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笔者对调查数据及现象的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朗读教学的书籍资料及结合笔者自身的朗读教学经验,笔者拟定并实践了一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对策。通过实践,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37-2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对朗读均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评价中也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乡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经过笔者对调查数据及现象的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朗读教学的书籍资料及结合笔者自身的朗读教学经验和实践,笔者拟定并实践了以下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对策。
一、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朗读技巧和方法,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恰到好处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的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就语气来说,它是确定朗读的基调。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读的时候口腔松宽,气息深长,给人温和感;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读时口腔紧窄,气息猛塞,给人挤压感;悲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的,读时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造成迟滞感。还有“惧、急、冷、怒”等等感情,朗读时语气都不一样。当然,我们老师不一定都已经掌握一套正确的、合乎规范的朗读规则,也不一定都要向学生传授这些名词术语,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常见的停顿、节奏和表情等基本朗读技巧。
二、依据文体特点,区别指导朗读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沟》、《黄山奇松》、《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只有引领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就文体而言,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草原》,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要朗读《埃及的金字塔》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埃及的金字塔》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它的古老与神秘,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还照《草原》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了。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师精彩范读,潜移默化影响、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前好好地进行朗读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握好朗读的情感基调,上课时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我们所教授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朗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的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自己必须掌握各种技巧和方法,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得体宽容的评价,为学生朗读指明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得体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得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在指出不足时也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还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此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宽容评价,从而做出有效的客观的中肯的方向指导性的评价。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朗读情感的发源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描绘情境、图画展示情境,来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这样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通过情境、图片展示来感受杜甫所饱受的战乱之苦,携妻儿流落之艰辛,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后,杜甫不禁大喜若狂而极度兴奋。通过情境的渲染,学生古诗的背景有了了解。再读古诗时,也就能读出杜甫的心情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再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了。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37-2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对朗读均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评价中也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乡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经过笔者对调查数据及现象的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朗读教学的书籍资料及结合笔者自身的朗读教学经验和实践,笔者拟定并实践了以下高年级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对策。
一、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朗读技巧和方法,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恰到好处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的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就语气来说,它是确定朗读的基调。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读的时候口腔松宽,气息深长,给人温和感;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读时口腔紧窄,气息猛塞,给人挤压感;悲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的,读时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造成迟滞感。还有“惧、急、冷、怒”等等感情,朗读时语气都不一样。当然,我们老师不一定都已经掌握一套正确的、合乎规范的朗读规则,也不一定都要向学生传授这些名词术语,但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常见的停顿、节奏和表情等基本朗读技巧。
二、依据文体特点,区别指导朗读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沟》、《黄山奇松》、《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只有引领让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就文体而言,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草原》,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要朗读《埃及的金字塔》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埃及的金字塔》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它的古老与神秘,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还照《草原》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了。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师精彩范读,潜移默化影响、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前好好地进行朗读的研究,朗读好课文,把握好朗读的情感基调,上课时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我们所教授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朗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的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自己必须掌握各种技巧和方法,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得体宽容的评价,为学生朗读指明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得体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得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在指出不足时也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还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此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宽容评价,从而做出有效的客观的中肯的方向指导性的评价。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朗读情感的发源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描绘情境、图画展示情境,来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这样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通过情境、图片展示来感受杜甫所饱受的战乱之苦,携妻儿流落之艰辛,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后,杜甫不禁大喜若狂而极度兴奋。通过情境的渲染,学生古诗的背景有了了解。再读古诗时,也就能读出杜甫的心情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我再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