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送情报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ob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腾冲抗战中,云南的高山大川之间修筑了可与巴拿马运河媲美的滇缅公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横断山脉的上空开辟了世界上最艰险的运输航线。云南始终都是抗战时期中国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对外通道,作为接合部,它因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而形成。
  当时大伯爷爷是活动在这一带滇军的地下情报员。一天,他送完情报往回走,天快黑了,山路上一棵大树下,听到一声微弱生硬的“救我”,他见地上仰面倒着一个人,仔细看了看,这人胸前一只张着翅膀的老虎跃起扑向目标,老虎的尾巴高高竖起,与身体共同构成了象征胜利的V形图案。他赶忙去将伤员扶起来,靠在树上,凭这标志他认出了这是来援助中国抗战的美国友人。伤员摸出随身携带的飞虎队条幅,上书:来华助战友人,军民一心救护。
  大伯爷爷忙拿出随身携带的云南白药给伤员止血,并详细介绍了云南白药的特殊功效,给伤员做了简单包扎。伤员喊大伯爷爷把远处一个背包找到,并问他:“你跟捐巨款买飞机的云南白药创始人什么关系?”“那创始人曲焕生是我舅父,可惜他已经故去了。”
  走了一段路,伤员喊他停下来:“老乡你和曲先生是亲戚,他那么热血,你又救了我,我相信你的为人,求你一件事,非常紧急。现在最要紧的是把我身上的情报送出去,我本来开飞机运输一批物资,可还没上飞机就被日本飞机投的炸弹炸伤了,好在飞机没事。你混出城去,找到我们飞虎队的战友,让他们把情报发给各地指挥部,做好战斗部署,否则怒江沿岸战事将吃紧。”
  “我先把你安排到前面的山洞里,再去想办法完成任务,这里有些水和干食,还有白药,你自己小心点。”
  大伯爷爷安顿好伤员,急忙赶路。刚走不远,就看见一小股敌兵往山上来,他赶忙又折回去,交代一番,喊伤员躲进挖矿的岔道洞里。然后在洞口弄些枯枝,把别处一只臭气熏天的死狗丢在洞口。然后他跑到反方向的地方把一些小树摇得乱动,等敌兵发现向他这边追来时,他顺着野藤溜下山去。到了山下,大伯爷爷就专走偏僻的小路,边走边扯草药。到哨卡时草药扯满了,他看盘查很严,走到一旁鼓捣了一阵,然后点着水烟筒来到哨卡前。按要求衣服头巾甚至裤腰带都要翻看,最后有烟垢脏兮兮的水烟筒里也被看来看去。一个哨卡兵想扣下他的水烟筒,大伯爷爷赶紧悄悄摸出几个银圆让他行行好,又摸出一个翡翠小物件给另一个哨卡兵,得以脱身。大伯爷爷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送情报的任务。
  当大伯爷爷返回山洞来看伤员时,小声喊了几声,伤员才从岔道里爬出来。伤员精神些了,名叫拉森,听他讲了送情报的过程,也纳闷情报藏在哪儿?大伯爷爷告诉他:“裹在水烟筒燃着的烟丝里,里面用绿草叶裹了,外面再包了一层锡箔纸,刚点燃的水烟,经过水雾过滤也燃不到那么快,因此我就赌那时间,一过哨卡我就快速弄灭烟丝。”“哈哈,你太聪明了。”拉森竖起大拇指。
  拉森看着大伯爷爷的水烟筒,有点儿爱不释手,他说:“还是留下帮你继续送情报吧,抗战胜利后我要带一支回美国。”“好啊,没問题。”大伯爷爷拿出葫芦丝吹着,没想到拉森也摸出一把口琴与他合奏。吹罢,两人一起感叹:“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啊!”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后来大伯爷爷又帮拉森巧妙地送了两次他接到的情报。拉森还没等到伤完全好就回飞虎队执行任务去了。
  后来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直指成都的危急关头,拉森又开始执行新的飞行任务。听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噩耗传来,大伯爷爷悲伤不已。在屋后的山坡上,他埋下衣冠冢,常去祭拜,吹葫芦丝,把水烟筒摆在祭品中。
  抗战胜利,大伯爷爷更是激动,在那衣冠冢边待了一个下午,把拉森和自己完成任务获得的荣誉一遍一遍念,直到累了醉了,睡倒在一旁。
  2002年,一批飞虎队员来到云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寻找到大伯爷爷,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停地拍打着对方。原来拉森还活着,红河谷畔响起了久违的合奏曲。离别时,大伯爷爷送给拉森一支更精致的水烟筒和葫芦丝。
  选自《民间传奇故事》2019.2上
其他文献
一  清乾隆年间,柳河镇上有个名叫刘义晶的老翁。此人最好收藏奇壶,只要遇上好壶,他从不吝惜钱财。  这天,他家又来了一位提着个金属鸟笼子的客人,怪的是,鸟笼里竟装着一只大老鼠。宾主客套了几句后,客人就取出了他的壶。只见客人将壶水倒进一个杯里,壶口就传出了妙龄女子的笑声。  刘义晶并未显出吃惊的表情:“能学鸟叫虫鸣的壶我见得多了,这不过是能工巧匠在壶内设置了机关,机关在水流的作用下暗合音律罢了。” 
期刊
嶺溪县令名叫何九,此人好酒喜杯,在大堂之上也不时喝上两口。这天一早,有地保来报,竹林巷发生命案。何九立即带人前往现场。竹林巷是平民区,巷子悠长,房屋相连。何九到了冯家,一进死者冯氏的卧室,就深深嗅了几下,陶醉地说:“香,真香!”  一旁的胡师爷眉头一皱,心中暗道:“女人房内当然香,这种时候大人怎么能想那香艳之事?”  死者冯氏,二十五六年纪,衣衫不整躺在床上。经仵作检查,冯氏是被人掐住脖子窒息而死
期刊
李芒是一个普通的公司小职员,近来他居住的小区三天两头停电,为了解闷儿,他又重拾多年不弹的木吉他,借着皎洁的月光,坐在自家的阳台上弹吉他自娱自乐。  这天晚上他正弹得兴起,忽然发现对面三楼上有一个年轻女子,轻轻地推开窗子,站在窗口聆听,似乎被美妙的琴声打动了。她叫阿兰,是这家女主人雇佣的保姆,模样挺俊俏,李芒平日里对她颇有好感。多了这么一个忠实的美女听众,李芒弹得更起劲儿了。谁知一桩可怕的事情就在这
期刊
1948年的中秋节,阿贵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中午,妈妈拌了饺子馅儿,和了白面儿,准备包饺子,还做了几样阿贵喜欢吃的菜。妈妈脸色有些红晕说:“今儿过八月节,你爸就回来了。”只有16岁的阿贵高兴地说:“妈,我爸一走就是大半年,这回他会给我买啥好吃的呢?”妈妈用沾着面的手指头,微笑着轻轻点着阿贵的小额头说:“吃吃吃,你就知道吃!”阿贵不好意思地说:“我最爱吃爸买回来的芝麻麻花了。”  阿贵爹在外面做小
期刊
巴掌村饮酒界有三仙:张三、李四、王五。不久前,有“酒窖”美称的张三得肝癌走了;紧随其后,享“酒坛”盛誉的李四醉酒驾驶,撞成植物人,至今还在医院躺着。眼下,就剩下外号“酒精”的王五了。  那天,王五又喝醉了,借着酒劲儿跑到村道上横躺着,要收过路费。“小车五毛,大车一块”,王五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支粉笔,在村道上龙飞凤舞写上八个大字。这一阵省道正在大修,拥堵严重,好些私家车便借路村道,哪知却遇上了醉酒的王
期刊
萧三爷救的秀才,有土匪的嫌疑,这让管家心里很不安。  萧家冲是雪峰山腹地一个村庄。萧三爷有良田百亩,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他乐善好施,修桥铺路、赈灾救民,乐此不疲,人送绰号:萧大善人。  那一天,是个风雪夜,管家在巡查院落時,发现一个人倒卧在大门前。萧三爷细细端详这个人,二十来岁,一副秀才装扮,虽然衣裳单薄,神情憔悴,身上有几处刀伤,倒也是眉清目秀,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子弟,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便令人将他抬
期刊
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店堂只有20多平方米,擱着一些方桌和凳子,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在门口还常常排起一长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阿婆姓张,是个宁波人,长得清瘦,面目也有几分清秀。虽然上了年纪,腿脚还算灵活。每天起大早到市场,找到上好的黄鱼,带回家清洗加工,烹煮上料,做得精细。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心中并不爽。看到外婆这么
期刊
金龙顶子后岗的棒槌可多了,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每到挖参季节,人们都成群结伙地从四面八方来这里放山。  这一年,挖参的季节又到了,老张头带着他十八岁的儿子山宝,背着小米和挖参工具进了山,在一个向阳傍水的地方,搭起了马架子,支上锅灶,住下来。  老张头六十多岁了,花白的胡须,紫红色的脸膛,精神充沛,挖参可在行呢,經验就甭提有多少了。山宝是老张头四十五六岁上得的儿子,还是第一次随他爹进山挖参,有一点点
期刊
哑巴天生就不能讲话,从小到大没说过一句话,前几年在市残联办了残疾人证。  哑巴常年带着一支笔和一个本子,遇到需要说话的时候,就在本子上写下流利的字句,虔诚地捧到人家跟前,一手楷书流畅俊秀,看过的人都忍不住赞叹一句。  在市残联的关心下,哑巴开上了出租车,每天出车前,先把自己全身上下洗刷干净,再用抹布把全车里外洗刷干净,连夹带在轮胎凹槽里的小泥巴,也会用竹签一小沓一小沓地剔出来。  哑巴很感激这份工
期刊
一  抗战期间,清河城里有两家棺材铺,城东那家是老店,掌柜的叫陈雄;城西那家是新开的,老板姓武,单名也叫雄。武雄原先在邻县做棺材买卖,不知闯了什么祸,逃难到清河,还干老本行。  一开始,陈雄并没把武雄放在眼里,可他没想到,武雄的铺面刚开三个月,自己的生意就冷清了。一打听才知道,武雄有一手绝活儿:做棺材从不使一根铁钉。他打造的棺材,全部是木齿咬合,死者装进棺材,只要棺盖一封,任你用什么办法都打不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