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歌唱中的情感培养,我们的学生才能对歌唱作品做到独特处理和细腻表现,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达,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生活中去,去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成好每一首艺术作品。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情感 重要性
歌唱的目的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大家。很多声乐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都把歌唱的气息、共鸣等声乐技巧放在教学的重要部位,却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当然,没有一定的声乐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唱好一首歌,但只有声乐演唱技巧就能完成一首好作品来感染大家吗?
一首好的作品要靠歌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将它歌唱活,好的歌唱者在演唱中能把歌曲中喜、怒、哀、乐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雪”,一曲唱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要达到这种歌唱的程度,只有较高的歌唱技巧还不行,必须从“情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情感用自己心灵的感受,用美妙的声音打动听众,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音乐作品与声乐演唱情感的培养
歌唱的情感培养,必须是建立在良好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才能把音乐作品要体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声,才能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寻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依据,唤起类似于一度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认识激发出主体心中“情感的火焰”。
如艺术歌曲《松花江上》,歌唱者要勾画出一个失去土地、家园,倍受日本鬼子蹂躏的东北人,惊痛凄断的悲绪,欲哭无泪的呻吟,以体现主人公悲痛的内心。特别到最后高潮时,声音要高亢有力,将悲愤激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悲恨情绪充分地宣泄出来,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再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时,歌唱者从“飘着微云”“吹着的微风”“水面的落花”“水中的鱼儿”“西边的残霞”以及委婉抒情的旋律中,体验出作者思念远方人儿的“拳拳情”“切切意”。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演唱歌曲时,要探讨作品的意境及词曲中提供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曲调和词句,揣摩词曲作者隐藏在歌曲中跳动的脉搏及作品的动机、主题、背景、段落、句读,使歌唱者一接触到作品时,就能打开自己的心扉,用积极的体验去进行二度创作,把自己的情绪融会贯穿到作品中,用自己的全身心,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中去。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才能把一部好的作品完整准确地演绎好。
二、语言文化与声乐演唱的情感培养
声乐艺术是由语言与音乐结合的综合艺术。在声乐作品中,音乐发展并扩充着歌词形象的内涵,使音乐在表达情感上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反过来,歌曲中的诗词歌赋又解释着音乐形象,并以语言文学内容主宰去寻求音乐的表现。
在声乐训练中歌唱的咬字,发音贯穿于歌唱艺术的始终,是一切发生技巧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正确处理字和声的关系,是传“情”的重要保证。必须从咬字吐词的正确清晰出发,要求发声的圆润优美,才能在演唱中解决“字”与“声”“情”三者的矛盾,做到“字”“声”“情”三者结合。如果歌唱者在演唱中片面去追求发声的优美和情绪的培养而忽视咬清字音,就会使人听不清词意,妨碍歌曲的内容表达,减弱歌唱的艺术感染力。
在演唱中,为了深化作品,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还要运用多种变化的咬字、吐字方法,把字唱活唱美,使歌唱者能把自己的情感按照歌曲的内容抒发得淋漓尽致,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注重情感交流与声乐演唱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作品内容、语言、咬字、吐字上培养歌唱者的情感外,还要注重主体与演唱合作体及观众之间的交流。它包括了演唱者与伴奏者的内心沟通。从听音、悟情中去体察伴奏者的內心感受。同时要求伴奏者通过其伴奏声来传递自己的体验,反过来,伴奏者又从歌唱者的歌声中悟到歌唱者的情感的语气、语调,来补充自身的情感养料。这种情形下的歌唱者与伴奏者之间的默契交融必然会产生情绪共鸣。歌唱者就能把自己演唱的作品表达得完整,感染听众。
歌唱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者在教室演唱和在有观众的情形下演唱的状态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观众的存在,干扰了他的注意力,破坏了原本歌唱者的发声状态。因此,我们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在当众的情形下,平静自如,对自己的歌唱器官进行谐调和控制,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加以调整,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中去,去创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此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在演唱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自身的创作信念和创作热情。面对观众期待兴奋的眼神,歌唱者越唱越投入,越唱越好,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热烈感染人。这无疑能使歌唱者把自己要唱的作品唱得更加完整,更能大大地调动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中注意学生歌唱中的情感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对歌唱作品做到独特处理和细腻表现,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达,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生活中去,去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成好每一首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尹萍《试析声乐教学中的乐感之培养》,艺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2]王岩淑《声乐表演的综合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
[3]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情感 重要性
歌唱的目的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大家。很多声乐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都把歌唱的气息、共鸣等声乐技巧放在教学的重要部位,却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当然,没有一定的声乐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唱好一首歌,但只有声乐演唱技巧就能完成一首好作品来感染大家吗?
一首好的作品要靠歌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将它歌唱活,好的歌唱者在演唱中能把歌曲中喜、怒、哀、乐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雪”,一曲唱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要达到这种歌唱的程度,只有较高的歌唱技巧还不行,必须从“情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情感用自己心灵的感受,用美妙的声音打动听众,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音乐作品与声乐演唱情感的培养
歌唱的情感培养,必须是建立在良好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才能把音乐作品要体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声,才能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寻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依据,唤起类似于一度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认识激发出主体心中“情感的火焰”。
如艺术歌曲《松花江上》,歌唱者要勾画出一个失去土地、家园,倍受日本鬼子蹂躏的东北人,惊痛凄断的悲绪,欲哭无泪的呻吟,以体现主人公悲痛的内心。特别到最后高潮时,声音要高亢有力,将悲愤激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悲恨情绪充分地宣泄出来,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再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时,歌唱者从“飘着微云”“吹着的微风”“水面的落花”“水中的鱼儿”“西边的残霞”以及委婉抒情的旋律中,体验出作者思念远方人儿的“拳拳情”“切切意”。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演唱歌曲时,要探讨作品的意境及词曲中提供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曲调和词句,揣摩词曲作者隐藏在歌曲中跳动的脉搏及作品的动机、主题、背景、段落、句读,使歌唱者一接触到作品时,就能打开自己的心扉,用积极的体验去进行二度创作,把自己的情绪融会贯穿到作品中,用自己的全身心,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中去。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才能把一部好的作品完整准确地演绎好。
二、语言文化与声乐演唱的情感培养
声乐艺术是由语言与音乐结合的综合艺术。在声乐作品中,音乐发展并扩充着歌词形象的内涵,使音乐在表达情感上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反过来,歌曲中的诗词歌赋又解释着音乐形象,并以语言文学内容主宰去寻求音乐的表现。
在声乐训练中歌唱的咬字,发音贯穿于歌唱艺术的始终,是一切发生技巧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正确处理字和声的关系,是传“情”的重要保证。必须从咬字吐词的正确清晰出发,要求发声的圆润优美,才能在演唱中解决“字”与“声”“情”三者的矛盾,做到“字”“声”“情”三者结合。如果歌唱者在演唱中片面去追求发声的优美和情绪的培养而忽视咬清字音,就会使人听不清词意,妨碍歌曲的内容表达,减弱歌唱的艺术感染力。
在演唱中,为了深化作品,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还要运用多种变化的咬字、吐字方法,把字唱活唱美,使歌唱者能把自己的情感按照歌曲的内容抒发得淋漓尽致,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注重情感交流与声乐演唱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作品内容、语言、咬字、吐字上培养歌唱者的情感外,还要注重主体与演唱合作体及观众之间的交流。它包括了演唱者与伴奏者的内心沟通。从听音、悟情中去体察伴奏者的內心感受。同时要求伴奏者通过其伴奏声来传递自己的体验,反过来,伴奏者又从歌唱者的歌声中悟到歌唱者的情感的语气、语调,来补充自身的情感养料。这种情形下的歌唱者与伴奏者之间的默契交融必然会产生情绪共鸣。歌唱者就能把自己演唱的作品表达得完整,感染听众。
歌唱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唱者在教室演唱和在有观众的情形下演唱的状态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观众的存在,干扰了他的注意力,破坏了原本歌唱者的发声状态。因此,我们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在当众的情形下,平静自如,对自己的歌唱器官进行谐调和控制,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加以调整,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中去,去创造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此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在演唱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自身的创作信念和创作热情。面对观众期待兴奋的眼神,歌唱者越唱越投入,越唱越好,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热烈感染人。这无疑能使歌唱者把自己要唱的作品唱得更加完整,更能大大地调动自己对作品的情感表达。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中注意学生歌唱中的情感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对歌唱作品做到独特处理和细腻表现,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达,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生活中去,去创作作品的艺术形象,完成好每一首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尹萍《试析声乐教学中的乐感之培养》,艺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2]王岩淑《声乐表演的综合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
[3]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