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不仅能预防肩痛的发生,而且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早期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可以缓解肩痛。在卒中后肩痛的治疗上,首先应当重视预防,早期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患侧上肢,包括低频等一些物理治疗,可以避免偏瘫肩痛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 肩痛 早期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2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43-01
偏瘫肩痛是卒中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发病后2-3个月,最早在发病后2周,多发生在BrunstromⅠ-Ⅲ期。[1]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麻木感、烧灼樣痛或难以忍受的感觉等,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延缓和阻碍了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患者产生情绪和心理障碍。脑卒中后肩疼的发生率高达84%。[2]对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不仅能有效预防肩痛的发生,而且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早期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可以缓解肩痛。
一般来说,早期康复不会导致病情加重及再发,但关键在于充分掌握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条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严密监护。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
具体康复训练:
(1)良肢位的摆放:①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下方垫一比躯体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头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在患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因会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③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可放在躯干上,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④站立或行走时,应对患肢充分保护,避免自然下垂,必要时应用护肩吊带。禁止在体位转移时牵拉患臂和避免任何失去平衡或突然运动等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
(2)患肢适当的主被动运动:早期准确地进行患肩的被动运动,在不损害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肩部无痛性全关节活动度。痉挛期采用肩胛骨和肩关节松动术,持续、缓慢牵拉患侧上肢屈肌和拉长患侧躯干肌。通过挤压肩关节和拍打肩周肌群以提高肌张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被动活动肩肱关节和肩胛骨有效地预防了肩关节挛缩和粘连,并保持了正常肩肱节律。运动功能较好的患者可让其主动活动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可保持肩关节活动度,增强肩周肌力,可预防肌肉或关节粘连所致疼痛。
(3)物理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改善松弛的肩部肌张力,促进患肩功能恢复,研究表明其治疗和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肩痛的作用明显。低频电刺激在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电流刺激偏瘫肢体肌肉引起反复的被动运动训练,可增加肌肉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神经兴奋性及传导功能恢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
(4)针灸治疗。软瘫期:上肢阴经、下肢阳经腧穴为主,选用尺泽、少海、曲泽、郡门、内关、环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等。痉挛期上肢阳经、下肢阴经腧穴为主,选用肩、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于阴交、太溪、照海、中封等。
脑卒中肩痛的致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解剖因素、年龄因素、肌痉挛、粘连性关节炎、肌松驰与肩关节半脱位、肩袖撕裂、周围神经损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等[3]。它们互为因果,相互叠加。在偏瘫肩痛的治疗上,首先应当重视预防,尽量避免偏瘫肩痛的发生。首先要告知教会患者家属进行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及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我们针对引起偏瘫肩痛的原因,早期采取相应康复措施,预防和纠正各种病因和危险因素,如在软瘫期通过体位疗法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RSDS的发生。[4]此外,早期康复中还需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对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肩关节活动度,明显预防、减轻肩痛的发生,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1-104
[2]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2-164
[3]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51-154
[4] 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64
关键词:脑卒中 肩痛 早期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2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43-01
偏瘫肩痛是卒中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发病后2-3个月,最早在发病后2周,多发生在BrunstromⅠ-Ⅲ期。[1]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麻木感、烧灼樣痛或难以忍受的感觉等,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延缓和阻碍了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患者产生情绪和心理障碍。脑卒中后肩疼的发生率高达84%。[2]对卒中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不仅能有效预防肩痛的发生,而且对已发生肩痛的患者早期进行积极康复治疗可以缓解肩痛。
一般来说,早期康复不会导致病情加重及再发,但关键在于充分掌握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条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严密监护。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始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
具体康复训练:
(1)良肢位的摆放:①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下方垫一比躯体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头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在患侧臀部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因会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③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可放在躯干上,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④站立或行走时,应对患肢充分保护,避免自然下垂,必要时应用护肩吊带。禁止在体位转移时牵拉患臂和避免任何失去平衡或突然运动等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
(2)患肢适当的主被动运动:早期准确地进行患肩的被动运动,在不损害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肩部无痛性全关节活动度。痉挛期采用肩胛骨和肩关节松动术,持续、缓慢牵拉患侧上肢屈肌和拉长患侧躯干肌。通过挤压肩关节和拍打肩周肌群以提高肌张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被动活动肩肱关节和肩胛骨有效地预防了肩关节挛缩和粘连,并保持了正常肩肱节律。运动功能较好的患者可让其主动活动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可保持肩关节活动度,增强肩周肌力,可预防肌肉或关节粘连所致疼痛。
(3)物理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改善松弛的肩部肌张力,促进患肩功能恢复,研究表明其治疗和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肩痛的作用明显。低频电刺激在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电流刺激偏瘫肢体肌肉引起反复的被动运动训练,可增加肌肉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神经兴奋性及传导功能恢复,加快运动功能的恢复。
(4)针灸治疗。软瘫期:上肢阴经、下肢阳经腧穴为主,选用尺泽、少海、曲泽、郡门、内关、环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等。痉挛期上肢阳经、下肢阴经腧穴为主,选用肩、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于阴交、太溪、照海、中封等。
脑卒中肩痛的致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解剖因素、年龄因素、肌痉挛、粘连性关节炎、肌松驰与肩关节半脱位、肩袖撕裂、周围神经损伤、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等[3]。它们互为因果,相互叠加。在偏瘫肩痛的治疗上,首先应当重视预防,尽量避免偏瘫肩痛的发生。首先要告知教会患者家属进行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及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我们针对引起偏瘫肩痛的原因,早期采取相应康复措施,预防和纠正各种病因和危险因素,如在软瘫期通过体位疗法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RSDS的发生。[4]此外,早期康复中还需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脑卒中患者大多起病急,无心理准备,得病后对预后情况不了解,病人表现为痛苦、悲观等不良情绪,因此,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不但能帮助病人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对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肩关节活动度,明显预防、减轻肩痛的发生,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1-104
[2] 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2-164
[3]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51-154
[4] 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