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6例HCC患者作为观察组及11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外周血及相应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对照组肝血管瘤患者肝组织的Th17细胞比例,实时-PCR及ELISA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对照组患者肝组织中IL
【机 构】
: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贵州遵义 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贵州遵义 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贵州遵义 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贵州遵义 56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6例HCC患者作为观察组及11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外周血及相应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对照组肝血管瘤患者肝组织的Th17细胞比例,实时-PCR及ELISA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对照组患者肝组织中IL-6及IL-17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HC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比率均显著高于肝血管瘤患者(4.07%±0.68%比1.39%±0.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C患者癌组织Th17细胞占CD4+细胞比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肝血管瘤患者的肝组织(4.76%±0.75%比2.30%±0.26%比0.77%±0.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C患者外周血中Th17淋巴细胞与患者TNM分期密切相关(YTh17=2.647+0.687);ELISA检测发现肝癌组织中IL-6及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血管瘤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比例在不同TNM分期中也不相同(I期<II期<III~IV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时-PCR检测发现肝癌组织IL-6、IL-17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肝血管瘤肝组织(均P<0.05)。
结论Th17细胞比例升高及细胞因子IL-6、IL-17水平升高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其他文献
胆系肿瘤(BTC)化疗效果不佳。目前的一系列早期临床研究正在探索新的有效方法,包括多种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靶向EGFR通路、HER-2通路的药物以及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MEK抑制剂等在后线治疗中对晚期BCT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另外,新型靶向药物如IDH-1/2抑制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等在早期试验中也得到了阳性结果。免疫治疗对胆道肿瘤的治疗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值得深入研究
目的探讨胆道良性疾病胆肠吻合术(BEA)后远期并发胆管癌的可能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收治的5例良性胆道疾病行BEA后远期并发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有关国内外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66.0±0.7)岁,发病时间为术后(14.0±6.1)年。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胆管炎。CA19-9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期
肝脏在化学损伤或手术局部切除后能够再生,再生过程受实质性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肝窦内皮细胞(LSECs)是肝脏非实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参与肝脏发育、损伤和再生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SECs对肝细胞再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近年来LSECs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综述,旨在通过靶向作用于LSECs为促进肝再生提供新思路。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胰头癌的可行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同一团队开展的57例胰头癌患者行LPD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9例,重建方式包括门静脉端端吻合8例,门静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全胰切除4例。胰肠吻合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50例,套入式胰肠吻合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死亡原因。PD后胰瘘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固有规律。降低其发生率及其严重性,需要从解析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入手,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管理。影响Whipple式或Child式PD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胰肠吻合口缝合不全及其周围肠袢内压力升高;影响胰瘘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混合性胰瘘和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不畅。防止PD后胰瘘发生发展的细节性措施主要包括提
胆囊结石是国外内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胆囊切除后改变了患者原有的胆汁储存、浓缩与排泄方式,这种改变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争议。本文围绕胆囊切除术与结肠、胆管、胰腺、肝癌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胆囊结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移植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其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298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资料,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选121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3例,年龄31~70(52.7±8.7)岁。收集和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
目的评价补救性肝移植和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肝癌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日期为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无语种限制。检索筛选补救性肝移植与再次肝切除治疗复发肝癌的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
原发性胰腺结核非常罕见。因为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该病易误诊为胰腺癌。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了一例41岁男性胰头部占位伴CA19-9升高的患者,术前被诊断为胰腺癌,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结核,进行了抗结核治疗。半年后检查显示患者恢复良好
双胆囊畸形是一种罕见的胆囊先天变异。本文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Y型双胆囊畸形伴胆囊息肉一例,并结合文献做了分析。患者男性,48岁,因"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住院。腹部增强CT提示胆囊内强化结节,考虑息肉。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除术,术后解剖标本证实为双胆囊。患者术后恢复好,于3天后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