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600年前,胡夫大金字塔完工,230万块巨石、不计其数的人力为法老堆砌出一座完美的陵墓,至今仍矗立在吉萨金色的荒漠中;4300年前,大不列颠岛索尔兹伯里的旷野上,不知名的一群人用巨石排列出神秘莫测的史前建筑“巨石阵”。然而,无论是金字塔还是巨石阵的建造者,在他们奠定第一块基石之前,在与它们相隔遥远的地中海一座小岛上,巨石殿堂已经建成。人们在这里祭拜神明、安葬逝者,或许还进行着今人尚无法探知的其他活动。这座小岛,就是马耳他的戈佐岛。这座殿堂,就是冈蒂亚神殿,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独立石头建筑,跨越马耳他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即“神殿时期”的代表作。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国土面积仅有316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座岛屿组成,戈佐岛地处西北角,是第二大岛。马耳他以蓝天碧水、阳光沙滩闻名,是公认的度假胜地。这里曾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古希腊与古罗马,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法国、英国与意大利……各式各样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在数十个世纪间养成了这一颗独特的“地中海心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那更加遥远的年代,有一种文明不知其所起,不知其所终,却执著而坚定地以一块块巨石垒砌了它曾经存在的证据,不可磨灭。
当远古的丰碑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成为后人心中的谜团时,愈演愈烈的往往是与之相关的神话与传说。传说中,神殿是巨人的作品,巨人死后,人类接管了神殿,把巨人当作神供奉其中。作为一名普通观者,初见冈蒂亚时感觉有些复杂。地中海小岛的2月春暖花开,棕榈树摇曳,仙人掌茂盛,曾经是阿拉伯人开垦的梯田一片青绿。在大海与城市之间,在大片开阔的田野之上,介于浅黄与灰白的巨石,大小不等,形状不同,风化程度不一,层层垒起,乍一看与心目中神殿的“龙章凤姿”相去甚远。
然而,当你走近它,可以亲手触摸到那些巨石,并且通过考古研究的成果开始对它有一知半解时,涌上心头的是惊叹号以及问号——远古人力与智慧真的可以做到吗?我们以为的亘古蛮荒,留下了多少超乎想象的智慧奇迹?
冈蒂亚是用巨石围墙圈起来的,包含两座神殿的建筑综合体。南殿最早建于公元前3600年,一共5个房间,包括主通道两边对称分布的4间以及尽头的1间;北殿格局相仿,但只有3个房间,被认为是南殿建成400年之后的扩建部分。从俯视图看,笔直的通道,椭圆形的房间,形式对称、排列均匀,完全是精心设计的作品。残留的南殿一角高达7米,证明了神殿至少曾是两层楼高的雄伟建筑。
那么,这样的建筑作品又是怎么完成的?不计其数的石料,尤其是那些高达6米的庞然大物,来自何方,如何被运送到建筑工地?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对这些石料进行深度加工?如何又将成品平躺、竖放、举高、叠加?在没有任何黏合剂的情况下,又以如何巧妙的方式来保证神殿的坚固与长久?
此外,巨石上打磨平滑的圆孔、条石上螺旋状的浅浮雕、石块上红褐色染料的残迹、台阶侧面规则分布的坑点,“牌坊”式样的祭坛,出土的陶器、雕像、装饰品……细节种种,琐碎而纷乱,却桩桩件件指向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远古文明。
迄今为止,马耳他发现的史前神殿大约有30座,冈蒂亚因其年代最久远而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此外,还有5座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神殿与冈蒂亚一起做为整体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屹立数十个世纪,它们理所当然是史前文明的代表。然而,马耳他的神殿并不仅限于此。在城市密集的房屋、纵横的街道之下,还存在着一座同样古老、更加神秘的地下神殿——被单独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哈尔·萨夫列尼地宫。
与很多遗址的发现过程类似,地宫也是在建筑工地被发现的。19世纪后期开始,马耳他全国上下房地产开发一片火热,街道房屋代替了山野农田,首都瓦莱塔南郊的帕奥拉也不例外。1902年,当马耳他的考古学家第一次得知那里有座地下建筑并前去考察时,地宫顶部之上已经建成了房屋地基。也许是因为这片地下区域本就以洞穴遍布而著称,开发者最初根本没有意识到脚下的“洞穴”有什么特别,至于最后又怎么恍然大悟,其细节已不得而知。总之,令人松了一口气的是之前的敲敲打打总算没有造成严重的破坏。
一开始,地宫里面约7000具遗骸让人们以为发现了一个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穴,然而越来越多的考古信息终于指向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结论——哈尔·萨夫列尼地宫乃是史前文明的杰作,是目前发现的马耳他“神殿时期”唯一的地下神殿。
地宫遗址分三层,38个石室,500多平方米。它没有对称的格局,复杂得像一座迷宫,而且具备防御功能,看上去正常的台阶实际离地面还有两三米,擅闯者一脚踏空就会被困于下层的陷阱。与此同理的还有大坡度的通道,一不留神就会滑进灌满了水的“地牢”。它的建造工艺令人惊叹,孔洞、裂缝、断层……各种天然条件被加以利用;钻、撬、切、削、刻等“十八般武艺”仅靠简陋的石头器具来完成;门、窗、柱、梁、壁龛、祭坛等地面建筑有的部件,地宫一个也不少;采光、音响、视觉……地宫不是地穴的简单再加工,而是一项精密而浩繁的工程。例如,被称为“圣殿”的外墙上有齐整的壁柱,配合天花板上凸起的弧形“吊顶”,形成了美妙的“鱼眼”效果;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壁龛很有可能是远古男祭司传道之专用扩音器,男性低沉的声音可以通过它响彻四方,而女性的高音却没有同样的效果;这里有大片清晰的红褐色螺旋纹样“涂鸦”,有些规则重复,有些却像枝蔓缠绕般杂乱,它们的含义目前只有猜测。地宫还出土了马耳他的国宝“睡美人”雕像,一位身材丰满、线条圆润的妇人安卧于榻,她陷入了永久的沉睡吗?真实答案也许永远成谜。
从地上到地下,从冈蒂亚到哈尔·萨夫列尼,似乎各有特点、相互独立,却又于千丝万缕之处彼此关联。它们的创造者早已化作尘埃,它们所代表的文明早已了无踪影,它们是唯一的幸存者,无声无息的存在,默然无语地面对今人的膜拜,而破译它们也许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国土面积仅有316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座岛屿组成,戈佐岛地处西北角,是第二大岛。马耳他以蓝天碧水、阳光沙滩闻名,是公认的度假胜地。这里曾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古希腊与古罗马,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法国、英国与意大利……各式各样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在数十个世纪间养成了这一颗独特的“地中海心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那更加遥远的年代,有一种文明不知其所起,不知其所终,却执著而坚定地以一块块巨石垒砌了它曾经存在的证据,不可磨灭。
当远古的丰碑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成为后人心中的谜团时,愈演愈烈的往往是与之相关的神话与传说。传说中,神殿是巨人的作品,巨人死后,人类接管了神殿,把巨人当作神供奉其中。作为一名普通观者,初见冈蒂亚时感觉有些复杂。地中海小岛的2月春暖花开,棕榈树摇曳,仙人掌茂盛,曾经是阿拉伯人开垦的梯田一片青绿。在大海与城市之间,在大片开阔的田野之上,介于浅黄与灰白的巨石,大小不等,形状不同,风化程度不一,层层垒起,乍一看与心目中神殿的“龙章凤姿”相去甚远。
然而,当你走近它,可以亲手触摸到那些巨石,并且通过考古研究的成果开始对它有一知半解时,涌上心头的是惊叹号以及问号——远古人力与智慧真的可以做到吗?我们以为的亘古蛮荒,留下了多少超乎想象的智慧奇迹?
冈蒂亚是用巨石围墙圈起来的,包含两座神殿的建筑综合体。南殿最早建于公元前3600年,一共5个房间,包括主通道两边对称分布的4间以及尽头的1间;北殿格局相仿,但只有3个房间,被认为是南殿建成400年之后的扩建部分。从俯视图看,笔直的通道,椭圆形的房间,形式对称、排列均匀,完全是精心设计的作品。残留的南殿一角高达7米,证明了神殿至少曾是两层楼高的雄伟建筑。
那么,这样的建筑作品又是怎么完成的?不计其数的石料,尤其是那些高达6米的庞然大物,来自何方,如何被运送到建筑工地?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对这些石料进行深度加工?如何又将成品平躺、竖放、举高、叠加?在没有任何黏合剂的情况下,又以如何巧妙的方式来保证神殿的坚固与长久?
此外,巨石上打磨平滑的圆孔、条石上螺旋状的浅浮雕、石块上红褐色染料的残迹、台阶侧面规则分布的坑点,“牌坊”式样的祭坛,出土的陶器、雕像、装饰品……细节种种,琐碎而纷乱,却桩桩件件指向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远古文明。
迄今为止,马耳他发现的史前神殿大约有30座,冈蒂亚因其年代最久远而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此外,还有5座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神殿与冈蒂亚一起做为整体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屹立数十个世纪,它们理所当然是史前文明的代表。然而,马耳他的神殿并不仅限于此。在城市密集的房屋、纵横的街道之下,还存在着一座同样古老、更加神秘的地下神殿——被单独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哈尔·萨夫列尼地宫。
与很多遗址的发现过程类似,地宫也是在建筑工地被发现的。19世纪后期开始,马耳他全国上下房地产开发一片火热,街道房屋代替了山野农田,首都瓦莱塔南郊的帕奥拉也不例外。1902年,当马耳他的考古学家第一次得知那里有座地下建筑并前去考察时,地宫顶部之上已经建成了房屋地基。也许是因为这片地下区域本就以洞穴遍布而著称,开发者最初根本没有意识到脚下的“洞穴”有什么特别,至于最后又怎么恍然大悟,其细节已不得而知。总之,令人松了一口气的是之前的敲敲打打总算没有造成严重的破坏。
一开始,地宫里面约7000具遗骸让人们以为发现了一个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穴,然而越来越多的考古信息终于指向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结论——哈尔·萨夫列尼地宫乃是史前文明的杰作,是目前发现的马耳他“神殿时期”唯一的地下神殿。
地宫遗址分三层,38个石室,500多平方米。它没有对称的格局,复杂得像一座迷宫,而且具备防御功能,看上去正常的台阶实际离地面还有两三米,擅闯者一脚踏空就会被困于下层的陷阱。与此同理的还有大坡度的通道,一不留神就会滑进灌满了水的“地牢”。它的建造工艺令人惊叹,孔洞、裂缝、断层……各种天然条件被加以利用;钻、撬、切、削、刻等“十八般武艺”仅靠简陋的石头器具来完成;门、窗、柱、梁、壁龛、祭坛等地面建筑有的部件,地宫一个也不少;采光、音响、视觉……地宫不是地穴的简单再加工,而是一项精密而浩繁的工程。例如,被称为“圣殿”的外墙上有齐整的壁柱,配合天花板上凸起的弧形“吊顶”,形成了美妙的“鱼眼”效果;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壁龛很有可能是远古男祭司传道之专用扩音器,男性低沉的声音可以通过它响彻四方,而女性的高音却没有同样的效果;这里有大片清晰的红褐色螺旋纹样“涂鸦”,有些规则重复,有些却像枝蔓缠绕般杂乱,它们的含义目前只有猜测。地宫还出土了马耳他的国宝“睡美人”雕像,一位身材丰满、线条圆润的妇人安卧于榻,她陷入了永久的沉睡吗?真实答案也许永远成谜。
从地上到地下,从冈蒂亚到哈尔·萨夫列尼,似乎各有特点、相互独立,却又于千丝万缕之处彼此关联。它们的创造者早已化作尘埃,它们所代表的文明早已了无踪影,它们是唯一的幸存者,无声无息的存在,默然无语地面对今人的膜拜,而破译它们也许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