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得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一是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学业
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目前很多中学还是把升学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杠杆。之所以会出现轻素质教育重升学率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就业现状,迫使中学生不得不努力考上一所重点或者名牌高校,以增加未来自己的就业竞争机会;其次,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和家庭的全部希望所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其迫切,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懈怠,一些家长为了子女能够进入名校学习,以物质和金钱作奖赏,刺激着孩子;再次,学生本人在学校的学习中,老师的“优胜劣汰”的灌输以及中考、高考时间警示牌的设立,时刻敲击着中学生不得不对成绩敏感,对分数重视;同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频繁地以各种名义测试、考试、排名,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强度的紧张状态,疲于应付,心理的承受能力减弱,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一个历经变故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种种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家庭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关系紧张。许多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和、打架、吵闹,对孩子心理影响非常大。中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家庭的和谐,当父母失合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因为很难调解父母的关系,直接冲父母发火;也有的孩子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父母寡言少语,甚至离家出走以表示反抗。
(2)离婚。目前,家庭的离婚率越来越高,部分父母的家庭责任意识开始淡漠,个性意识突出,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幸福,却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父母离异后,孩子必定只能够归一方抚养,单亲家庭的学生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几乎都有心理偏差,表现为过分敏感、自卑、郁郁寡欢或者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严重的甚至会经常无端猜忌。
(3)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亡故。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守护者,更是他们生活学习经济来源的支撑者。在孩子迈向成人的过程中,如果家庭成员由于疾病、天灾等离开人世,会对中学生稚嫩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4)家庭贫困。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各个中学都存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更高。贫困本来不是中学生的过错,但困难家庭学生面对家境富裕优越的学生,会因为不自觉的比较产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不敢和家境富裕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甚至会厌弃自己出生的家庭和父母。
3.人际交往
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接受爱,而很少去关爱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关注身边的人。进入中学以后,他们仍然是以“我”为中心,对别人苛求、嫉妒,喜欢拉帮结派,攻击别的同学;或者胆小羞涩,不善于和别的同学沟通,人际交往障碍比较明显,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内部因素
1.性格
性格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很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是处于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理想化色彩比较浓厚;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又经常使他们的理想遭受破灭。失败后,他们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去总结经验教训,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自我封闭。
2.逆反心理
这是在当今中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心理问题。中学生在经济和认知上都对外界有着依赖性,但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自我感觉已经成人,渴望得到成人平等的对待。部分教师和家长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去塑造孩子,无条件地要求孩子遵循自己划定的成长路线,很少考虑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中学生对教师和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3.生理困惑
有资料表明,现代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提前。如果父母比较注意,合理地加以教育引导,孩子可能会比较顺利地迈过这个成长的关口。但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子女的生理体征,更不用说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第一次。一般而言,性早熟的中学生发育比较快,一方面,他们渴望交往和认识异性,开始出现早恋;另一方面,又要压抑自己的性冲动,并对此产生羞耻和罪恶感。这种矛盾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引起大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1.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基本原理,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比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但是,目前很多中学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者是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既不懂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此,很难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行为。
此外,目前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上几节心理健康课,这是很不全面的。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能够单靠心理健康课来解决。可以这样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很重要的手段,但仅仅依此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课外采取会谈、家访等形式,综合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合力,才能够有效地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心理健康教育才真正能够收到实效。
2.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中,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研究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工作目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经费、物质支持。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要有专门的分管领导,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门人员,并在不同年级、班级设立心理辅导员,建立覆盖全校的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网络。
3.建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在中学教育中,从学校领导班子到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责任者。要通过全体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等,向全体教师宣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他们的辅导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学生的心理观察和心理辅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中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切忌粗暴的指责和训斥;尤其是对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注意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要重视家长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要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学校方面外,家长要转变观念,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长要身正为范,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文明的举止、融融的亲情影响孩子。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宽容待人、辨别是非、承受挫折等能力。社会要关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决不能够歧视或者疏远他们,以免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三观”的重要发展时期,中学生对社会、人生和世界已经有基本的态度和认识,但由于涉世不深,他们的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表象,比较肤浅,一旦遇到挫折,就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评判生活中和世界上的事情,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风貌。要教育学生理智冷静地处理事情,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同时,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深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巩固。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团队活动、课外活动、校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等,扎实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和校外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快乐。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既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又要教育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同时,通过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努力克服不足和局限,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和总结,并结合中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育人环境,我们就一定能够促使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附属高中教务处)
编辑/于 洪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一是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学业
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目前很多中学还是把升学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杠杆。之所以会出现轻素质教育重升学率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就业现状,迫使中学生不得不努力考上一所重点或者名牌高校,以增加未来自己的就业竞争机会;其次,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和家庭的全部希望所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其迫切,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懈怠,一些家长为了子女能够进入名校学习,以物质和金钱作奖赏,刺激着孩子;再次,学生本人在学校的学习中,老师的“优胜劣汰”的灌输以及中考、高考时间警示牌的设立,时刻敲击着中学生不得不对成绩敏感,对分数重视;同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频繁地以各种名义测试、考试、排名,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强度的紧张状态,疲于应付,心理的承受能力减弱,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一个历经变故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种种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家庭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关系紧张。许多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和、打架、吵闹,对孩子心理影响非常大。中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家庭的和谐,当父母失合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因为很难调解父母的关系,直接冲父母发火;也有的孩子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父母寡言少语,甚至离家出走以表示反抗。
(2)离婚。目前,家庭的离婚率越来越高,部分父母的家庭责任意识开始淡漠,个性意识突出,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幸福,却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父母离异后,孩子必定只能够归一方抚养,单亲家庭的学生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几乎都有心理偏差,表现为过分敏感、自卑、郁郁寡欢或者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严重的甚至会经常无端猜忌。
(3)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亡故。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守护者,更是他们生活学习经济来源的支撑者。在孩子迈向成人的过程中,如果家庭成员由于疾病、天灾等离开人世,会对中学生稚嫩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4)家庭贫困。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各个中学都存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更高。贫困本来不是中学生的过错,但困难家庭学生面对家境富裕优越的学生,会因为不自觉的比较产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不敢和家境富裕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甚至会厌弃自己出生的家庭和父母。
3.人际交往
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接受爱,而很少去关爱别人;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关注身边的人。进入中学以后,他们仍然是以“我”为中心,对别人苛求、嫉妒,喜欢拉帮结派,攻击别的同学;或者胆小羞涩,不善于和别的同学沟通,人际交往障碍比较明显,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内部因素
1.性格
性格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很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是处于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理想化色彩比较浓厚;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又经常使他们的理想遭受破灭。失败后,他们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去总结经验教训,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自我封闭。
2.逆反心理
这是在当今中学生中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心理问题。中学生在经济和认知上都对外界有着依赖性,但是他们在思想意识上自我感觉已经成人,渴望得到成人平等的对待。部分教师和家长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去塑造孩子,无条件地要求孩子遵循自己划定的成长路线,很少考虑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中学生对教师和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3.生理困惑
有资料表明,现代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提前。如果父母比较注意,合理地加以教育引导,孩子可能会比较顺利地迈过这个成长的关口。但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子女的生理体征,更不用说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第一次。一般而言,性早熟的中学生发育比较快,一方面,他们渴望交往和认识异性,开始出现早恋;另一方面,又要压抑自己的性冲动,并对此产生羞耻和罪恶感。这种矛盾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引起大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1.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基本原理,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比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但是,目前很多中学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者是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既不懂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此,很难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行为。
此外,目前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上几节心理健康课,这是很不全面的。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能够单靠心理健康课来解决。可以这样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很重要的手段,但仅仅依此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课外采取会谈、家访等形式,综合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合力,才能够有效地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心理健康教育才真正能够收到实效。
2.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中,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研究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工作目标,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经费、物质支持。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要有专门的分管领导,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门人员,并在不同年级、班级设立心理辅导员,建立覆盖全校的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网络。
3.建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在中学教育中,从学校领导班子到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责任者。要通过全体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等,向全体教师宣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他们的辅导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学生的心理观察和心理辅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中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切忌粗暴的指责和训斥;尤其是对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注意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要重视家长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要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学校方面外,家长要转变观念,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家长要身正为范,以自己良好的言行、文明的举止、融融的亲情影响孩子。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宽容待人、辨别是非、承受挫折等能力。社会要关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决不能够歧视或者疏远他们,以免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三观”的重要发展时期,中学生对社会、人生和世界已经有基本的态度和认识,但由于涉世不深,他们的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表象,比较肤浅,一旦遇到挫折,就难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评判生活中和世界上的事情,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风貌。要教育学生理智冷静地处理事情,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同时,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深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巩固。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团队活动、课外活动、校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等,扎实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和校外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快乐。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既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又要教育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同时,通过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努力克服不足和局限,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和总结,并结合中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育人环境,我们就一定能够促使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附属高中教务处)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