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教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沿用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不但没有发挥出本学科直观生动的教学优势,反而让计算机知识变得无趣而呆板,使学生感到学习被动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反感等情绪,这对于教和学都是非常不利的。
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便成为当务之急。在认真研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之后,我觉得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和思维习惯,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学习任务
重视情境导入的设置,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地设置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以讲解加引导的方法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能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在种类繁多的各种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任务”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引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任务的表现形式可以大体分为:1、统一、明确的任务模式。教师统一安排教学内容,明确任务要求,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2、半任务模式。教师明确要求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允许学生自由发挥。3、自由任务模式。既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或主线似的要求,其他绝大部分的内容任由学生自由拓展发挥实现。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以上几种任务模式灵活运用或是结合在一起进行实施,这样下来会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任务,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通常在给出教学实施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会分析任务,明确完成任务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候,教师合理的把握住这个关键契机,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整理出哪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而哪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些问题最好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包办代替会强上数十倍,甚至百倍。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最初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地提示,以便给学生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
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经由思考提出解决的方案。而新的知识点和问题,可以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摸索,甚或是师生共同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不过,最终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养成自发探索的习惯。
三、从旁辅导,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应多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巧妙的提示,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圆满地去完成任务。
在实施任务的这一最后阶段,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自主探索。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可以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或是上网寻求帮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当然,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比较单一的学习任务。第二、协作交流。学生可以按照某种条件分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别人身上汲取长处,学会团队合作,对学生的性格与社交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比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小型Frontpage站点的任务时,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站点的主题,明确操作目标。然后根据需要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和编辑,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的制作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及时进行讨论和沟通,在达成较一致的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个精美的小型网站了。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之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和印象,能够更加灵活的操作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有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进而促使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有否进展和加强。
评价的方法可以是教师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师必须在课后对所有的同学做出评价结果,教师给出点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综上所述,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运用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且让我们继续专研,不断探索,以有限的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更多有用的、实用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进。
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便成为当务之急。在认真研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之后,我觉得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和思维习惯,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学习任务
重视情境导入的设置,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巧妙地设置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把教学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以讲解加引导的方法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能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在种类繁多的各种教学方法中,我认为“任务”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引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任务的表现形式可以大体分为:1、统一、明确的任务模式。教师统一安排教学内容,明确任务要求,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2、半任务模式。教师明确要求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另一部分内容允许学生自由发挥。3、自由任务模式。既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或主线似的要求,其他绝大部分的内容任由学生自由拓展发挥实现。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以上几种任务模式灵活运用或是结合在一起进行实施,这样下来会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任务,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通常在给出教学实施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学会分析任务,明确完成任务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候,教师合理的把握住这个关键契机,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整理出哪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而哪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些问题最好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包办代替会强上数十倍,甚至百倍。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最初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地提示,以便给学生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
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经由思考提出解决的方案。而新的知识点和问题,可以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摸索,甚或是师生共同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和方法。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不过,最终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养成自发探索的习惯。
三、从旁辅导,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应多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巧妙的提示,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圆满地去完成任务。
在实施任务的这一最后阶段,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自主探索。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可以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或是上网寻求帮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当然,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比较单一的学习任务。第二、协作交流。学生可以按照某种条件分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别人身上汲取长处,学会团队合作,对学生的性格与社交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比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小型Frontpage站点的任务时,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站点的主题,明确操作目标。然后根据需要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和编辑,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的制作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及时进行讨论和沟通,在达成较一致的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个精美的小型网站了。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之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和印象,能够更加灵活的操作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有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进而促使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有否进展和加强。
评价的方法可以是教师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师必须在课后对所有的同学做出评价结果,教师给出点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综上所述,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运用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且让我们继续专研,不断探索,以有限的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更多有用的、实用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