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坦桑尼亚是一个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独立后,坦桑尼亚政府将斯瓦希里语定为国语,大力推广斯瓦希里语的发展,并规定使用斯瓦希里语作为小学授课语言,而英语则作为中学和大学授课语言。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更加需要会说国际语言(英语)的人才。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许多家庭支持英语作为小学授课语言。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语言政策的改革及实施充满矛盾,小学教学语言的选择面临诸多难题。本文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讨论坦桑尼亚教育的语言政策发展。
【关键词】坦桑尼亚;斯瓦西里语;双语教育;语言政策;授课语言
【中图分类号】F4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07-02
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大陆)和桑给巴尔岛两部分组成。坦桑尼亚于1961年脱离英国殖民政府获得独立,于1964年与桑给巴尔合并,建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据统计,截至2017年,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总数为5730万,其中桑给巴尔130万。分属126个民族,是东非地区民族最多的国家,主要有苏库马、查加、尼亚姆维奇、马康迪、赫赫和哈亚族。另外还有欧洲人、印巴人和阿拉伯人后裔。据统计,坦桑尼亚有约120多种民族语言,分属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科伊桑语系,其中斯瓦希里语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斯瓦希里语是东非族际通用语种,99%的坦桑尼亚人会熟练使用斯瓦希里语(Brock-Utne 2005:51)。英语作为官方用语,使用人数仅为总人口的5%。(Rubagumya 1991:68-69)。和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多语言环境使国家在语言教育规划方面面临各种挑战。
一、坦桑尼亚殖民时期的教育语言政策(1886-1961年)
从16世纪初开始,坦桑尼亚先后遭受葡萄牙、德国和英国等殖民者长达400多年的掠夺和统治。在德国殖民统治确立以先,斯瓦希里语就已经是坦噶尼喀通用语,德国殖民政府曾试图采取措施阻止其进一步的传播。1905年,坦噶尼喀史上首次跨民族的反殖民运动——马及马及起义(Maji Maji Rebellion)爆发。在起义爆发之前,德属东非政府陷入语言困境,急需要一门族际通用语来管理殖民政府的行政事务。德国殖民政府初期的语言抉择在德语和斯瓦希里语之间犹豫不定。一方面德国政府不希望德语扮演通用语的角色,认为地位低下人群会玷污德语的高贵品质(Brock-Utne 2000:176),另一方面考虑到斯瓦希里语的伊斯兰教背景和殖民者的基督教背景相冲突,不考虑采用。但斯瓦希里语作为东非族际通用语,显示出强大的優势,德国政府最终给予斯瓦西里语官方地位,并将其“去伊斯兰化”(Pike 1986:224),即用拉丁语书写体取代阿拉伯语书写体,德语词汇取代阿拉伯语词汇。
一战结束后,德国不得不放弃坦噶尼喀的统治权,英国顺势接管,坦噶尼喀沦为英国殖民地。与德国殖民政府不同的是,英国极力推广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小学前五年使用斯瓦希里语授课,小学后三年和中学阶段则全部使用英语授课。殖民地管理工作也用英语进行。将英语作为小学后教学语言实际是英国政府的一项计划,即培养少数坦桑尼亚精英协助他们的殖民地管理,而其他人则维持低水平教育。1946年殖民政府推出的“坦噶尼喀十年发展和福利计划”中表明坦桑尼亚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中学入学率不超过4%。在学校里,学生被规定只能使用英语,若被发现使用其他语言将会受到严惩。
二、独立初期坦桑尼亚语言教育政策(1961-1966年)
独立初期,开国总统尼雷尔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为了发展民族教育,让每个坦桑尼亚人都学会自己的语言,毅然将斯瓦希里语定为国语。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斯瓦希里语委员会及斯瓦希里语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其使用及传播。独立初期的教育语言政策沿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方案。在小学教育前四年,以斯瓦希里语作为教学语言,五年级起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教授;三、四年级教授英语课程。从五年级起全部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并持续到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在建国初期,坦桑尼亚延续了资本主义制度,实施中学免费教育政策,但教育语言政策和殖民时期相同,保持不变。
三、社会主义变革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1967年至80年代中期)
1976年《阿鲁沙宣言》(The Arusha Declaration)的发表标志着坦桑尼亚从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尼雷尔的乌贾马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的是“为自力更生而教育”(Education for Self-Reliance)原则。同年,卡瓦瓦(Rashid Kawawa)宣布小学一至七年级课程全部使用斯瓦希里语授课,所有的师范院校也必须以斯瓦希里语作为教学语言。“自力更生教育”政策原则面向广泛大众的基础教育,每个坦桑尼亚儿童,都享有进入公立学校或政府赞助的学校进行学习。(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79:19)。该政策规定斯瓦希里语为公立小学授课语言。为促进斯瓦希里语的发展,国家还成立了斯瓦希里语协会,专门从事斯瓦希里语语言方面的研究。坦桑尼亚人民对斯瓦西里语的积极态度也加速了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尤其是以斯瓦希里语进行的全国扫盲运动。1977年,成人文盲率从75%将至17%。独立后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斯瓦希里语的教学活动。
四、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教育语言政策(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洲大陆爆发经济危机,坦桑尼亚随后陷入经济危机中,政府取消了免费教育制度,实施有偿教育政策。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坦桑尼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协会等被迫接受西方援助的附属条件,其中包括教育私有化和教科书市场的自由化。1992年,政府允许私立小学使用英语授课。斯瓦希里语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教育私有化政策颁布后,坦桑尼亚私立小学迅猛发展,这些学校全部使用英语授课,并且师资优质,学习材料充足。此后,坦桑尼亚教育体制被认定为以双语教育政策为特色。教育部于1995年发布的教育和培训政策文件讨论了有关坦桑尼亚教育和培训的语言政策问题。关于学前和小学的教学语言,该文件强调:学前教育的教学语言应为斯瓦希里语,英语为必修科目(URT1995,35);小学的教学语言为斯瓦希里语,英语为必修科目(URT1995,39)。 英语将从小学教育的一年级开始向学生授课,并期望在七年小学教育结束时,学生将获得中学及小学后所需的英语水平能力。到中学教育阶段,规定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而斯瓦希里语为普通级别的必须科目。这意味着坦桑尼亚所设想的双语教育目标仍然是牵强的,因为斯瓦西里语和英语被区别对待,而不是同等进行。
雖然坦桑尼亚一些学生承认当他们接受斯瓦希里语授课时能更好地了解老师,但大多数人认为英语应该作为中学的教学语言。Woff(2006,186)解释这一争议时断言,“数世纪的边缘化造成了许多非洲人对本土语言根深蒂固的消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殖民时代的创伤经历”。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家庭认为本土语言不会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或者最终在教育方面取得成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能够担负得起的父母都将孩子送到英语教学的学校。
五、坦桑尼亚语言教育政策的问题分析与讨论
坦桑尼亚的教育语言政策存在着相互冲突和制约的矛盾。坦桑尼亚语言政策和教学语言实施之间出现的三个主要矛盾:(1)政府规定斯瓦西里语为小学授课语言,而又允许私立小学使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大多数私立英文学校的学生都是坦桑尼亚人;(2)教育部提供英文版的小学教学大纲供英文中学使用,而公立小学则使用斯瓦希里语版的教学大纲;(3)自2000年以来,政府开始管理英语中学的全国小学毕业考试(PSLE)。在坦桑尼亚,许多人认为能去私立小学接受英语授课才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会英语的毕业生在社会职业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尽管政府采用了非洲最大的语言之一作为国语和官方语言,但政府仍然坚持英语作为小学后的唯一授课语言。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语,良好的英语能力是获得高收入的资本。然而,只有富裕家庭才会支付得起私立小学的学费,这将更加锐化教育分化现象。从相关研究的数据来看,很显然,国家在促进双语教育和培训理念政策中规定的内容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存在脱节的问题。学校的日常活动也没有学校语言政策。例如,目前尚不清楚使用哪种语言来分配员工或学生会议,在校园设计招牌时应该使用哪种语言。语言政策也遇到了政策制定者及政治家缺乏承诺的问题。例如,1982年,教育委员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但由于缺乏政治承诺,这些建议无人理睬。
六、结语
坦桑尼亚在教育语言政策实施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矛盾。斯瓦希里语成为中学教学语言阻力重重。教学语言的选择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也完全脱节。根据坦桑尼亚的语言状况,理想的语言格局应使全体国民掌握母语、斯瓦西里语和英语三种语言。本民族语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坦桑尼亚政府在制定与世界接轨的教育语言政策的同时,要保护和开发本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莫海文.英语还是斯瓦西里语——坦桑尼亚小学授课语言的两难选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7):53-56+4.
[2]李丹.语言冲突视角下非洲教育语言政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3]Brock-Utne,B.2005.The continued battle over Kiswahili a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n Tanzania. In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for African emancipation: Focus on postcolonial contexts and considerations, ed. B. Brock-Utne and R. Hopson,51–88.Dar es Salaam:Mkuki na Nyota Publishers.
[4]Ministry of Education.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Basic Education Statistics in Tanzania 1980-1984[R].Dar es Salamm. 1985:1-12.
[5]Swilla, I. 2009.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n Tanzania: Contradictions between ideology,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African Study Monographs 30(1): 1–14.
[6]Wolff, E. 2002. The heart of the ‘African language question’ in education. In Speaking African: African languages fo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ed. F. Owino, 129–148. Cape Town: The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African Society (CASAS).
[6] Wright, L. 2002. Why English dominates the central economy: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elite closure’ and South African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Learning 26(2): 159–177.
作者简介:潘文敏(1992.0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教育专业。
【关键词】坦桑尼亚;斯瓦西里语;双语教育;语言政策;授课语言
【中图分类号】F4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07-02
坦桑尼亚由坦噶尼喀(大陆)和桑给巴尔岛两部分组成。坦桑尼亚于1961年脱离英国殖民政府获得独立,于1964年与桑给巴尔合并,建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据统计,截至2017年,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总数为5730万,其中桑给巴尔130万。分属126个民族,是东非地区民族最多的国家,主要有苏库马、查加、尼亚姆维奇、马康迪、赫赫和哈亚族。另外还有欧洲人、印巴人和阿拉伯人后裔。据统计,坦桑尼亚有约120多种民族语言,分属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科伊桑语系,其中斯瓦希里语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斯瓦希里语是东非族际通用语种,99%的坦桑尼亚人会熟练使用斯瓦希里语(Brock-Utne 2005:51)。英语作为官方用语,使用人数仅为总人口的5%。(Rubagumya 1991:68-69)。和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多语言环境使国家在语言教育规划方面面临各种挑战。
一、坦桑尼亚殖民时期的教育语言政策(1886-1961年)
从16世纪初开始,坦桑尼亚先后遭受葡萄牙、德国和英国等殖民者长达400多年的掠夺和统治。在德国殖民统治确立以先,斯瓦希里语就已经是坦噶尼喀通用语,德国殖民政府曾试图采取措施阻止其进一步的传播。1905年,坦噶尼喀史上首次跨民族的反殖民运动——马及马及起义(Maji Maji Rebellion)爆发。在起义爆发之前,德属东非政府陷入语言困境,急需要一门族际通用语来管理殖民政府的行政事务。德国殖民政府初期的语言抉择在德语和斯瓦希里语之间犹豫不定。一方面德国政府不希望德语扮演通用语的角色,认为地位低下人群会玷污德语的高贵品质(Brock-Utne 2000:176),另一方面考虑到斯瓦希里语的伊斯兰教背景和殖民者的基督教背景相冲突,不考虑采用。但斯瓦希里语作为东非族际通用语,显示出强大的優势,德国政府最终给予斯瓦西里语官方地位,并将其“去伊斯兰化”(Pike 1986:224),即用拉丁语书写体取代阿拉伯语书写体,德语词汇取代阿拉伯语词汇。
一战结束后,德国不得不放弃坦噶尼喀的统治权,英国顺势接管,坦噶尼喀沦为英国殖民地。与德国殖民政府不同的是,英国极力推广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小学前五年使用斯瓦希里语授课,小学后三年和中学阶段则全部使用英语授课。殖民地管理工作也用英语进行。将英语作为小学后教学语言实际是英国政府的一项计划,即培养少数坦桑尼亚精英协助他们的殖民地管理,而其他人则维持低水平教育。1946年殖民政府推出的“坦噶尼喀十年发展和福利计划”中表明坦桑尼亚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中学入学率不超过4%。在学校里,学生被规定只能使用英语,若被发现使用其他语言将会受到严惩。
二、独立初期坦桑尼亚语言教育政策(1961-1966年)
独立初期,开国总统尼雷尔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为了发展民族教育,让每个坦桑尼亚人都学会自己的语言,毅然将斯瓦希里语定为国语。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斯瓦希里语委员会及斯瓦希里语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其使用及传播。独立初期的教育语言政策沿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方案。在小学教育前四年,以斯瓦希里语作为教学语言,五年级起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教授;三、四年级教授英语课程。从五年级起全部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并持续到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在建国初期,坦桑尼亚延续了资本主义制度,实施中学免费教育政策,但教育语言政策和殖民时期相同,保持不变。
三、社会主义变革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1967年至80年代中期)
1976年《阿鲁沙宣言》(The Arusha Declaration)的发表标志着坦桑尼亚从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尼雷尔的乌贾马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的是“为自力更生而教育”(Education for Self-Reliance)原则。同年,卡瓦瓦(Rashid Kawawa)宣布小学一至七年级课程全部使用斯瓦希里语授课,所有的师范院校也必须以斯瓦希里语作为教学语言。“自力更生教育”政策原则面向广泛大众的基础教育,每个坦桑尼亚儿童,都享有进入公立学校或政府赞助的学校进行学习。(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79:19)。该政策规定斯瓦希里语为公立小学授课语言。为促进斯瓦希里语的发展,国家还成立了斯瓦希里语协会,专门从事斯瓦希里语语言方面的研究。坦桑尼亚人民对斯瓦西里语的积极态度也加速了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尤其是以斯瓦希里语进行的全国扫盲运动。1977年,成人文盲率从75%将至17%。独立后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斯瓦希里语的教学活动。
四、新自由主义时期的教育语言政策(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洲大陆爆发经济危机,坦桑尼亚随后陷入经济危机中,政府取消了免费教育制度,实施有偿教育政策。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坦桑尼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协会等被迫接受西方援助的附属条件,其中包括教育私有化和教科书市场的自由化。1992年,政府允许私立小学使用英语授课。斯瓦希里语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教育私有化政策颁布后,坦桑尼亚私立小学迅猛发展,这些学校全部使用英语授课,并且师资优质,学习材料充足。此后,坦桑尼亚教育体制被认定为以双语教育政策为特色。教育部于1995年发布的教育和培训政策文件讨论了有关坦桑尼亚教育和培训的语言政策问题。关于学前和小学的教学语言,该文件强调:学前教育的教学语言应为斯瓦希里语,英语为必修科目(URT1995,35);小学的教学语言为斯瓦希里语,英语为必修科目(URT1995,39)。 英语将从小学教育的一年级开始向学生授课,并期望在七年小学教育结束时,学生将获得中学及小学后所需的英语水平能力。到中学教育阶段,规定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而斯瓦希里语为普通级别的必须科目。这意味着坦桑尼亚所设想的双语教育目标仍然是牵强的,因为斯瓦西里语和英语被区别对待,而不是同等进行。
雖然坦桑尼亚一些学生承认当他们接受斯瓦希里语授课时能更好地了解老师,但大多数人认为英语应该作为中学的教学语言。Woff(2006,186)解释这一争议时断言,“数世纪的边缘化造成了许多非洲人对本土语言根深蒂固的消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殖民时代的创伤经历”。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家庭认为本土语言不会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或者最终在教育方面取得成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能够担负得起的父母都将孩子送到英语教学的学校。
五、坦桑尼亚语言教育政策的问题分析与讨论
坦桑尼亚的教育语言政策存在着相互冲突和制约的矛盾。坦桑尼亚语言政策和教学语言实施之间出现的三个主要矛盾:(1)政府规定斯瓦西里语为小学授课语言,而又允许私立小学使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大多数私立英文学校的学生都是坦桑尼亚人;(2)教育部提供英文版的小学教学大纲供英文中学使用,而公立小学则使用斯瓦希里语版的教学大纲;(3)自2000年以来,政府开始管理英语中学的全国小学毕业考试(PSLE)。在坦桑尼亚,许多人认为能去私立小学接受英语授课才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会英语的毕业生在社会职业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尽管政府采用了非洲最大的语言之一作为国语和官方语言,但政府仍然坚持英语作为小学后的唯一授课语言。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语,良好的英语能力是获得高收入的资本。然而,只有富裕家庭才会支付得起私立小学的学费,这将更加锐化教育分化现象。从相关研究的数据来看,很显然,国家在促进双语教育和培训理念政策中规定的内容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存在脱节的问题。学校的日常活动也没有学校语言政策。例如,目前尚不清楚使用哪种语言来分配员工或学生会议,在校园设计招牌时应该使用哪种语言。语言政策也遇到了政策制定者及政治家缺乏承诺的问题。例如,1982年,教育委员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但由于缺乏政治承诺,这些建议无人理睬。
六、结语
坦桑尼亚在教育语言政策实施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矛盾。斯瓦希里语成为中学教学语言阻力重重。教学语言的选择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也完全脱节。根据坦桑尼亚的语言状况,理想的语言格局应使全体国民掌握母语、斯瓦西里语和英语三种语言。本民族语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坦桑尼亚政府在制定与世界接轨的教育语言政策的同时,要保护和开发本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1]莫海文.英语还是斯瓦西里语——坦桑尼亚小学授课语言的两难选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7):53-56+4.
[2]李丹.语言冲突视角下非洲教育语言政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3]Brock-Utne,B.2005.The continued battle over Kiswahili a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n Tanzania. In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for African emancipation: Focus on postcolonial contexts and considerations, ed. B. Brock-Utne and R. Hopson,51–88.Dar es Salaam:Mkuki na Nyota Publishers.
[4]Ministry of Education.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Basic Education Statistics in Tanzania 1980-1984[R].Dar es Salamm. 1985:1-12.
[5]Swilla, I. 2009.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n Tanzania: Contradictions between ideology,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African Study Monographs 30(1): 1–14.
[6]Wolff, E. 2002. The heart of the ‘African language question’ in education. In Speaking African: African languages fo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ed. F. Owino, 129–148. Cape Town: The 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African Society (CASAS).
[6] Wright, L. 2002. Why English dominates the central economy: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elite closure’ and South African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Learning 26(2): 159–177.
作者简介:潘文敏(1992.0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