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的文化意蕴与明遗民的生存悖论——以易堂九子为考察中心

来源 :社会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xingt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躬耕”是明末清初遗民自主选择的一种生存常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躬耕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耕田种地,而赋予了更加繁复而又沉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时,隐居躬耕不仅可以在乱世中保全他们的生命,同时又是保全其气节的最佳方式。然而,这又与清初遗民所具有的强烈经世意识相冲突,于是,隐居与经世成为共存于他们思想中的对立的两级,这正是清初明遗民的生存困境。“易堂九子”就是其中的典范。
其他文献
垂直专业化分工下,我国制造业总体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不利于竞争优势的培育。为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
目前,我国公路、市政道路、厂区道路,大部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以水泥浆为胶凝材料,以粗细骨料为强度刚架形成强度的一神高级路面。其具有刚度大、强度高、耐
介绍了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工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宪法与和谐社会联系紧密。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宪法是治国之法,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宪法是权利之法,人权是和谐社会的目的和归宿;宪法是宽容之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