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哎呦唉呦 这倒霉催的80后
哎呦唉呦 这蜜罐儿里的80后
哎呦唉呦 这不懂事儿的80后
人人都恨80后, 人人都爱80后
……
2007年,花儿乐队的一首《人人都爱80后》,融合了当下最流行的恶搞元素,充分展现了80后群体的各种特征,而那一年,关于“80后”这一群体的方方面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顶峰。
今天,曾经的“80后”现象在一些领域正在或者已经被“90后”所代替,关于“80后”的讨论和争论在很多领域都暂时告了一个段落。然而,对于酒业而言,“80后”这个群体其实正是我们要仔细加以研究的,因为“80后”长大了,饮酒和购买酒的需求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长开始被逐步释放——我们对80后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80后的成长和无奈
“80后”的当前任务是制造“08后”。这句典型的无厘头风格的短句,曾一度成了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这句话的潜在信息是:曾经被主流社会视为“小孩子”的“80后”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他们开始渐渐步入社会的主流。
在中国,“80后”有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也有作家韩寒、超女李宇春等红人;在美国,除了文体界,“80后”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进入白宫:乔恩·费夫洛,今年27岁,成功地帮助奥巴马撰写了很多演讲材料,创造了“Yes We Can”、“Change We Need ”等竞选口号,被誉为天才小子;而在一些领域,比如IT界,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80后”掌管一个部门甚至公司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
正像这些精英群体的现状无法真实地反映“80后”这个群体的整体情况一样,可口可乐和互联网也不能真正代表“80后”,而用“垮掉的一代”来概括这个群体显然对“80后”不公平,实际上,“80后”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是真正的“改革初期成果”。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
这段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字道出了“80后”的无奈,而这种无奈表明了80后们正逐渐成熟:房子、工作、教育……他们正在努力融入社会的主流。2007年推出的青春偶像剧《奋斗》,将80后的挣扎和成长进行了充分展现,赢得了许多都市80后们的认同。
同样,“80后们”的饮酒观念也正在渐渐向主流观念靠近,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碰撞和融合,加上整个社会对理性饮酒等观念的不断强化,一个新的,属于“80后”这一群体的饮酒观正在逐步确立并将引领潮流。
80后的分化
“80后”消费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80后”最怕自己没个性;“80后”漠视传统营销形式,喜欢更有创意的产品……
没错,这是我们的酒企业应该掌握的消费者心理分析资料,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上面这些文字勾勒出的80后,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城市和农村的“80后”。
实际上,农村大部分“80后”身上并没有叛逆色彩,更多的是中庸、责任意识。尽管他们同样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但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广大而深厚的家族伦理网络里,他们思考人生问题时,父母、家族已经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个人生活的规划中——“光宗耀祖”等观念依然是他们对宗族社会的最好答卷;自我、情绪化、颠覆性并不是他们鲜明的标签。
毫无疑问,80后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而“80后”的内部分化,不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城乡之间,还有城市和农村的“80后”各自内部的分化:农村中有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已经在城市里生根的“80后”,也有初中毕业就在外打拼的“80后”;城市中的“80后”群体因为家庭条件、成长背景不同呈现出来的性格也是大不相同。
“80后”群体的分化,其实是我们的酒企业在对这个群体做市场营销时不能忽略的问题——没有一款产品可以赢得所有消费者的青睐,要想赢得80后这个市场,需要我们做更多、更细分的市场研究。
哎呦唉呦 这蜜罐儿里的80后
哎呦唉呦 这不懂事儿的80后
人人都恨80后, 人人都爱80后
……
2007年,花儿乐队的一首《人人都爱80后》,融合了当下最流行的恶搞元素,充分展现了80后群体的各种特征,而那一年,关于“80后”这一群体的方方面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顶峰。
今天,曾经的“80后”现象在一些领域正在或者已经被“90后”所代替,关于“80后”的讨论和争论在很多领域都暂时告了一个段落。然而,对于酒业而言,“80后”这个群体其实正是我们要仔细加以研究的,因为“80后”长大了,饮酒和购买酒的需求随着年龄和收入的增长开始被逐步释放——我们对80后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80后的成长和无奈
“80后”的当前任务是制造“08后”。这句典型的无厘头风格的短句,曾一度成了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这句话的潜在信息是:曾经被主流社会视为“小孩子”的“80后”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他们开始渐渐步入社会的主流。
在中国,“80后”有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也有作家韩寒、超女李宇春等红人;在美国,除了文体界,“80后”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进入白宫:乔恩·费夫洛,今年27岁,成功地帮助奥巴马撰写了很多演讲材料,创造了“Yes We Can”、“Change We Need ”等竞选口号,被誉为天才小子;而在一些领域,比如IT界,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80后”掌管一个部门甚至公司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
正像这些精英群体的现状无法真实地反映“80后”这个群体的整体情况一样,可口可乐和互联网也不能真正代表“80后”,而用“垮掉的一代”来概括这个群体显然对“80后”不公平,实际上,“80后”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是真正的“改革初期成果”。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
这段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字道出了“80后”的无奈,而这种无奈表明了80后们正逐渐成熟:房子、工作、教育……他们正在努力融入社会的主流。2007年推出的青春偶像剧《奋斗》,将80后的挣扎和成长进行了充分展现,赢得了许多都市80后们的认同。
同样,“80后们”的饮酒观念也正在渐渐向主流观念靠近,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碰撞和融合,加上整个社会对理性饮酒等观念的不断强化,一个新的,属于“80后”这一群体的饮酒观正在逐步确立并将引领潮流。
80后的分化
“80后”消费最大的特点是重视“情感满足”胜过“机能价值”;“80后”最怕自己没个性;“80后”漠视传统营销形式,喜欢更有创意的产品……
没错,这是我们的酒企业应该掌握的消费者心理分析资料,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上面这些文字勾勒出的80后,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城市和农村的“80后”。
实际上,农村大部分“80后”身上并没有叛逆色彩,更多的是中庸、责任意识。尽管他们同样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但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广大而深厚的家族伦理网络里,他们思考人生问题时,父母、家族已经自然而然地被纳入个人生活的规划中——“光宗耀祖”等观念依然是他们对宗族社会的最好答卷;自我、情绪化、颠覆性并不是他们鲜明的标签。
毫无疑问,80后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而“80后”的内部分化,不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城乡之间,还有城市和农村的“80后”各自内部的分化:农村中有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已经在城市里生根的“80后”,也有初中毕业就在外打拼的“80后”;城市中的“80后”群体因为家庭条件、成长背景不同呈现出来的性格也是大不相同。
“80后”群体的分化,其实是我们的酒企业在对这个群体做市场营销时不能忽略的问题——没有一款产品可以赢得所有消费者的青睐,要想赢得80后这个市场,需要我们做更多、更细分的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