵时可以一边背,一边在脑海里再现情景画面。想象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记忆,比如《醉翁亭记》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些内容的背诵,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组织编排,并在课堂上表演。如此通过再现历史情景,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且可大大加快学生的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质量。
五、活动推诵
宋代欧阳修有“三上”趣谈,是说他抓住“枕上”“马上”“厕上”的时间读书,对时间的利用真可谓见缝插针。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这种精神,有许多时间毫无意义地从身边溜走了。教师可针对这一情况,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如名诗佳句接龙、为自己喜欢的诗文绘图配曲、分类辑录自己喜欢的诗文、古诗文背诵比赛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合理地利用那些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零星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随时随地吟诵诗文。这样,学生一旦做到日积月累,习以为常,必然學问大增,不仅不再惧怕背诵,反而会感到背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总之,熟读经典,受益终身。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初中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段,在背诵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厚文化积淀,打牢做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根基。
(责编 子君)
一、激趣引诵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想让学生乐于背诵,教师就应在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诵读。如学习《陋室铭》之前,教师可先讲一下作者刘禹锡曲折的人生故事,学生大多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去读文章,背诵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古诗文距离现代毕竟相隔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会觉得乏味。此时,教师可根据其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绘图画等,维持其兴趣。“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鲜明,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组织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如演小品、讲故事、改编原作、打擂台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熟读成诵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阅读行为,是课文学习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能使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领会词句,体味情感,揣摩意境,发展语感。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致妙之法,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而初中生形象思维较强,易于接受直观、感性的知识,书面语有声化能调动其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古诗文大多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应该采用范读、跟读、仿读、自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读准确、读流畅、反复读,使之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三、理解助诵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是强调诵读中思索的重要,也就是说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有的学生急于完成背诵作业,背前对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背中对内容不作深刻体味,看起来很用功,实际上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个个语音符号,没有思索,没有感情,这样的背诵必然是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析穿插,掌握词句,了解思路,揣摩意境,体会情感,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以析助诵。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为: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若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如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想下一层是“惧狼”,就很容易想起下一句是“屠惧,投以骨”。
四、方法促诵
背诵是记忆之母,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硬件”。学习古诗文不背是不行的,但背诵要讲究方法,讲求效率,注重质量,不能死记硬背。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教师要积极推荐一些有效的背诵方法,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各取所需。常见的方法有:化整为零法、口读手抄法、及时默写法、细嚼慢咽法、领字引头法、限时背诵法、表演背诵法、线索串联法、寻睛找龙法以及情景画面背诵法等。很多古诗文都有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景,在背诵时可以一边背,一边在脑海里再现情景画面。想象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记忆,比如《醉翁亭记》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些内容的背诵,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组织编排,并在课堂上表演。如此通过再现历史情景,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且可大大加快学生的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质量。
五、活动推诵
宋代欧阳修有“三上”趣谈,是说他抓住“枕上”“马上”“厕上”的时间读书,对时间的利用真可谓见缝插针。而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这种精神,有许多时间毫无意义地从身边溜走了。教师可针对这一情况,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如名诗佳句接龙、为自己喜欢的诗文绘图配曲、分类辑录自己喜欢的诗文、古诗文背诵比赛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合理地利用那些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零星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随时随地吟诵诗文。这样,学生一旦做到日积月累,习以为常,必然學问大增,不仅不再惧怕背诵,反而会感到背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总之,熟读经典,受益终身。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初中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段,在背诵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丰厚文化积淀,打牢做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根基。
(责编 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