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理,阳光笼罩着乡村,让道路两边的庄稼地里的叶片闪烁着光芒。车窗滑过连绵不断的绿色,我看见一片古老的村落,渐渐贴近了我在车窗里的心跳。在此之前,我已经疲倦了很久,逐渐潜下去的心力,使我的心里产生一种渴望,想寻找一个地方,让我忘记积压了很久的沉重,把心放在一个地方,静静地敞开,与一种清泉般的东西融化在一起。
踏访,隐约的历史和现实
远远地看着大理,离古城很远的地方,在这座被唤为“风城”的下关,都市的繁华慢慢地隐去,我背对着高高的苍山,进入了喜洲。当年,南诏国一统云南,南诏王异弁寻当年的都城也在喜洲。当年雄踞南亚的大理国,也几度把都城设在喜洲,我仿佛进入了前世,我在那里找到了朦胧的往事。喜洲远离了我的故乡,它从村庄里悄悄地脱离出来,把无数的房屋拢在怀里,把曲折的道路缠在腰间,成了一座古老的小镇。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喜洲,当我的脚步轻轻地走在狭窄的巷道里,还是那灿烂的阳光,使我的目光看清了低矮的屋檐,目睹了斑驳墙壁,还有小径分岔,弯弯绕绕地被一些建筑物隐藏了,却像隐士深藏不露的心机。
下午的阳光给我的脸上镀上一层浅浅的温暖,使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头顶上的天空,蓝得让人感觉到一种眩晕。当我低下头来,看到那些朴素的路上,走着一些衣着朴素的人。几个老人走在巷道里,她们缓慢的步履,把岁月走得水平如镜。喜洲的历史,就像她们的背影,我看不清她们的面貌。一些陈旧的建筑,沿着街道的两旁,簇拥过来,却让我看到了屋檐下的蛛网,那蛛网上的灰尘,也许是几百年前的某个正午,马帮匆忙地路过了喜洲,马蹄声里飞扬起来的尘埃,从地面上升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距离那低矮的屋檐仅有几米的路上。如今,石板路面早已换成了水泥地,并且,就连那水泥地也被小镇上的人们踩得斑痕累累,但是,几百年前的尘埃,还在蛛网上面,保持着悬空的姿势。曾经的国都,王与臣,兵与剑,都已经远去了,这就是时间吗?
在喜洲,我的脚步不曾惊动谁的幽梦。只有那远远地呈现在我的目光里的牌坊,让我想起一个时代。它见证了过去,却因为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守望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早已站成了一个寓言。在这个不大的广场上,人们摆上一些桌椅、蔬菜、布料、纸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平静地生活,似乎并没有在意被同一片天空笼罩着的洱海,那把天空高高地顶起来的苍山。日子就是这个广场上被牌坊守着的一丝空气,慢慢地流过那些宁静的面孔,虽然,在不经意之间,胡子拂动敞开的胸膛,皱纹爬满了青春,恬静的喜洲,用衣食无忧来喂养这里的人们,外面的世界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被层层叠叠的房屋轻易地隔开了。这时候,我在心里想,喜洲就像一尾在玉碗里游动的鱼,我为什么还要来打扰它呢?
别离,对一座古镇欲说还休
于是,我想着尽快离开。
是的,我想尽快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在我离开之前,许多人曾经从喜洲离开,蒲公英一样飘向辽远的异乡。喜洲人的儒雅,成就了当地人在四海天涯的文治武功:张于恭,清道光年间任台湾省台南分府同知兼南路海防理番同知;赵甲南,是参加“公车上书”的留日学者、著名爱国教育家;张耀,法学家,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同盟会院内总干事、司法总长,民国初期《天坛宪法》起草人;杨源华,护国军著名将领,曾任上海警备军司令官;张丽珠,曾留学美国和英国,是著名试管婴儿专家;杨明,著名作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在尘世间,众多的事物让我对生前身后的种种诱惑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欲念。而当地的人们,面对着潮水般经过身旁的外地人,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依旧过着自己朴素的生活,这让我顿时感到羞愧。在喜洲,我看到那些旧墙,在纷繁的岁月里,雨水年复一年地洗刷它們,一些泥土随着雨水淌到了地面上,回到了它们的故乡。另一些泥土,却肩负着遮风避雨的使命,渐渐地承接一些种子,在斑驳的墙头长出一些仙人掌来。深绿色的仙人掌,在阳光下默默无闻地生长,吸纳了水分,紧紧地抓住了它们的梦想,却不在乎人们的目光,无论是蔑视还是羡慕。仙人掌硕大的叶片,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象着那些充足的绿色水分,喜洲就是这样的,它选择了一个避开了人们的视线的地方,却暗藏着生命力,被阳光覆盖,长成了一棵古朴的老树。
不经意间,就看到了很多颜色:藏青、石黄、深黑、暗红……多年前,它们被一只只手涂在那些木质的雕花、墙壁、窗棂、门楼上,也许,很多人会把它们忘记,一晃眼就忽视了这些层出不穷的呈现。因此,喜洲的雕像与绘画,几百年来还是那样存在着,没有人去触动它们,也没有人靠近,去忘情地阅读,更没有人拿着锋利的刀刃,把它们铲除成灰尘。那些颜色,有的已经被灰尘和蛛网覆盖了很多年,有的已经被雨水淋湿了无数回。一种模糊把这些颜色隐藏起来,避开了太多的脚步对它们的惊扰。只有细心的人才会看到,众多的颜色深情地守护着喜洲,在村庄与都市之间,不动声色地相依为命。那么,在喜洲,黄昏应该算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人性之美。
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在漫长的岁月里,自身还有众多存在的理由和需要,就应该坚定地抓住沙漏里的时光。就像喜洲,如果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感动与泪水,那么多的尘埃,肯定会让喜洲成为一座废墟,在很久以前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正是这种坚守,喜洲才会始终有炊烟袅袅升起,在房屋与街道之间,数不清的花朵、果实、水分、阳光、空气,还有川流不息的外地人,与它不离不弃。
离开喜洲的时候,我在心里想,如果它还能把我当成它的远房亲戚,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事!
踏访,隐约的历史和现实
远远地看着大理,离古城很远的地方,在这座被唤为“风城”的下关,都市的繁华慢慢地隐去,我背对着高高的苍山,进入了喜洲。当年,南诏国一统云南,南诏王异弁寻当年的都城也在喜洲。当年雄踞南亚的大理国,也几度把都城设在喜洲,我仿佛进入了前世,我在那里找到了朦胧的往事。喜洲远离了我的故乡,它从村庄里悄悄地脱离出来,把无数的房屋拢在怀里,把曲折的道路缠在腰间,成了一座古老的小镇。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喜洲,当我的脚步轻轻地走在狭窄的巷道里,还是那灿烂的阳光,使我的目光看清了低矮的屋檐,目睹了斑驳墙壁,还有小径分岔,弯弯绕绕地被一些建筑物隐藏了,却像隐士深藏不露的心机。
下午的阳光给我的脸上镀上一层浅浅的温暖,使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头顶上的天空,蓝得让人感觉到一种眩晕。当我低下头来,看到那些朴素的路上,走着一些衣着朴素的人。几个老人走在巷道里,她们缓慢的步履,把岁月走得水平如镜。喜洲的历史,就像她们的背影,我看不清她们的面貌。一些陈旧的建筑,沿着街道的两旁,簇拥过来,却让我看到了屋檐下的蛛网,那蛛网上的灰尘,也许是几百年前的某个正午,马帮匆忙地路过了喜洲,马蹄声里飞扬起来的尘埃,从地面上升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距离那低矮的屋檐仅有几米的路上。如今,石板路面早已换成了水泥地,并且,就连那水泥地也被小镇上的人们踩得斑痕累累,但是,几百年前的尘埃,还在蛛网上面,保持着悬空的姿势。曾经的国都,王与臣,兵与剑,都已经远去了,这就是时间吗?
在喜洲,我的脚步不曾惊动谁的幽梦。只有那远远地呈现在我的目光里的牌坊,让我想起一个时代。它见证了过去,却因为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守望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早已站成了一个寓言。在这个不大的广场上,人们摆上一些桌椅、蔬菜、布料、纸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平静地生活,似乎并没有在意被同一片天空笼罩着的洱海,那把天空高高地顶起来的苍山。日子就是这个广场上被牌坊守着的一丝空气,慢慢地流过那些宁静的面孔,虽然,在不经意之间,胡子拂动敞开的胸膛,皱纹爬满了青春,恬静的喜洲,用衣食无忧来喂养这里的人们,外面的世界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被层层叠叠的房屋轻易地隔开了。这时候,我在心里想,喜洲就像一尾在玉碗里游动的鱼,我为什么还要来打扰它呢?
别离,对一座古镇欲说还休
于是,我想着尽快离开。
是的,我想尽快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在我离开之前,许多人曾经从喜洲离开,蒲公英一样飘向辽远的异乡。喜洲人的儒雅,成就了当地人在四海天涯的文治武功:张于恭,清道光年间任台湾省台南分府同知兼南路海防理番同知;赵甲南,是参加“公车上书”的留日学者、著名爱国教育家;张耀,法学家,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同盟会院内总干事、司法总长,民国初期《天坛宪法》起草人;杨源华,护国军著名将领,曾任上海警备军司令官;张丽珠,曾留学美国和英国,是著名试管婴儿专家;杨明,著名作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在尘世间,众多的事物让我对生前身后的种种诱惑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欲念。而当地的人们,面对着潮水般经过身旁的外地人,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依旧过着自己朴素的生活,这让我顿时感到羞愧。在喜洲,我看到那些旧墙,在纷繁的岁月里,雨水年复一年地洗刷它們,一些泥土随着雨水淌到了地面上,回到了它们的故乡。另一些泥土,却肩负着遮风避雨的使命,渐渐地承接一些种子,在斑驳的墙头长出一些仙人掌来。深绿色的仙人掌,在阳光下默默无闻地生长,吸纳了水分,紧紧地抓住了它们的梦想,却不在乎人们的目光,无论是蔑视还是羡慕。仙人掌硕大的叶片,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象着那些充足的绿色水分,喜洲就是这样的,它选择了一个避开了人们的视线的地方,却暗藏着生命力,被阳光覆盖,长成了一棵古朴的老树。
不经意间,就看到了很多颜色:藏青、石黄、深黑、暗红……多年前,它们被一只只手涂在那些木质的雕花、墙壁、窗棂、门楼上,也许,很多人会把它们忘记,一晃眼就忽视了这些层出不穷的呈现。因此,喜洲的雕像与绘画,几百年来还是那样存在着,没有人去触动它们,也没有人靠近,去忘情地阅读,更没有人拿着锋利的刀刃,把它们铲除成灰尘。那些颜色,有的已经被灰尘和蛛网覆盖了很多年,有的已经被雨水淋湿了无数回。一种模糊把这些颜色隐藏起来,避开了太多的脚步对它们的惊扰。只有细心的人才会看到,众多的颜色深情地守护着喜洲,在村庄与都市之间,不动声色地相依为命。那么,在喜洲,黄昏应该算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人性之美。
为什么要放弃呢?如果在漫长的岁月里,自身还有众多存在的理由和需要,就应该坚定地抓住沙漏里的时光。就像喜洲,如果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感动与泪水,那么多的尘埃,肯定会让喜洲成为一座废墟,在很久以前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正是这种坚守,喜洲才会始终有炊烟袅袅升起,在房屋与街道之间,数不清的花朵、果实、水分、阳光、空气,还有川流不息的外地人,与它不离不弃。
离开喜洲的时候,我在心里想,如果它还能把我当成它的远房亲戚,那会是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