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变化与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发展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ic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学文化”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关键概念,自科学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它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被作为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关键概念来讨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主要作用,是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时空安排,将杂乱无章的物质文化整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它因孤立和静态方式处理考古材料的特点,妨碍了考古学家从动态和人类行为角度重建历史的努力.目前,我国科技考古的超前和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滞后,使得科技手段与文化分析难以契合,在历史重建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力不从心.因此,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方法上加以更新,赋予考古学文化以功能、系统和过程的新内涵,以便深入了解物质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进而探索古代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迁,并对社会发展的动因做出理论的阐释.当代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时间上纵贯古今、空间上覆盖全球的世界性学科,中国考古学只有放到世界背景中才能体现它的民族性.
其他文献
近些天,有一个时刻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和木沙江·努尔墩在风雪中奋力解救落水儿童,拉齐尼·巴依卡英勇牺牲.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他们践行了“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rn“来人啊!救救孩子!”2021年1月4日下午,拉齐尼·巴依卡与木沙江·努尔墩突然听到呼救声,发现一个孩子跌入冰窟.情况危急,拉齐尼直接冲上冰面救人,木沙江也紧随其后.然而,随着冰面坍塌,拉齐尼跌入水中.天空飘着大雪,淹没在冰冷湖水中的拉齐尼奋力抬起双手,把孩子高高托举.木沙江在旁边试图将拉齐尼和孩子向上拉,此时
期刊
诗、乐、《易》、《春秋》等文本的生成机制问题在战国秦汉时期引起士人关注,并逐步形成两类观念.一类强调文本是人类自然情感的流露,生成者以非理性的自然状态参与文本的生成,由此形成的文本是一种自然物,可以称之为"天籁说";另一类观念强调文本是人类理性精神与独立人格的载体,文本生成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理性化与技术化的过程,由此形成的文本是一种人造物,可以称之为"作者说".这两种文本生成观念呈现出文本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趋向,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源头性影响,二者之间的竞争与交融也构成文学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有这样一个人,夏忍风吹日晒,冬熬冰天雪地,为了一个崇高的使命,在帕米尔高原上洒尽青春年华.rn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年幼的生命,在冰冷刺骨的湖水里反复托举,耗尽所有力气直至生命尽头.rn听到他的故事,蓦然低头,涔泪落下.rn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
期刊
浪漫反讽与实践辩证法二者,因为前者反思传统形而上学、批评观念论辩证法绝对、冷峻、僵化而对后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浪漫反讽以诗学来补充和改造传统哲学的立场给我们的启示是,辩证法不能只在哲学层面上理解,必须在一个更大的跨学科视野内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但浪漫反讽及其随后的"创作"主要局限在人文领域,通过不断到未被现代性污染的"远方"唤醒、磨炼自我以及借由无限内在反思获得的"原我"来实施,同实践辩证法进一步拓宽到经济与社会视野、在生产关系的物化中看到进步和局限的二重性相比,而显得过于单纯和充满局限性.实践辩证法超越
全球价值链的增加值深层结构产生了结构性权力,其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从经济层面映射出国际格局的重要特征和演进态势.基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结构性权力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发现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国际格局的"多极"特征和"多极化"趋势,表现为结构性权力在主要大国之间较为分散,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德国的稳固领先凸显了美国霸权的持续衰落.国际格局的总体式样和变化可以概括为"中心—边缘"的高度等级分化和"东升西降"的格局走势,体系边缘国家被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值得特别关注.面对当前地缘政治回归和民粹主义泛起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的国际标签,也是中国考古学家自我认同的标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历史学界便积极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五四"以后时代的思想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更是中国考古学体系赖以建立的支柱.中国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经过从最初的指导古史分期到学科体系的创建、实践和成熟等一系列发展后,其学术体系已经形成,研究范式正在完善.考古类型学研究旨在以历史遗迹遗物为对象,以物论史,透物见人,复原古代社会与社会发展过程,进而达到阐明人类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目的.
在经济场域,空间正义主要表现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中公众的空间权利配置充分、资本的空间分布均衡、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合理和空间经济结构的规范有序.公共规制在保障空间正义目标达致中具有重要功能,在空间正义实现中应科学运用.我国空间正义实现中的公共规制制度体系已相对完备.经济自由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战略,是我国公共规制保障空间正义在宪法层面的依据.税收优惠、金融服务、财政分配、空间经济规划等制度,是我国公共规制保障空间正义的实践基点.通过优化公共规制实现空间正义,需构建以公
历史唯物论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逐步成为主流的社会思潮.中国考古学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进行社会历史重建,首先采用五种社会形态说,也接触过柴尔德理解的历史唯物论,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完成向中国考古学界理解的历史唯物论嬗变,开启实事求是的社会历史重建之路,形成考古学中国学派.考古学中国学派秉持实事求是的实证传统,强调"让材料牵着鼻子走",在考古实践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研创新和理论创新,侧重考古学文化、文化区和文化谱系研究,揭示中国文明及区域文化特色,阐释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独特道路.
传统历史学与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可以互为补充.一方面,文献记载为考古发现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模式,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文本性;另一方面,两者在研究资料、方法、视角和历史学阐释与叙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日渐成熟和研究成果的飞速积累,基于史前时代文献记载的缺乏和对原史时代文献记载文本性的认识,对于中国上古史研究来说,唯有认清并摆脱传统的文献导向的"证经补史"思维方式,以考古学为本位,结合可信度和准确性经过严格论证的文献史料、人类学与其他多学科成果,走"考
民族文学观是对文学与民族关系的观念表述及理论建构.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辩证的思想张力,显示出以时间性为表、空间性为里、多元一体、边界明晰、纵深多层的民族共同体空间意识.在话语实践上,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主要借助核心概念民族性进行表述,而民族性又常常借民间性、平民性、阶级性等概念表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应当重视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所蕴含的民族共同体诗学,充分阐发其多元开阔的审美共同体意识、辩证的思想张力、包容共生的文学伦理观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文艺本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