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有对症下药,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才能得以逐步提高。中职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1)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固其根基。(4)练以勤恒。可以确信,中职生抡着这“几板斧”,杀向作文路上的“敌人”,定能得胜而归。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作文指导
一项问卷调查表明,中职生对写好作文有信心的只占少数,更多的同学认为作文是一件苦事,写好尤难。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忽略不提;对于后者,因涉及的人数较多,有必要认真地分析个中的原因。
中职生对作文兴趣不高、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语言文字基础打不好、有的是生活及阅读积累不够、有的是“悟”不到位、有的是技巧不明、有的纯粹是怕辛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有对症下药,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才能得以逐步提高。
中职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苦其心志
作文的过程主要是脑力劳动的过程。作文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政经文哲、数理化生、工农兵学、是非曲直、国家大事、凡人小事、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智与情感、内部言语、书面言语以及布局谋篇等,无所不包。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是作文指向的目标。作文的范围时而大、时而小,感情把握上时而喜、时而悲,时而冷、时而热。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这“把握”的过程,就是调遣“心志”的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挤”的过程,也是调遣“心志”的过程。“挤”的过程越长,强度越大,“心志”便越苦。作家写文章尚觉不容易,何况初学者乎!作文过程的苦、累、难,主要是体现在“心志”上。中职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苦其心志”的准备,注意用“心志”去驾驭材料,从宏观上去把握材料,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二、劳其筋骨
作文过程也是体力劳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书写。学生在理清作文的思路之后,接下来可按需要进行拟提纲、写初稿、修改、誊抄等工作。有时,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字,都得反复地斟酌修改,弄不好还得推倒重来。手写酸了,写累了,稍停,接着还得写。如此反复多次,方能写出一篇作文来。抄抄写写的时间长了,学生握笔的手指上足以磨出一层趼来。作文过程重体力劳动强度之大,从中可见一斑。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也与此有关。
中职生想绕开作文又绕不开。学语文就必须练写作文。中职生要写好作文,方式方法倒是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苦其心志”之外,还要有承受“劳其筋骨”之苦的准备。没有这样的“准备”,提高作文的其他方式方法,就难以落实。
三、固其根基
1. 积累
要写好作文,必须有一定的积累。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书本知识积累;二是实践知识积累。
在书本知识方面,熟读、背诵和摘录是最简捷积累途径。巴金先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李准先生说:我熟悉古人的传记要比今天的人多得多。我有三千个古人“朋友”,这大约和我后来写那么一些不同性格的人物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不停地阅读,就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字、词、句、段、篇方面的积累,不断地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及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多了,作文就相对容易一些了。书本知识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因素之一。
在实践知识方面,只要稍为留心,便可以积累大量的有关作文方面材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经看到的、做过的、听来的,他人经历过的,不管是具体的人、事、景、物,还是抽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材料。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之所以写得活灵活现,这跟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活积累不无关系。沈从文笔下独特的湘西风土人情,同样跟他生活经历及经验积累息息相关。
2. 感悟
“景”由心生、“境”由心出、“情”由心发、“理”由心现。学生要写景也罢、状物也罢、叙事也罢、抒情也罢、议论也罢,都需要对材料的筛选与斟酌,这个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文章质量的好坏,主要也体现在这里。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生活本身是“哑巴”。生活本身不能自己说明自己,能说明生活的是人。作者在对材料尽可能多的占有的基础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不难引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抒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怀的。“哀景”既可演绎出“哀情”,也可演绎出“乐情”;“乐景”既可演绎出“乐景”,也可演绎出“哀情”;“开卷”既可演绎出“有益”,也可演绎出“有害”;“有志者”既可演绎出“事竟成”,也可演绎出“事难成”……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便会出现不同的景、境、情、理。
四、练以勤恒
中职生如能具备上述几个条件,再注意多练、勤练、常写,作文的能力肯定会逐步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再多,不落实到行动上去,终究是一事无成。多练常写,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这方面的道理大家都容易理解,在此就略去不提了。
至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职生抡着这“几板斧”,杀向作文路上的“敌人”,定能得胜而归。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作文指导
一项问卷调查表明,中职生对写好作文有信心的只占少数,更多的同学认为作文是一件苦事,写好尤难。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忽略不提;对于后者,因涉及的人数较多,有必要认真地分析个中的原因。
中职生对作文兴趣不高、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语言文字基础打不好、有的是生活及阅读积累不够、有的是“悟”不到位、有的是技巧不明、有的纯粹是怕辛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只有对症下药,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才能得以逐步提高。
中职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苦其心志
作文的过程主要是脑力劳动的过程。作文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政经文哲、数理化生、工农兵学、是非曲直、国家大事、凡人小事、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智与情感、内部言语、书面言语以及布局谋篇等,无所不包。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是作文指向的目标。作文的范围时而大、时而小,感情把握上时而喜、时而悲,时而冷、时而热。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恰当地把握。这“把握”的过程,就是调遣“心志”的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挤”的过程,也是调遣“心志”的过程。“挤”的过程越长,强度越大,“心志”便越苦。作家写文章尚觉不容易,何况初学者乎!作文过程的苦、累、难,主要是体现在“心志”上。中职生要写好作文,必须有“苦其心志”的准备,注意用“心志”去驾驭材料,从宏观上去把握材料,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二、劳其筋骨
作文过程也是体力劳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书写。学生在理清作文的思路之后,接下来可按需要进行拟提纲、写初稿、修改、誊抄等工作。有时,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字,都得反复地斟酌修改,弄不好还得推倒重来。手写酸了,写累了,稍停,接着还得写。如此反复多次,方能写出一篇作文来。抄抄写写的时间长了,学生握笔的手指上足以磨出一层趼来。作文过程重体力劳动强度之大,从中可见一斑。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也与此有关。
中职生想绕开作文又绕不开。学语文就必须练写作文。中职生要写好作文,方式方法倒是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苦其心志”之外,还要有承受“劳其筋骨”之苦的准备。没有这样的“准备”,提高作文的其他方式方法,就难以落实。
三、固其根基
1. 积累
要写好作文,必须有一定的积累。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书本知识积累;二是实践知识积累。
在书本知识方面,熟读、背诵和摘录是最简捷积累途径。巴金先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李准先生说:我熟悉古人的传记要比今天的人多得多。我有三千个古人“朋友”,这大约和我后来写那么一些不同性格的人物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不停地阅读,就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字、词、句、段、篇方面的积累,不断地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及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多了,作文就相对容易一些了。书本知识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因素之一。
在实践知识方面,只要稍为留心,便可以积累大量的有关作文方面材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经看到的、做过的、听来的,他人经历过的,不管是具体的人、事、景、物,还是抽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材料。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之所以写得活灵活现,这跟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活积累不无关系。沈从文笔下独特的湘西风土人情,同样跟他生活经历及经验积累息息相关。
2. 感悟
“景”由心生、“境”由心出、“情”由心发、“理”由心现。学生要写景也罢、状物也罢、叙事也罢、抒情也罢、议论也罢,都需要对材料的筛选与斟酌,这个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文章质量的好坏,主要也体现在这里。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生活本身是“哑巴”。生活本身不能自己说明自己,能说明生活的是人。作者在对材料尽可能多的占有的基础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是不难引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抒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怀的。“哀景”既可演绎出“哀情”,也可演绎出“乐情”;“乐景”既可演绎出“乐景”,也可演绎出“哀情”;“开卷”既可演绎出“有益”,也可演绎出“有害”;“有志者”既可演绎出“事竟成”,也可演绎出“事难成”……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便会出现不同的景、境、情、理。
四、练以勤恒
中职生如能具备上述几个条件,再注意多练、勤练、常写,作文的能力肯定会逐步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再多,不落实到行动上去,终究是一事无成。多练常写,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这方面的道理大家都容易理解,在此就略去不提了。
至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职生抡着这“几板斧”,杀向作文路上的“敌人”,定能得胜而归。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宾阳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