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ABC热播的《绝望的主妇》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生活剧。这部剧集除了讲述五个主妇各种喜忧参半的有趣故事之外,也为我们呈现了北美中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方式。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家中的男丁大多会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家用产品,每家每户的地下室里装着的完备工具,从家具到房屋单体结构、修水管、外墙粉刷,从工人迈克到富商卡洛斯,男人们大都会在生活中偶尔露两手。看到这里,不少女性观众都会想,为什么,外国的男人都那么能干?
中西之别
自己动手做家具?盖房子?大多数国人听到这个说法一定会遥想农村或者久远的70年代。在那个时候城市居民很多家庭的大件——床、桌子、柜子等家具都是男人们动手“打”的。想来也奇怪,那时的男人普遍比较能干,大到房屋装修,打造家具,小到衣架、纱窗,全都自己打造。无论是一家之主还是主妇们,在谈起此事时,大都津津乐道。
然而这种情况自从进入九十年代,便嘎然而止……
访问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讲的是九十年代初老父亲攒了一房梨花木给儿子打了一房家具,待到媳妇娶进门没两天,一整房家具被500块处理掉了,另外花钱买了一套“新式”的家具。老父亲看着满房的“刨花板”做的家具,哭笑不得。现在想来,这个故事里最受惠的,恐怕还是那个500块就收了一房梨木家具的贩子。最郁闷的却是那个思想“守旧”的老头。儿媳妇的做法,只不过是缺乏前瞻性和价值判断的与时俱进而已。
大概从“新三大件”升级换代那会儿开始,各种新式家具,选择购买而不是自己“打”的家庭越来越多,各种家私城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作坊家具厂遍地开花,各种“意大利款”家具供不应求,廉价的刨花板、密度板由于易成型,代替原木成为家具的主要材料。而自己打家具、自己做木工,成为不入时,甚至穷酸的表现。这一消费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被细化,无论是家具还是家中其他器物,不管可不可以自己动手做,购买成了一种必然模式。环视家中,还有东西是出自你自己或者家人之手么?
笔者曾经在墨尔本和悉尼住过一段时间,在Box hil时有个邻居叫查理,妻子是中国人。他就是自己干活的一把好手!整座房子是自己造的不说,连麻将桌他都会做,后院种满了各式蔬菜瓜果,今天红了番茄,明天绿了青椒……那个中国丈母娘一脸幸福地告诉我:美国有个电视频道是专门介绍怎样翻修房屋和建造庭院的,还介绍那些善于动手的“能工巧匠”,每当看这个节目时,她就会特别感慨西方男人普遍具备的动手能力,令生活充满情趣。查理这种情况大概很难发生在中国。在中国大部分现代化都会城市,连换个灯泡这种事情,都已经可以交由物业公司来代劳了。这真的是中国男人的情趣缺位么?
不想、不会还是没条件?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证明,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并不会输给任何一个民族。笔者认为中国男人不怎么爱动手,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物资太丰富了,商场超市,各种卖场,大把的商品摆在那里等你来挑,便宜又好用,自己动手做的,时间成本加上物料、工具成本,代价肯定要高过买的,还多半没有买的好用。
其二是因为中外劳动力市场价格不一样,国外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以墨尔本为例,在当地请华人做一下午厨房清洁是90澳币(约合517元人民币),白人更贵,调一次卫星电视收费80澳币,这些相对来说这都是比较大的开支。而在中国,人工成本相对低廉,买现成的便宜,请人来做也比“事必躬亲”增加不了多少代价,有那功夫不如挣点外快或者休息一下来的实在,所以大多数人也乐得轻松。
其三,在看美剧时,我们常可以看到每家每户的地下室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这也得益于他们的居住结构——独门独户,一家一院。地下室堆杂物和工具、院子里面干活方便,打扫也方便。而我们的寓所大多是直叠的,地方小没处施工,就算偶尔拿着电钻在墙上扎两个眼,邻居家也会传来抱怨。人口多,居住密集,是目前城市不可回避的现状。试想如果我们平时楼上楼下地生怕吵着邻居,那么自己在家动手做什么东西,恐怕也真只能想想而已吧。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在中国打工,男人往往会把事业当作生活的全部,他们在工作中可能非常有创造力,尤其是销售、行政管理等职务,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家务或者自己动动手。在生活的压力面前,那些闲情逸致肯定会被压缩到最小化,回到家,如果有时间,大都愿意早点睡觉。是啊,如果需要的东西可以买到,为什么还要费劲去做呢?和方便使用比起来,忙碌的打工一族往往会选择后者。让他们拿出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自己动手装修房屋,就更不可能了。
DIY打造生活牌男人!
幸福生活,看重的往往不光是结果,更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自己动手,得来的除了最终的“产品”或者“成品”的使用价值之外,还有各种曲折却充满情趣的制作过程,其回忆价值和自豪感往往会贯穿成品的整个使用过程。
最近有媒体将男人分为“工作牌”和“生活牌”。大致意思就是说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女人不再需要依靠“工作牌”男人的事业成功来达到自己的物欲,当女人也拥有高收入后,她们更需要能有更多内心的交流和更多的生活情趣。笔者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无论是情趣的表达还是内心的沟通往往是不完全基于经济基础的。工作牌的男人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恐怕就要被归于动手能力比较差或者不愿意、没时间动手的那一类了。他们在职场勇于拼搏,努力争得世人的认可和回报,但在家里似乎是个旅客,从来不参与家居生活。只要家里有个好女人,一切都OK,渐渐就把家庭这一块给忽略了。这样的后果是大多数“工作牌”男人被女人踢出了现在流行的“新好男人”之列,就是因为没有情趣。
其实如果你真的是参与到家庭中来,你会发现,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减压方式。如果真正喜欢上自己动手,在中国完全也可以找到“曲线救国”的途径,比如家具买组合的,不需要敲敲打打就可以安装;或者,动手做些小而精致的东西,不需要那么大的动静。其实不管“工作牌”还是“生活牌”只要心里有个目标,并且有家人愿意陪着你去实现,辛苦一点、麻烦一点,也都是值得的。因为值得幸福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中西之别
自己动手做家具?盖房子?大多数国人听到这个说法一定会遥想农村或者久远的70年代。在那个时候城市居民很多家庭的大件——床、桌子、柜子等家具都是男人们动手“打”的。想来也奇怪,那时的男人普遍比较能干,大到房屋装修,打造家具,小到衣架、纱窗,全都自己打造。无论是一家之主还是主妇们,在谈起此事时,大都津津乐道。
然而这种情况自从进入九十年代,便嘎然而止……
访问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讲的是九十年代初老父亲攒了一房梨花木给儿子打了一房家具,待到媳妇娶进门没两天,一整房家具被500块处理掉了,另外花钱买了一套“新式”的家具。老父亲看着满房的“刨花板”做的家具,哭笑不得。现在想来,这个故事里最受惠的,恐怕还是那个500块就收了一房梨木家具的贩子。最郁闷的却是那个思想“守旧”的老头。儿媳妇的做法,只不过是缺乏前瞻性和价值判断的与时俱进而已。
大概从“新三大件”升级换代那会儿开始,各种新式家具,选择购买而不是自己“打”的家庭越来越多,各种家私城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作坊家具厂遍地开花,各种“意大利款”家具供不应求,廉价的刨花板、密度板由于易成型,代替原木成为家具的主要材料。而自己打家具、自己做木工,成为不入时,甚至穷酸的表现。这一消费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被细化,无论是家具还是家中其他器物,不管可不可以自己动手做,购买成了一种必然模式。环视家中,还有东西是出自你自己或者家人之手么?
笔者曾经在墨尔本和悉尼住过一段时间,在Box hil时有个邻居叫查理,妻子是中国人。他就是自己干活的一把好手!整座房子是自己造的不说,连麻将桌他都会做,后院种满了各式蔬菜瓜果,今天红了番茄,明天绿了青椒……那个中国丈母娘一脸幸福地告诉我:美国有个电视频道是专门介绍怎样翻修房屋和建造庭院的,还介绍那些善于动手的“能工巧匠”,每当看这个节目时,她就会特别感慨西方男人普遍具备的动手能力,令生活充满情趣。查理这种情况大概很难发生在中国。在中国大部分现代化都会城市,连换个灯泡这种事情,都已经可以交由物业公司来代劳了。这真的是中国男人的情趣缺位么?
不想、不会还是没条件?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证明,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并不会输给任何一个民族。笔者认为中国男人不怎么爱动手,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物资太丰富了,商场超市,各种卖场,大把的商品摆在那里等你来挑,便宜又好用,自己动手做的,时间成本加上物料、工具成本,代价肯定要高过买的,还多半没有买的好用。
其二是因为中外劳动力市场价格不一样,国外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以墨尔本为例,在当地请华人做一下午厨房清洁是90澳币(约合517元人民币),白人更贵,调一次卫星电视收费80澳币,这些相对来说这都是比较大的开支。而在中国,人工成本相对低廉,买现成的便宜,请人来做也比“事必躬亲”增加不了多少代价,有那功夫不如挣点外快或者休息一下来的实在,所以大多数人也乐得轻松。
其三,在看美剧时,我们常可以看到每家每户的地下室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这也得益于他们的居住结构——独门独户,一家一院。地下室堆杂物和工具、院子里面干活方便,打扫也方便。而我们的寓所大多是直叠的,地方小没处施工,就算偶尔拿着电钻在墙上扎两个眼,邻居家也会传来抱怨。人口多,居住密集,是目前城市不可回避的现状。试想如果我们平时楼上楼下地生怕吵着邻居,那么自己在家动手做什么东西,恐怕也真只能想想而已吧。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在中国打工,男人往往会把事业当作生活的全部,他们在工作中可能非常有创造力,尤其是销售、行政管理等职务,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家务或者自己动动手。在生活的压力面前,那些闲情逸致肯定会被压缩到最小化,回到家,如果有时间,大都愿意早点睡觉。是啊,如果需要的东西可以买到,为什么还要费劲去做呢?和方便使用比起来,忙碌的打工一族往往会选择后者。让他们拿出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自己动手装修房屋,就更不可能了。
DIY打造生活牌男人!
幸福生活,看重的往往不光是结果,更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自己动手,得来的除了最终的“产品”或者“成品”的使用价值之外,还有各种曲折却充满情趣的制作过程,其回忆价值和自豪感往往会贯穿成品的整个使用过程。
最近有媒体将男人分为“工作牌”和“生活牌”。大致意思就是说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女人不再需要依靠“工作牌”男人的事业成功来达到自己的物欲,当女人也拥有高收入后,她们更需要能有更多内心的交流和更多的生活情趣。笔者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无论是情趣的表达还是内心的沟通往往是不完全基于经济基础的。工作牌的男人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恐怕就要被归于动手能力比较差或者不愿意、没时间动手的那一类了。他们在职场勇于拼搏,努力争得世人的认可和回报,但在家里似乎是个旅客,从来不参与家居生活。只要家里有个好女人,一切都OK,渐渐就把家庭这一块给忽略了。这样的后果是大多数“工作牌”男人被女人踢出了现在流行的“新好男人”之列,就是因为没有情趣。
其实如果你真的是参与到家庭中来,你会发现,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减压方式。如果真正喜欢上自己动手,在中国完全也可以找到“曲线救国”的途径,比如家具买组合的,不需要敲敲打打就可以安装;或者,动手做些小而精致的东西,不需要那么大的动静。其实不管“工作牌”还是“生活牌”只要心里有个目标,并且有家人愿意陪着你去实现,辛苦一点、麻烦一点,也都是值得的。因为值得幸福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