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认为数学就是抽象的定义、概念、公式、定理以及一些数字、符号,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害怕、讨厌的情绪。如何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地去学好数学呢?我认为,除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应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授课氛围,使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是我的几则教学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一、引入生活、历史等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学“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我先讲了古印度国王与智者的故事,很快学生得出国王应给智者的小麦粒为1+2+4+8+...+263,到底是多少呢?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顺利推导出公式Sn=■,从而计算出小麦粒为264-1。然后我就给出了一些直观的解释:264-1≈1.845×1019(粒),每斤小麦约12000-18000粒,取平均值15000粒/斤。所以(264-1)粒小麦=■=1229782938247303(斤)=614891469123.6515(吨)。又因为小麦比重约1500斤/米3,转换得 0.75吨/米3,所以(264-1)粒小麦=■=819855292131.53(米3),即(264-1)粒小麦在我国国土上堆起的高度为■≈0.085(米)=8.5(厘米)。
综上所述,要满足智者的这个要求,需要的小麦大约需要在整个中国国土上堆起8.5厘米厚的一层。显然,不动脑筋的国王是办不到的。通过引入史料,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
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引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把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2:设a>1,则双曲线■-■=1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A.(■,2)B.(■,■)
C.(2,5) D.(2,■)
這是一道高考题,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一:e2=■=1+(■)2=1+(1+■)2,∵a>1,∴0<■<1,1<(1+■)2<4,2 解法二:e2=■=■,设e2=y,则有ya2=2a2+2a+1,即(y-2)a2-2a-1=0。 因为a>1,所以△>0,f(1)<0,y-2>0,解得2 解法三:e2=■=■=■=■=2+■,设■=t,则ta2-2a-1=0,解得a=■=■。由于a>1,因此a=■>1,即1+■>t,■>t-1。⑴当0(t-1)■,解得1≤t<3。由⑴⑵可得0 学生通过比较三种解法,认为解法一比较简捷,应是首选。解法二将问题转化成求函数值域的问题,应注意用判别式方法时要和图像结合到一起去判断,切莫漏掉条件。解法三通过别致的换元,求得方程的解,再转化成解不等式。作为选择题的解法显得繁琐,但若作为解答题,仍不失为一种解法,值得借鉴。
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们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借题发挥,将错就错,设置悬念等,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总之,只要教师深挖教材内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生活、历史等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学“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我先讲了古印度国王与智者的故事,很快学生得出国王应给智者的小麦粒为1+2+4+8+...+263,到底是多少呢?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顺利推导出公式Sn=■,从而计算出小麦粒为264-1。然后我就给出了一些直观的解释:264-1≈1.845×1019(粒),每斤小麦约12000-18000粒,取平均值15000粒/斤。所以(264-1)粒小麦=■=1229782938247303(斤)=614891469123.6515(吨)。又因为小麦比重约1500斤/米3,转换得 0.75吨/米3,所以(264-1)粒小麦=■=819855292131.53(米3),即(264-1)粒小麦在我国国土上堆起的高度为■≈0.085(米)=8.5(厘米)。
综上所述,要满足智者的这个要求,需要的小麦大约需要在整个中国国土上堆起8.5厘米厚的一层。显然,不动脑筋的国王是办不到的。通过引入史料,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在思想上教育了学生。
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引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把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2:设a>1,则双曲线■-■=1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A.(■,2)B.(■,■)
C.(2,5) D.(2,■)
這是一道高考题,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得到如下解法:
解法一:e2=■=1+(■)2=1+(1+■)2,∵a>1,∴0<■<1,1<(1+■)2<4,2
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们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借题发挥,将错就错,设置悬念等,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总之,只要教师深挖教材内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