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在,家就在。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后,我们就很少回乡下的老家了。那天,回老家给父亲扫墓,就忍不住要到老屋去看看。站在长满杂草和青苔的老屋门口,不禁思绪万千。这就是父亲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吗?父亲在哪里?
找到了,父亲就蹲在老屋门前的香樟树下。
老屋靠西边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那树伞盖遮云蔽日,里面有多少鸟儿安家落户早已无法计数。每天清晨,那高入云端的树里鸟儿在唱歌,欢送背着锄头的父亲出门;日暮时分,倦鸟归巢,在香樟树上起起落落,迎接着满身泥土的父亲回家。
父亲对那棵香樟树特别有感情。母亲多次对父亲说,香樟树繁密的叶子遮住了晒谷场上的阳光,直到晌午才能晒到太阳,她建议父亲将树砍掉。可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说:“一棵树,也是一条命啊,为啥要砍倒它?”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父亲用一个大花碗端一大碗红薯粥蹲在香樟树下大口大口地喝着的情景。
父亲当了十几年的生产队队长。香樟树下便成了父亲讨论生产,安排工作的重要场所。每天晚饭后,我常常看见父亲和几位生产骨干,坐在香樟树下没完没了地讨论着农业生产的话题。如今,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可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依然挺立在老屋的门前。
找到了,父亲就坐在老门前的石墩上。
门前的石墩依旧还在,只是披上了一层淡绿的青苔。父亲劳动累了,总爱坐在石墩上歇一歇。石墩也成了我小时候做功课的课桌,父亲常在那里手把手地教我写字。
石墩后面便是守护着老屋的两扇老门。我站在老门前,抚摸着锈迹斑斑的铁锁。老门的门板上依稀还看得见“人、口、手”几个黑色的划痕。我清楚记得,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用一块铁皮在门板上刻划教我写字时留下来的。
半掩的老门被我哼哼唧唧地推开,屋外一方斜斜的阳光乘虚而入,我睁开眼睛,似乎发现父亲就坐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旁。
那破旧的灶台还在,那低矮的碗橱还在,墙角挂满了蜘蛛网,小木床上落满了尘土,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老屋的墙不白了,也不平了。条条裂痕赫然在目,像爬上白纸的蜈蚣,万爪横行,触目惊心。墙上的拉线开关还在,那圆圆的开关引出的一根细线末尾还挂着一个铜钱。
围着落满尘地的老屋走了两圈,隐约听见了父亲轻轻的咳嗽声。搬来小木椅,坐在香樟树下,父亲便与我拉起了家常。父亲笑着说:“孩子,常回老屋看看吧,这里有你的根!”
找到了,父亲就蹲在老屋门前的香樟树下。
老屋靠西边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那树伞盖遮云蔽日,里面有多少鸟儿安家落户早已无法计数。每天清晨,那高入云端的树里鸟儿在唱歌,欢送背着锄头的父亲出门;日暮时分,倦鸟归巢,在香樟树上起起落落,迎接着满身泥土的父亲回家。
父亲对那棵香樟树特别有感情。母亲多次对父亲说,香樟树繁密的叶子遮住了晒谷场上的阳光,直到晌午才能晒到太阳,她建议父亲将树砍掉。可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说:“一棵树,也是一条命啊,为啥要砍倒它?”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父亲用一个大花碗端一大碗红薯粥蹲在香樟树下大口大口地喝着的情景。
父亲当了十几年的生产队队长。香樟树下便成了父亲讨论生产,安排工作的重要场所。每天晚饭后,我常常看见父亲和几位生产骨干,坐在香樟树下没完没了地讨论着农业生产的话题。如今,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可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依然挺立在老屋的门前。
找到了,父亲就坐在老门前的石墩上。
门前的石墩依旧还在,只是披上了一层淡绿的青苔。父亲劳动累了,总爱坐在石墩上歇一歇。石墩也成了我小时候做功课的课桌,父亲常在那里手把手地教我写字。
石墩后面便是守护着老屋的两扇老门。我站在老门前,抚摸着锈迹斑斑的铁锁。老门的门板上依稀还看得见“人、口、手”几个黑色的划痕。我清楚记得,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用一块铁皮在门板上刻划教我写字时留下来的。
半掩的老门被我哼哼唧唧地推开,屋外一方斜斜的阳光乘虚而入,我睁开眼睛,似乎发现父亲就坐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旁。
那破旧的灶台还在,那低矮的碗橱还在,墙角挂满了蜘蛛网,小木床上落满了尘土,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老屋的墙不白了,也不平了。条条裂痕赫然在目,像爬上白纸的蜈蚣,万爪横行,触目惊心。墙上的拉线开关还在,那圆圆的开关引出的一根细线末尾还挂着一个铜钱。
围着落满尘地的老屋走了两圈,隐约听见了父亲轻轻的咳嗽声。搬来小木椅,坐在香樟树下,父亲便与我拉起了家常。父亲笑着说:“孩子,常回老屋看看吧,这里有你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