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民群众观”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f657094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的故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当时,他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初,他又规定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后来,随着军队的转战和群众工作的实践,其内容不断得到补充、修改和完善。把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改为不拿群众一个鸡蛋,后来又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把打土豪要归公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并把三项纪律改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大便找厕所,成了八项。后来,又增加了不搜俘虏腰包和进出要做宣传,成了十条。后来,又不断合并,恢复到八项,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年发布了这个纪律后,在纪律检查中,毛泽东发现个别战士吃了群众地里的玉米。除了对违纪的战士批评教育外,他让人找来一块竹牌写了一段话插在地里。牌子上写道:因为我军的战士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玉米吃了,违反了纪律,现把二元钱埋在土下,请收下。群众看到后,万分感动,纷纷称赞人民的军队与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
  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和骂声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小礼堂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天上下雨打雷,将延川县政府代县长李彩云劈死了。结果传言四起,议论纷纷。有个农民借机发泄不满,逢人便说:“老天爷不开眼,雷劈死了县上的干部。”事情发生后,边区政府有人主张清查抓捕那个农民。这话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他对边区政府的做法进行了制止,但让边区政府查明原因。后来搞清楚是因为这一年征粮过重,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于是,决定减少征粮任务,在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有个老乡针对部队个别人违反纪律的问题,给军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毛泽东听到后很高兴。他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个老乡很有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不敢言。现在这个老乡敢向我们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敢批评这位‘长官’,你们看这有多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毛泽东不仅正确地对待提意见,重视所提的意见,还鼓励提意见。
  刘少奇的故事
  开到深夜的座谈会
  1958年7月,刘少奇到天津拖拉机厂去调研,召开有基层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在会上,他让与会的人喝茶水,抽中华牌香烟,而自己抽带来的前门牌香烟。由于会议气氛热烈,从晚上7点一直开到晚上11点。主持会议的河北省省长刘子厚给刘少奇提醒,时间不早了,可否结束。刘少奇却说:“不忙,大家凑在一起不容易,就让大家多聊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想讲的话都讲了出来。结果座谈会一直开到了午夜1点,散会时,大家还恋恋不舍。这一次会议,给该厂的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危急时刻先救群众
  1960年4月,刘少奇南下视察。一天,他坐客轮从重庆到武汉,晚上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江上波浪滔天。轮船在前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忽然发现前面有几只小木船在风雨中漂荡。“情况危险,怎么办?”“我们的船也很危险,怎么救?”“我们的任务是保证国家主席的安全,偏离航道,会出事的,万万使不得!”风浪声和人们的呼喊声惊动了正在办公的刘少奇。他毫不迟疑地要求:“马上靠过去抢救!”有人说,这样做会很危险的。刘少奇说:“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安全就不救群众。我是国家主席,也正因为是国家主席,才更应该首先抢救人民群众!马上让船靠过去!”按照刘少奇的指示,一场抢救落水群众的战斗打响了。船长和船员们沉着应对,很快把小木船上的落水者一一救上了客轮,当被救的人们知道他们乘坐的船是国家主席的座船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周恩来的故事
  挤公共汽车了解民情
  1954年冬,周恩来听说群众乘公共汽车比较困难,就决定作一次考察和调研。在一天下午下班坐车的高峰期,周恩来带着秘书、警卫员去乘公共汽车。在车上他被乘客发现,大家纷纷给周恩来让座,但为了体察民情,他始终不肯就座。下了公共汽车以后,周恩来又去换乘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里转了大半个北京。调查后,他很快召集会议,就安全岛设置问题、人行道设置问题、快车道慢车道画线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在延安流下难过的泪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外宾来到延安,这是他自解放战争中离开26年后重返延安。当他看到延安人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非常难过。当天晚上,在召开的省地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上,周恩来在讲话中伤心地哭了。他动情地说:“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我们进了城,把你们忘了。我是总理,当家的,这个家没当好,我对不起你们啊!”周恩来向大家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把团结搞好,第二要赶快把生产搞上去。等你们粮食翻了番,我如果第一不死,第二不犯错误,一定再来延安!”周恩来的讲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朱德的故事
  粗茶淡饭最相宜
  1957年,朱德到云南昆明视察工作。云南省委考虑当时朱德已经70多岁了,要求接待办搞好朱德的伙食。但是,朱德一再要求不能超过伙食标准,希望饭做得清淡点。后来,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伙食大大低于规定标准,对接待人员进行了批评。接待人员就做了两次“燕窝煮鸽蛋”。第一次,朱德批评了工作人员,付费吃了。第二次,他生气了,严肃地批评了负责接待的同志,坚决不吃。在朱德的坚持下,他每天的伙食恢复到家常便饭,甚至是上一些野菜。
  共产党员不能坐滑竿
  1963年4月,朱德到四川视察工作,按照行程安排要登峨眉山,去看看有名的万年寺。当时上万年寺的路,坡陡路滑,十分难走。陪同的地方领导考虑到朱德已是77岁的高龄,又是第一次登峨眉山,建议让他坐滑竿上去。朱德坚决反对,说:“共产党员是不应该坐滑竿的,更不能坐上滑竿去爬山,如果那样,就失去爬山的意义了。”陪同的同志说,您年纪这么大了,又不常来,偶尔坐一次,不算什么。朱德听后十分严肃地说:“偶尔坐一次也是错误的。”后来,他硬是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步地上山,一步步地下山。   邓小平的故事
  首长不能搞特殊
  1942年2月的一天,邓小平到下面去了解有关生产自救和减租减息的情况。下属部队独立营的同志们听到消息后忙开了,他们想筹集点好吃的东西,来招待首长。由于日军的“扫荡”,再加上旱灾,当时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极度困难,好不容易找了一点面,营里给邓小平做了面条。当司务长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给邓小平时,邓小平立即皱起了眉头,拍了拍司务长的肩膀说:“小鬼,你让我搞特殊哟,要不得,要不得!”结果硬是让把这碗面送给了一位重伤员。
  批评“五里腿”现象
  1950年初春的一天,邓小平在西南局小礼堂召开的西南局和重庆市机关县团级以上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上,严肃批评了干部队伍中的“五里腿”现象。他说:“我们有的人进了重庆城,不是忙工作,而是忙着铺摊子,争房子,要车子。房子要大的,车子要小的,说什么走上五里腿就痛了,进了重庆腿也变得娇贵,变成‘五里腿’了。进城才几天,变得这么快!过去在山沟里转,南征北战腿都不痛,一进了城腿就痛了,非坐车不行。我看这是享乐腐化思想在作怪。‘五里腿’这股歪风一定要刹住,对各种不良倾向,必须作无情的批判和斗争,以保持党的纯洁性。”邓小平宣布,西南局已决定成立一个机关用房用车清理委员会,由他来担任主任,统一负责此项工作。对多占房屋和汽车,限期不退的要进行党纪政纪处理。由于此项工作抓得紧,抓得实,这股歪风很快就被刹住了。
  陈云的故事
  “吃饭要照镜子”
  在延安时期,陈云对铺张浪费,随意倒掉饭菜的行为十分反感。在许多场合,他都对这种现象进行很严肃的批评。有一次在群众大会上,陈云作报告时提出了一句名言:“吃饭要照镜子。”他说:“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大家都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三钱油、五钱盐,粮食也不足,吃菜靠自己种,吃肉由各伙食单位养猪去解决,所以要爱护一粒米一滴油,丝毫不能浪费。我们是无产阶级,决不能糟蹋农民的血汗,否则就会脱离群众,逐渐变质。”陈云所说的“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而且要用馒头把盘子擦干净,拿起来可以照人。他的这个话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听了他讲话的许多人,都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陈云在大会上的发言中,针对我们党执政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指出,党的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要只想做官,忘记了革命。他说:“大家是为了革命来的,还是为做官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把革命忘光了。”陈云进一步强调说:如果我们党团结统一,“再加上一条,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靠别的,我看靠不住,要靠我们自己”。陈云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改革开放后,他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著名论断。
  (节选自《党史博览》2013年第8期,题目为编者所拟)
其他文献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的颁布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农村中学“主题式”校本研训实践月为例,提出从“找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初中生的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
如何有效开展中考复习,打造高效复习课堂,以提升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初三教师所面临的、 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文章结合中考复习课实践,从四个方面提出
摘要 广西是我国百香果的重要产区之一,但目前种植技术参差不齐,产量有待提高。本文在科研实践的基础上,从品种和种苗选择、园地准备、种植时间、密度及架式、苗期管理和花果期管理等方面总结阐述了广西地区百香果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为广西百香果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百香果;栽培技术;病蟲害防治;广西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