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当代意义,是当代儒学道德精神研究的重大现实历史性课题。我们需要用扬弃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学的仁爱精神,儒学的诚信义务观,儒学以德治民精神。为新形势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服务。
【关键词】儒学仁爱 诚信义务 以德治民
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当代意义,是当代儒学道德精神研究的重大现实历史性课题。我们需要用扬弃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精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极端自私、不顾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贪污受贿以及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等社会问题。儒家思想精华可以帮助解决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家庭关系、理想前途等方面问题。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和发掘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现实历史性意义。
一、儒学仁爱精神
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社会伦理道德思想,这一学说是儒家重要思想原则。“仁者爱人”是要求统治者关心黎民百姓疾苦,把老百姓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克己复礼为人”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仁爱 ”精神各种美德,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儒家仁爱精神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社会中,讲究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在朋友关系中,讲究互信互义;在普通人际关系中,讲究尊长爱幼,忠恕之道。儒家仁爱精神有利于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而增长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生活。
儒家主要是孔子的“仁爱”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诚恳待人,扶老携幼的礼貌行为和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对于今天的社会功德,家庭美满的建设不无借鉴之处。儒家主张道德完善、人格完善。我们如果能够贯彻仁爱道德规范,必将提高我国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当今社会生活处处需要仁爱,仁爱情操,在当代国际社会,仍然发挥作用。面对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家庭解体等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许多中外学者、文化名人推崇和倡导儒家仁爱精神。仁爱情操在当代社会应大力弘扬,在当今国际社会,要启发那些强国,增强仁爱精神,对发展中国家加大技术援助和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唤起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转嫁环境污染,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二、儒学诚信义务观
在传统中国儒学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道德修业之本”。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一些领域中,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商品经济社会道德滑坡,信用出现危机,市场出现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甚至假药假酒假种子坑人,还有欺行霸市,贪污受贿,走私贩运,大捞“不义之财”。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最大利润原则、金钱至上原则、消费主义原则、只求效率原则等等,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一些人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看作是道德,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弄虚作假看作是聪明,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昧,把挥霍浪费当做“时尚”,把勤俭节约当做“过时”,把“爱岗敬业”当做“傻帽”,把投机取巧视为“能干”,一些人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用“欺骗”代替“诚实”,以“失约”代替“守信”等等我们失去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正确荣辱观,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羞耻之心”。一些人唯利是图的思想恶性膨胀,在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不断蔓延,屡禁不止,以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障碍。“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个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把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其现实针对性无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三、儒学以德治民精神
我国的儒学文化传统向来重视“道德教化”,强调“以德治民”,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靠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可以做到免于刑罚;又用道德礼仪去教化他们,规范人们行为,人们才能做到既有羞耻之心,又符合社会规范。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孔子的主张:“以身立教”,要求教育者以自身行为做示范。领导行为本身就是无声命令,是下属效仿榜样,儒家要求统治者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部下应遵守坚持“以和为贵”。就可以保持集体凝聚力。齐心协力对付外来竞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形成道德经济合一的模式。
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使得对人类现有文明的反思成为当务之急,对中国传统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可以深化这种反思。反思结论如下:先秦儒家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其生态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注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先秦儒家之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与分配观的显著特征,从而使其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也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胡可涛:《论语》的语言学诠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何元国: 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4.
4.杨皓然:《论语》中孔子的行政思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余群:《论语》书名新解——兼与敖晶先生商榷[J],孔子研究,2006.3.
6.董平:《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阐释》,《孔子研究》,2004.1.
7.李彩晶:《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学术论坛》,2003.1.
(作者单位:132022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化工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儒学仁爱 诚信义务 以德治民
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当代意义,是当代儒学道德精神研究的重大现实历史性课题。我们需要用扬弃态度,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精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极端自私、不顾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贪污受贿以及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等社会问题。儒家思想精华可以帮助解决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家庭关系、理想前途等方面问题。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和发掘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现实历史性意义。
一、儒学仁爱精神
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社会伦理道德思想,这一学说是儒家重要思想原则。“仁者爱人”是要求统治者关心黎民百姓疾苦,把老百姓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克己复礼为人”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仁爱 ”精神各种美德,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儒家仁爱精神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社会中,讲究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在朋友关系中,讲究互信互义;在普通人际关系中,讲究尊长爱幼,忠恕之道。儒家仁爱精神有利于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而增长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生活。
儒家主要是孔子的“仁爱”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诚恳待人,扶老携幼的礼貌行为和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对于今天的社会功德,家庭美满的建设不无借鉴之处。儒家主张道德完善、人格完善。我们如果能够贯彻仁爱道德规范,必将提高我国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当今社会生活处处需要仁爱,仁爱情操,在当代国际社会,仍然发挥作用。面对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家庭解体等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许多中外学者、文化名人推崇和倡导儒家仁爱精神。仁爱情操在当代社会应大力弘扬,在当今国际社会,要启发那些强国,增强仁爱精神,对发展中国家加大技术援助和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唤起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转嫁环境污染,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二、儒学诚信义务观
在传统中国儒学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道德修业之本”。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一些领域中,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商品经济社会道德滑坡,信用出现危机,市场出现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甚至假药假酒假种子坑人,还有欺行霸市,贪污受贿,走私贩运,大捞“不义之财”。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最大利润原则、金钱至上原则、消费主义原则、只求效率原则等等,容易诱发人们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一些人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看作是道德,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弄虚作假看作是聪明,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昧,把挥霍浪费当做“时尚”,把勤俭节约当做“过时”,把“爱岗敬业”当做“傻帽”,把投机取巧视为“能干”,一些人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用“欺骗”代替“诚实”,以“失约”代替“守信”等等我们失去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正确荣辱观,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羞耻之心”。一些人唯利是图的思想恶性膨胀,在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不断蔓延,屡禁不止,以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障碍。“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个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把诚信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其现实针对性无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三、儒学以德治民精神
我国的儒学文化传统向来重视“道德教化”,强调“以德治民”,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靠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可以做到免于刑罚;又用道德礼仪去教化他们,规范人们行为,人们才能做到既有羞耻之心,又符合社会规范。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孔子的主张:“以身立教”,要求教育者以自身行为做示范。领导行为本身就是无声命令,是下属效仿榜样,儒家要求统治者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部下应遵守坚持“以和为贵”。就可以保持集体凝聚力。齐心协力对付外来竞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形成道德经济合一的模式。
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使得对人类现有文明的反思成为当务之急,对中国传统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可以深化这种反思。反思结论如下:先秦儒家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其生态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注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先秦儒家之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与分配观的显著特征,从而使其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也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胡可涛:《论语》的语言学诠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何元国: 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王达三: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试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5.4.
4.杨皓然:《论语》中孔子的行政思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余群:《论语》书名新解——兼与敖晶先生商榷[J],孔子研究,2006.3.
6.董平:《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阐释》,《孔子研究》,2004.1.
7.李彩晶:《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学术论坛》,2003.1.
(作者单位:132022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化工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