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主权宣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级域名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上宣示主权。同时,中国网民数是多,但应用率非常低。当中国互联网变得像欧美一样了,那时候对于域名而言,它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是否想象过,有一天,当你登陆所有中文网站的时候,在浏览器地址栏里只须直接键入相应的中文网址就可以?当你在处理Email的时候,除了繁琐的英文字符,还可以通过全中文邮址进行?
  10年前,李晓东博士即参与了这样一项工作。为了推动中国网民母语化上网,并确立中文域名在互联网国际标准中的一席之地,他所在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尝试着打破英文域名一家独大的局面。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一样明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份内部材料提及,这将加速扩大中国在国际互联网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实现这个目标,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将“.中国”域名写入全球互联网的根域名系统,使之成为国际通用顶级域名。此事需要得到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审议与批准。这个组织设于互联网技术发端的美国,是一个国际化域名及互联网技术管理权威机构,也是全球互联网络游戏规则的主持者和召集人。
  经过多年的技术准备和国际协调,2008年,ICANN宣布,允许中文等非英文字符写入顶级域。第二年的冬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递交了“.中国”域名国际申请,最终于2010年6月得到ICANN全体大会表决通过。同一批通过的还有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英文独霸全球域名系统的历史被终结了。
  
  压力=动力
  
  《南风窗》:我听说当ICANN全体大会表决通过的时候,我们的代表团成员都很激动。这种心情一般人不大好理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触?
  李晓东:我是比较激动的。从一开始做,我是亲力亲为差不多整整10年。做中文域名,不是说你申请我给你加进来就完了。整个互联网是一个体系,你要让整个体系支持中文,非常难。光这个标准,我们差不多就推了将近5年时间,把整个编码、字符做相应处理。技术标准出来后,要讨论政策,我是不是可以让全球支持“.中国”,政策也讨论了好久。去年才说行了,大家可以申请了。
  “.中国”属于顶级域名,跟二、三级域名差异是非常大的,实际上是影响到全球整个域名结构的,对它的评估就比较麻烦一点。老外做事,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讨论,很讲究所谓的民主,要达成一致是非常难的。这里面很辛苦,你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承受着对内对外的压力。ICANN全体大会一年就开三次,第一次宣布说“.中国”通过,还介绍了“.中国”对全球互联网的价值,讲了很久。这是非常意外的。我能够体味到人世、申奥的感觉。我们当天开了个招待会,ICANN的总裁就讲,这不是ICANN的历史时刻,也不是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时刻,它是全球互聯网的一个历史时刻。
  《南风窗》:您说到有压力,压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压力?
  李晓东:这半年来压力非常大,要是拿不下的话,无法交代。说不好听一点,中国人要面子。另外,繁、简体“.中国”,如果我只拿到一个,人家会说李晓东你在负责这个事,最后你只拿到一个,那使用繁体字的群体就不能访问你中文网站,我到时候向谁交代?交代不了。就是想尽快拿到,一定要拿到,而且是要拿到两个。
  这个压力就比较大。所以在2009年8月,我当时得知“.中国”有点受阻时,一个月就在外面飘着,在国外呆着,没有回来过。那时候不知道累,也不觉得困。所以听到申请通过时,的确有些感慨的。台湾的朋友说你怎么不把国旗带来,我说我哪想到啊。
  
  主权问题
  
  《南风窗》:“.中国”申请国际化是一种官方行为吗?
  李晓东:本身我们就是政府授权来管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的机构,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中国”这个事通报政府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后续这几年,政府对“.中国”域名的关注是超乎寻常的。而且我们申请“.中国”的时候必须拿到政府的授权书,工信部授权,因为申请国家顶级域名必须有政府的支持。
  政府实际上也做好多协调性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这是信息主权问题。可以坦白讲,不光是互联网,所有的技术发展都是第一线的人冲在前面,我们在做这个技术标准时,政府对它还没什么感觉。当不明朗的时候,政府也没必要介入。这种事情政府不需要跑在最前面。
  《南风窗》:所谓信息主权,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无论如何必须拿下来的原因么?
  李晓东:顶级域名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就是你如何在互联网上宣示你的主权。这个不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对于所有国家的人,都会有的。
  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互联网是无国界的,唯一能标示国界的就是域名。你说你是“.CN”,这有可能是中国的网站,一看“.UK”,英国的。别的时候,你还能有什么东西可以区分出互联网国界?就像很多公司要用域名的时候,我一定是要用自己本国的一个东西。所以“.中国”就要加进去。
  这件事情,不见得弄完以后网民多快就可以用上,有多大的量,用户多么方便,不见得。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可能要用很多年时间去做应用推广、应用程序优化,但这是主权问题,另外对老百姓来讲也是一个认识问题。
  
  前景预估
  
  《南风窗》:您确信“.中国”启用后可以在中文网民群体中迅速推开吗?
  李晓东:“.中国”,我也说不准,不知道是不是会像当年“.CN”的运用结果一样,那我就很遗憾了。不排除这个可能啊。我有过设想,哪一天当你看到任何一个中文标牌、机构名称,你在后面补一个“.中国”就能上他的网站,这种意义、认知和英文是完全不同的。我就希望哪天会有这个效果。
  《南风窗》:您的心情可以理解,关键就在于,您也说到,我们的本国域名普及、运用状况和别国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这好像也是互联网技术不发达的一个标志,这种差距恐怕不是短短一两天之内就可以缩小的。
  李晓东:为什么说中国互联网不强,我在做纯中文邮件标准的时候,国内没有一家厂商参与,他们不重视啊,不要说邮件标准,国内做互联网标准的才有几个?这些年华为、中兴才介入。这不挺遗憾嘛。大家只顾着先埋头挣钱,稍微长远点的事儿还没来得及想。
  这就像当年搞英文域名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没有什么规则。“.CN”,就是一个人代表中国注册了,也没有什么政府介入,那些英文域名系统哪有人管啊,不就几个人写写文档,写写系统,出来就可以了。过了20年以后,现在要了命了,这都是互联网最关键的东西。所以中文域名也会有很大一个前景。现在看起来,好像我们用的人多了,用得广了,其实和西方国家比还差得很远,网民数是多,但应用率非常低,可能再过10年,当中国互联网变得像欧美一样了,那时候对于域名而言,它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两个都要
  
  《南风窗》:这一次获得批准通过的还有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而且全部是中文域名,这个怎么协调?
  李晓东:现在本身就是存在“.CN”、“.HK”、“.TW”,他们都要申请中文的域名,这几家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多年了。两岸四地(包括澳门)原来就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就是为了推进这个事情。
  我举个例子,“.中国”这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繁、简体的问题。ICANN方面当时很难理解,认为人家就要一个,你们为什么一下要两个?可是如果繁简体不统一拿到的话,使用繁体字的人就不能使用“.中国”,这个事情就要了命了,这对华人社群来讲是个很大的打击。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你必须给我两个,繁体、简体的“.中国”都必须给我,否则的话会引起我整个域名访问的分裂。
  《南风窗》:繁、简分离具体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李晓东:如果繁、简体不能同时给我们,不能支持等效的话,使用繁体的和使用简体的中国人就分裂成两个群体了,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繁简体自动切换是做不到的,这个研究也有20来年了,现在基本上做不到。有一部分可以,但达不到百分百准确。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两个。这个基本没有问题,会给我们。这也是半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们这些人并不是搞外交的,以前做技术的,可能不关心这些事情,我觉得这种事没有意义。后来有一次,我们和台湾人讨论方案,一直到凌晨,那时候才想到,我们是在做两岸互动的事情。这个事情,最大的需求是来自中文群体,现在可以有个交代了,心也可以放下来了。
其他文献
今年的6月15日,是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立11周年纪念日。作为在中亚地缘政治中影响日隆的国际组织,上合组织下一个10年将走向何方,理所当然地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正因为如此,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12届上合组织峰会,被认为是一次关键的会议。这次会议签署了10个政治性文件,勾勒出了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蓝图。尤其是北京峰会上批准的《上海合作组织中期发展战略规划》,是上合组织首次就未来发展方向做
日本古代自然灾害频仍,经常发生食粮匮乏,为了减少“口粮”负担。老人和幼子首当其冲。弃老戕幼,这在以“孝”、“仁”为人伦中心的古代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中日恢复邦交以来,“一衣带水”就成了形容两国距离的“专用词”。的确,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从上海飞到大阪;两国的旅客往来,光上海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一天飞往日本各地的航班就有近百个。根据日本官方的统计,2009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大陆游客
中国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循序渐进    《南风窗》:“中国模式”的提出源于中国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但就一个模式而言,仅以经济发展的优势来概括是不全面的,那么,中国在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是否也表现出一些可概括的优势?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三者间是否存在内在统一性?  李成:如果说存在一个“中国模式”的话,它的最大特点是循序渐进,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农村改革先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要说最近一个多月台湾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林益世贪腐案”了。笔者近日在台湾期间,打开台湾报纸,头版大都是有关“林益世贪腐案”的新闻和评论,电视政论节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民进党当然要穷追猛打,国民党也必须面对。台湾“检方”8月7日再度提讯林益世,并传唤地勇公司负责人陈启祥等人,首次让林益世、陈启祥当庭对质一个多小时;陈委任律师高涌诚指出,感觉案子快结了。  2006年10月,林益世在引用国际反贪腐组织“
8月31日,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2012广州论坛·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是广州论坛的第三届,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社科院、中共广州市委、中山大学共同主办。广州走新型城市化的雄心在中央级智囊机构和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学者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战略之际,广州这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新型城市化。21世纪影响人类的两件大事之一是中国
公共是每个人的私  贾西津(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    《南风窗》评选“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和组织已经是第七年了。“公共”是一个对我们既亲切又陌生的词。它与“公家”、“一大二公”都占着一个“公”字,而“公共”联在一起使用,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具备理解他人能力的成熟的人,相互关心,是为公共精神。“公共”的视角实际为“私”与“公”带来了不同的关系理解。  公共不是无私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私的
中国正在向自由、宽容、文明、保障人权这些大词所描述的应许之地迈进——至少有人这么追求,有人这么宣称。  在这条道上,“废除死刑”的声音不时响起。  2007年1月,它取得阶段性成果,最高法收回死刑复核权,“少杀”成为一个原则。而在2011年5月,它再次出现在公共领域,以药家鑫案为背景,指向最后的目标——“不杀”。  但恰恰是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夏天,“废除死刑论”遭到了抱持传统“天理”观念的民众的坚决
目前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政府的税收增长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政府手上总是“有钱花”,而其中很大的比例就花到“三公消费”上去了,却未必会提高行政效率。    近些年,每到全国“两会”前夕,我国的“三公消费”(公车购置和运行、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用)就会成为热议话题。随着网络不断曝光一些地方公款吃喝、公款出国旅游等真实材料,“三公消费”也成了一些腐败官员倒台的导火索。  每年的“三公消费”到底有
德国执政联盟5月30日宣布,2022年前关闭德国所有核电站。这对德国和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大事。  日本发生核危机后,德国对本国的17座核反应堆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是所有核反应堆都运转良好,甚至比预期还要好。4年前,德国几座年纪较大的核电站通过了严格的检测,得以延期至2011年。去年9月,有人呼吁再延期至2023年,遭到了德国一些环保组织的反对。日本核事故后,反核力量更加强大。德国有谚,“德国人民热
吴瑞曼的仕途始于镇压克伦族武装组织,而吴登盛靠的是其有效的行政能力。缅甸历来都不缺乏骁勇善战的将领,真正需要的是吴登盛般的管理人才。    缅甸联邦议会于2011年2月4日选举了现任总理吴登盛为缅甸总统,现任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简称“和发委”)第一秘书长吴丁昂敏乌和腊戌掸族文学与文化会主席赛茂康为副总统。此外,联邦议会也于1月31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分别选举了“和发委”成员吴瑞曼(原三军总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